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至1957年的五年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梨树县乃至全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梨树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率领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艰苦努力,到1957年,完成了“一五”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农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农田水利建设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治理内外水患和开展水田增产增收。五年内,修建水库195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座,群众性小型水库193座;修建塘坝145处,开挖排水沟361条,总长348华里。治理了“三八”排干、七排干危险河段,完成了条子河支干和两灌区工程。治理二道河子流域水利工程,直到1957年冬千军万马仍在继续进行。水田开发,打井1300余眼,挖泉242处,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发开渠、修坝多处,引提辽河水灌溉水田4070垧。五年内,增开水田15230垧,水田面积达到19523垧。新开荒地1870垧,旱田水浇面积扩大到128垧。到1957年耕地面积增加到242115垧。
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99382吨。195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7040吨。1955年粮食产量达到297450吨。1956年受灾,粮食总产192985吨。1957年受灾,粮食总产量131006吨。
二、林业生产建设有了大规模发展
1953年以行政区为单位成立9个林业站。1955年改建石岭国营苗圃为国营林场。1956年建起国营山门林场(1958年移交四平)。五年内全县共造林7855垧,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指标的27.2%,其中西部农田防护林5687垧、水源林1007垧、用材林1125垧,造林面积是日伪统治时期总面积的30倍。苗木培育由原一个苗圃增至4个,育苗面积198垧,产苗19200万株;采集树种10
.4万公斤;封山育林面积1120垧,森林抚育面积11028垧,群众零星植树600万株,林带、林网已具规模,农田环境得到改善。梨树县林业生产建设成就显著,1955年5月获全国林业红旗单位,荣获中央人民政府物资奖励。
三、畜牧业在斗争中恢复发展
由于灾年,草料不足,大牲畜饲养量从1952年的87941匹(头),减少到1957年的63229匹(头)。1954年梨树县划归吉林省后,原辽西省种马场从梨树撤出,吉林省调拨27匹种马,成立梨树县种马场,并在当地选择200匹种马,先后在各区成立21个人工授精站繁殖马匹。1957年在原家畜防治所基础上成立县畜牧兽医总站。
1956年,全县兽医人员从1952年的80人,发展到1957年的155人,组成46个联合诊所,并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和公营单位。1957年,全县有14个公营诊疗部,57个高级社兽医所全部过渡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生猪从1953年的87053头,发展到1957年的114252头,增加27199头。
四、副业生产成绩显著
县委成立生产购销指挥部,各级政府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1953年到1957年副业生产总收入达4024.7万元,年均805万元。1954年、1956年、1957年三年涝灾,副业生产收入分别达到681万元、812.5万元、883.8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因灾造成的人缺口粮、畜缺饲草、户缺烧柴、地缺种子、耕缺牲畜的生产、生活困难,保证了农业生产继续发展,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