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
(2016-01-21 15:57:43)
标签:
情感文化春节 |
分类: 文化传承 |
小时候,日子一跨进腊月的门槛,太阳就像在年的味道里浸透了似的,每天一露头,空气里满是浓烈的年的气息,美好而温暖。正如季羡林所说:“虽然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他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腊八已过,转眼到了腊月十二,或许在外奔波的游子已经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与老人团聚、与邻里闲聊,也有人正在往家赶的路上,还有一部分人正在数着日子、计算着回家的精确时间。过年作为人们辛苦劳作、四处奔波许久后的节点被赋予很多特殊的意义,这种仪式化的节日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总结、休憩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正因如此,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过年一直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日。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岁月里,年货如果能备足猪肉、馒头、白菜、芹菜等简单食材,对于整个家庭来讲就是一个丰盛年。那时候过年能够吃上肉馅饺子,对于小孩来讲绝对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正因为那时候的诉求简单,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肉馅饺子,甚至能在邻居燃放过的鞭炮碎屑中捡到没炸的鞭炮,都是过年的乐事。那些几分几角的压岁钱、那些密甜的奶糖、那些香喷喷的红烧肉等等,都留在记忆里。
岁月变迁,人们对年货的认识以及家中储备的年货都在发生着变化,当基本的生活物品不再那么匮乏、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嘴馋”之后,精神需求成为年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起初的购买电视机一家老小聚在一起看春晚,到如今各式各样电子产品作为“节日点缀”,可以说年货已经摆脱简单意义上的物质属性,更像是每个时代的符号,是人们生活变迁的缩影和记录者。
如今的生活节奏早已今非昔比,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居民由平房搬进了高楼大厦,在钢筋混凝土隔开的单元里,老人与子女各自生活着,单调的生活难免寂寞和孤独,邻居住在对门也很少往来。只是在过年时儿女子孙也都聚到老人家里,亲朋好友你来我往,虽然人们衣食无忧,但是过年这几天也充分享受着亲情的温暖。乡村里昔日聚集在村口路旁聊天、祖祖辈辈在地里刨食的人们,随着城镇化改造,也纷纷涌向城市,很多儿时在泥土里滚着长大的人都加入到都市打工者的队伍,不少人已在城市买房安家。而乡村就像被掏空瓤儿的西瓜,只剩下轮廓和躯壳。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沉闷的村庄才能焕发出昔日的“人气儿”。最近几年,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儿和年货回家的“铁骑部队”,成为媒体报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骑摩托车回家的异乡“刨食者”,不畏严寒艰险带着年货千里归乡,也是现代生活的一种写照。
在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儿日渐淡化和被支解的当下,年货的地位已然今不如昔,人们也早已过了为吃到鸡鸭鱼肉而幸福感“爆棚”的时代。年货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生活的美好回忆,记录着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中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希望我们能从中打捞,让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年味暖暖地、满满地、慢慢地溢出,孩子燃放鞭炮,炫耀新衣,交换食物。屋顶上的炊烟,也妩媚妖娆起来,像婀娜的婆娘,交头接耳,尝尝别人家的年味,又扬长而去,去串下一家。虽然这些已成为历史,但回忆也是甜蜜和幸福的。
腊月的味道是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那奔走在舌尖上的腊月,只为抵达年,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