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乐在相知心

(2016-03-03 15:32:43)
标签:

情感

人生

杂谈

分类: 家国情怀


当今社会,无论官场还是平民百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几乎每个人都带着面纱,彼此互不信任。生活在这个世上,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人生的快乐在于与人相处,彼此心心相印,相互了解。志同道合、真正知心的朋友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即使端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也从不俯视众生;即使身得君主倚重并成为扬名千古的得力谋臣也从不以功臣之名居功自居。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辈子“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为“全天下难得一知己”。这个人,就是出生于济南市章丘的房玄龄。

历史上有很多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炼中国的为官之道,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房玄龄。然而房玄龄又与那些同在庙堂之上“摸爬滚打”的同僚不一样,他将自己的为官之道升华成一种“济南风格”,凌厉时如泉水,轻柔时如垂柳,刚柔并济。

在房玄龄的心里,做官就是做人,为官之道其实就是做人之道。如果把为官之道比作一本书,那么开篇一定是君臣之道,对于这点,房玄龄心知肚明。自晋阳起兵之后,房玄龄在渭北毛遂自荐投身到秦王李世民麾下,一步一步辅佐李世民登上皇位。

房玄龄曾多次跟随秦王出征,为报秦王的知遇之恩,他竭尽心力为李世民筹谋军政事务。每当秦王消灭掉一方的割据势力,军中其他人都忙于搜罗奇珍异宝,只有房玄龄把收拢人才摆在首位,他将贤德之人安置在自己的幕府中,与他们结为朋友,共为秦王效力。

纵观房玄龄与唐太宗相处的数十年,唐太宗身边的朝臣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房玄龄一直陪在身边。即使在房玄龄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依然坚持将房玄龄留在自己身边。在恪守君臣之礼的古代,房玄龄的尽职尽责就是忠于国家。这便是历代忠臣骨子里的忠义之道,也是作为一名儒生信奉的准则。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更堪称史上最经典的知音难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冬去春来又一载,伯牙子期何处寻?

曾经读过一篇描写房玄龄与唐太宗之间微妙关系的文章,那是唐太宗的内心独白:“愿为布衣交,不做君臣伴。”一个皇上,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他只愿自己不是皇上,房玄龄不是臣子,最好是朝昔相伴的知音,多么令人感动!我想,如果远离庙堂,房玄龄与李世民一定也能成就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绝世佳话。

人生短暂,相遇是缘,古人尚能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习惯成自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