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解放初期梨树县反动党团与特务组织登记工作
(2025-09-19 07:43:48)谈谈解放初期梨树县反动党团与特务组织登记工作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辽北平原上的梨树县虽迎来了政权更迭的曙光,却仍笼罩在反动残余势力的阴影之下——国民党、三青团及军统、中统特务组织的漏网之徒,以“潜伏者”的身份散布在城乡各地,或秘密搜集情报,或勾结土匪煽动破坏,或混入党政机关伺机作乱。这些“隐形的敌人”,成为威胁新生人民政权、干扰社会秩序、侵害群众利益的“暗礁”。为彻底扫清反动残余,巩固革命胜利果实,1949年春,梨树县委、县民主政府遵照东北政务委员会与辽北省委的部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动党团与特务组织登记”运动。从政策宣传到分类处置,从群众动员到重点打击,这场运动不仅摸清了反动势力的“底数”,更以“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策略,实现了“肃清敌人、纯洁队伍、安定民心”的目标,为梨树县后续的政权建设与社会发展筑牢了根基。
一、政策引领:自上而下的“清剿”部署
东北全境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敏锐察觉到“残余反动势力潜伏”的隐患。1949年3 月5日,东北政务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反动党团特务组织登记布告》,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成为梨树县开展登记工作的“总纲领”。布告明确划定了“反动组织”的范围:不仅包括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三青团)、中国青年党、民主社会党等党派团体,更直指国民党党员通讯局(原中统)、国防部第二厅、保密局(原军统)及其下属区、站、组等特务机关;同时明令“一律解散封闭,没收公产档案,严禁任何活动”,并要求所有反动组织成员在“一个半月内”,持免冠照片到市县公安机关登记,交出证件、名册、武器、电台等全部涉案物品。
这份布告的核心,在于“恩威并施”——既以法律权威震慑顽抗者,又为愿意悔改者留出“弃暗投明”的通道。4月,中共辽北省委迅速跟进,下发《关于对反动党团特务组织登记工作的指示》(简称 “登反工作”),将东北局的部署细化为“具体操作指南”;省委宣传部同步编印干部学习材料《迅速响应政府对反动党团人员及特务分子报到登记的号召》,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政策边界;辽北省公安厅则召开市、县公安局长联席会议,明确“彻底摧毁敌特组织、纯洁内部、保卫胜利果实”的工作目标,为各县市提供了“业务指导与经验借鉴”。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梨树县的“登反工作”不再是“孤立行动”,而是融入了东北解放区“肃清残余”的整体战略,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合法性、系统性、严肃性”三大特征。
二、组织筹备:梨树县的“三级联动”体系
为确保登记工作落地见效,1949年4月12日,中共梨树县委、县民主政府迅速成立“反动党团、特务登记工作委员会”,由县委副书记牵头,县政府、县公安局、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全县登记工作。与此同时,一套“三级联动”的执行体系快速搭建起来。
县级层面:县公安局设立宣传、登记审查、内勤三个专项小组,宣传组负责政策解读与舆论引导,登记审查组负责核实人员身份、甄别涉案情节,内勤组负责档案整理与数据统计,三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区镇层面:县直机关、各区、街道、学校分别成立“登记小组”,由单位首长或区委书记任组长,确保“属地管理、责任到人”;
村屯层面:依托村农会、民兵组织,选拔群众信任的积极分子担任“联络员”,协助排查线索、动员登记。
工作委员会还明确了“分工边界”:社会面上的反动党团、特务分子,由县公安局直接负责登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可疑人员,由机关首长与区委初步排查,县公安局提供业务指导。这种“专业部门+基层组织”的协作模式,既避免了“多头管理”的混乱,又确保了“不留死角”的覆盖。无论是隐藏在城镇商号里的特务,还是混入乡村政权的国民党党员,都被纳入了登记工作的“视野”。
三、宣传动员:掀起“群众性政治攻势”
“登反工作”的关键,在于让群众知晓政策、让反动分子认清形势。1949年4月15日至30日,梨树县进入“集中宣传阶段”,一场覆盖城乡的“政策宣讲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宣传形式可谓“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在县城,工作人员将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布告张贴在十字街口、集市广场等显眼位置,用毛笔书写大号字体,方便不识字的群众围观;县文化馆编排了小型话剧《特务的末日》,通过“特务潜伏搞破坏、最终被群众揭发”的剧情,直观展现反动分子的危害与登记政策的宽严;在各区镇,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召开群众大会,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政策:“国民党已经垮台了,藏着掖着没用,主动登记的,政府宽大处理;要是硬扛,最后只能自讨苦吃。”
乡村地区则依托“村头广播”“墙报板报”“夜校课堂”开展宣传。村干部提着铁皮喇叭,走村串户喊政策;识字的教员在墙报上画“漫画”,一边是主动登记的人领到“释放证明”,一边是拒不登记的人被依法逮捕;夜校里,教员结合本地案例,告诉农民“有些看似老实的地主,其实是国民党的联络员,登记就是要把这些人找出来,让大家能安心种地”。
更具感染力的是“群众自发参与”:不少群众主动当起“政策宣传员”,对村里的可疑人员“旁敲侧击”。有的老人劝曾经的国民党兵:“孩子,别藏了,现在是共产党的天下,好好登记,还能找个正经活干”;有的夫妻互相规劝,妻子劝丈夫:“把党证交了吧,咱们以后好好过日子,别再跟那些人掺和了”。这种“全民动员”的氛围,让反动分子感受到了“无处可藏”的压力,也为后续登记工作的推进奠定了群众基础。
四、登记推进:四类分子的“不同选择”与应对策略
1949年5月1日,梨树县正式启动登记工作。然而,面对政策,不同反动分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呈现出“四类典型”。
主动自首者。这类人多看清“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的形势,抢先到公安机关登记。例如,原国民党梨树县党部的一名干事,不仅交出了党证、组织名册,还揭发了隐藏在商号里的2名特务,因“坦白彻底、有立功表现”,被免于处罚;
徘徊观望者。他们担心“政策是诱骗”,害怕登记后遭严惩,既不主动登记,也不逃离,而是偷偷打听“别人登记后的下场”。有的甚至托熟人向干部“探口风”,问“登记后会不会被抓去坐牢”;
蒙混过关者。这类人多为普通党团员,认为自己“不是负责人,没干过坏事”,觉得政府不会注意到自己。例如,一名小学教员曾在国民党溃退前“被迫入团”,登记初期谎称“只是挂名,没参加过活动”,企图隐瞒身份;
顽固抵抗者。多为特务骨干或国民党基层干部,他们坚信“国民党会反攻”,不仅拒不登记,还暗中串联,试图“混入党政机关搞破坏”。有的甚至藏匿武器、电台,准备“伺机作乱”。
针对这些情况,梨树县委、县民主政府迅速调整策略。强化政策宣讲。多次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强调“登反工作是全党的政治任务”,要求干部“逐户排查、逐个谈话”,对观望者“讲清政策、消除顾虑”,明确“主动登记者宽大,抗拒者严惩”;公示摸底情况。将前期摸排的“国民党、三青团组织架构”在党员干部大会上公示,包括区分部委员、分队长名单,让大家“有目标地工作”,也向蒙混者传递“政府早已掌握情况”的信号,迫使他们主动登记;严肃纪律与奖励。明确“不准打骂、不准逼供”的登记纪律,避免激化矛盾;同时规定“对登记有贡献者给予奖励”,如揭发他人者可减轻处罚,鼓励反动分子“戴罪立功”;重点打击震慑。经县委批准,对“国民党区分部委员、三青团分队长以上骨干”及“破坏登记工作者”公开逮捕。例如,原国民党梨树县警察局的一名警长,不仅拒不登记,还煽动他人“别上当”,被依法逮捕后,在关押期间被迫交待问题,并在市民大会上“反省悔过”,其案例让不少观望者打消了“侥幸心理”。
这些策略的实施,迅速扭转了登记工作的被动局面。到5月19日,全县已有134人报到,112人完成登记;而随着“群众性政治攻势”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反动分子认识到“逃不脱、瞒不过”,纷纷主动到公安机关登记。
五、分类处置:宽严相济的“政策温度”
登记工作的核心,不仅是“摸清底数”,更是“分类处置、分化敌人”。通过登记,梨树县彻底摸清了境内反动党团与特务组织的“构成图谱”,主要分为三类。
专职特务分子:约占登记人数的5%,多为军统、中统成员,专门从事情报搜集、监视进步人士、破坏工运学潮等活动,手上多有“恶行记录”;
普通党团员:约占80%,多为国民党统治时期“被迫或为谋生加入”,尤其是溃退前“撒灰式发展”的成员,不少人从未参与过反动活动,仅持有党团证件;
党团骨干分子:约占15%,包括国民党区分部委员、三青团分队长以上人员,多负责党务团务工作,思想较反动,部分人曾参与“勾结土匪、镇压群众”等活动,甚至有“潜伏任务”。
依据中共中央与辽北省委的指示,梨树县制定了“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处置原则,避免“一刀切”。对专职特务分子,凡交出组织证件、登记彻底者,予以清洗,由公安机关“管制考察”,允许从事正当职业;对登记不彻底、假登记或继续破坏者,依法逮捕追究,剥夺公民权利 1 年以上;对党团骨干分子。主动登记、坦白彻底者,清洗出党政机关,剥夺公民权利年以上,允许“自找职业、将功赎罪”;顽固抵抗或罪大恶极者(如参与杀害干部),依法逮捕判刑;对普通党团员,履行登记后“不予处罚”,仅进行教育改造;混入党政机关重要部门且表现不好者,予以清洗;外围组织成员“不咎既往”;对“隐身”分子,凡隐瞒身份混入共产党内者,一律清洗出党;混入县、区、村政权及公安、法律机关者,一律调离或清洗;主动登记的“隐身者”,免于处罚,以鼓励他人坦白。
这种“分类处置”的策略,既打击了“首恶”,又争取了“多数”,体现了“政策的刚性与温度”。对罪大恶极者的严惩,彰显了政府的权威;对普通成员的宽容,则瓦解了反动组织的“群众基础”,让更多人看到“悔改的出路”。
六、收官与意义:肃清残余,筑牢政权根基
1949年6月16日,梨树县反动党团与特务组织登记工作正式结束。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登记1155人,其中国民党员528人、三青团员253人、青工队员40人、伪警察155人、国民党警察119人、谍报人员15 人,另有三研会成员、伪宪兵、伪县长等;共缴获党证3本、团证3本、青工队证1本、委任状6 张。处置结果为,调动工作9人、留用49人、不予处分762人、剥夺公民权利92人、清理出政府机关23人、逮捕判刑5人,其余均教育释放。
这场历时两个多月的登记工作,对梨树县而言,意义深远。肃清了反动残余,通过登记与处置,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梨树县的 “潜伏组织”,将1155名反动分子纳入“管控视野”,消除了“特务破坏、土匪勾结”的隐患,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纯洁了干部队伍,清理2名混入政府机关的反动分子,避免了“内鬼作乱”,让党政机关更具公信力,也为后续干部选拔奠定了“政治纯洁”的基础;凝聚了群众民心,通过“群众性宣传与动员”,群众亲眼看到共产党“严惩坏人、保护百姓”的决心,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感大幅提升,不少群众表示“现在能安心种地、做生意了,不用担心特务搞破坏了”;积累了治理经验:“三级联动组织体系”“宽严相济处置策略”“群众性政治攻势”等做法,为后续县域“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政权建设”的生动实践。
回望这场登记工作,它不仅是一次“反动势力清剿战”,更是一次“政权巩固战”与“民心争取战”。梨树县以“政策为纲、群众为基、区别为策”,成功化解了“潜伏危机”,为后续土地改革、经济恢复、教育发展等工作铺平了道路,也为东北解放区“肃清残余反动势力”提供了宝贵的“梨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