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你开通微信了吗?
(2015-12-22 15:56:45)
标签:
文化杂谈情感 |
分类: 谈天论地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作为具有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新型聊天工具,在虚拟的网络上迅速扩大。而使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进行沟通交流,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通信费用。今天,很多人加入了微信群,这种通过微信在网上把人与人联结在一起的虚拟社群,正在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和生活。同学群、单位群、客户群、家长群、朋友群……微信作为一种比较新兴的社交工具,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微信拉近了同事、同学、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之间的距离,使沟通变得几乎没有障碍,实现社交圈的拓展。微信也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时空界限,每时每刻都处于社交状态,感觉被微信“绑架”了。过度依赖微信会造成深陷于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社会互动中,严重影响自身的工作和生活。
当初,为了便于联系,与几个朋友建立了微信群,有什么事情,直接发到群里,大家都能看到,既分享体验、交流信息,又提高了效率。于是乎,对微信的热度增加,不仅自己建立同学群,又建立同事群,也愿意被别人拉入不同的群。自从玩微信后,我的手机几乎不离身,清晨醒来,先伸出胳膊拿起手机,猛刷一通微信之后,才觉得心里舒坦,否则,洗脸刷牙都没心思。有了微信无法静心做事了,只要听到手机有提示音,就不由自主想点开信息,手指在屏幕上戳来戳去,无论是上班还是身处闹市,我总是沉浸在微信的世界里难以自拔。好不容易开始工作或者闲下来看书,时间不长,心里就又惦记着微信上有什么动静。拿起手机,又是一番重复且机械的动作,时间就这样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开始接触到微信的时候,觉得很新奇、很方便,使用时间越长,才感到有些无趣。随着微信群越建越多、人越来越杂,烦恼也随之而来。打开手机,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有分享体验的,有交流感情的,还有絮叨琐事、发泄牢骚的。在群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传统的“悄悄式”变成了公众的“广场式”。有时候,手机屏幕上突然蹦出十几条消息,当你阅读时,发现自己又被拉进了某个微信群。“晒”美食、孩子、私人生活,“请群里好友帮忙给1号投票”、“我要集齐多少个赞,请大家帮忙”、“过节发个红包” ……。你只要用过微信群,就一定对这类信息不陌生。群里很多人要求、请求,碍于面子,无法视而不见,可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微信群被面子、人情“绑架”,在使用微信群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种“被动”。
人们在车上、在路上,在睡前、在醒后,争分夺秒刷着手机,沉浸在各种虚拟的“群”里,甚至面对面坐在一起也宁愿拨弄手机,不肯直接交流。因为不见面、不认识的人也能形成“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多了,实则关系却变淡了。
看似群里的好友越来越多,真正的朋友还是原来那几个;看似大家分享的内容丰富,其实浏览之后很少能记住。进入微信群,无异于给自己戴上一个枷锁,虽然群里信息发得热闹,却少了面对面交流的真诚和快乐。天南海北、素不相识的人都可以轻轻一点手机,拉到一个群里聊天,在微信群里认识新朋友是一件开心事,但被人在群里八卦隐私又是一件烦心事。人与人的相互了解、信任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感情还是需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建立。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微信提高了社交便利,而无用信息多、无关人员杂,又容易给个人造成干扰。很多人每天用的时长和频率最多的就是微信,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一种社交变窄。而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是而非的谣言,动不动今天救狗,明天找孩子,后天又说哪的水不能喝了,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
有人形象地比喻玩微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微信”。很多人重视微信的朋友圈,却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人际关系,与亲人、朋友的关系疏远了。我们应该先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关心身边的人,顾及他人的感受,闲暇时可以关注一下微信里的朋友圈。
微信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互联网浩如烟海,人人都需要导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师傅引路,微信是人际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感的平台,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要善于利用这个平台,在虚拟的社区中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子,提高个人亲和力和信任度,营造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微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