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月三盲人大集会
榆树台这个小地方的民风民俗,尽管与整个东北的风俗大同小异,但也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像“三月三”这个日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尤为深刻。
现在,每年10月
15日是国际盲人节,国内各地先后举办盲人才艺展示活动。可是在我小的时候,每年农历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这一天,在我的家乡榆树台附近十里八村的盲人算命先生(以下简称先生),就会由一个个十来岁的男童(时称领道的)用竹杆牵着往前走,他们陆续来到镇上的陆家大车店。男童和先生们一般身上都会背着笙管笛箫和三弦、二胡等乐器。
从三月三的头一天晚上开始,这些先生们就会连续三天把他们吹、拉、弹、唱、说(书)的本领尽情地展现出来,而且分文不收。不仅我们这帮孩子乐不可支地来凑趣,大人们也都踊跃前来,平日里安静的小镇变得喧哗热闹。这种才艺展示与当今电视台的做法不同,没有舞台、布景、耀眼的灯光和震撼人心的乐队与华丽的服装,当然也没有光鲜的主持人。当这些先生们全部到齐了之后,他们从中推选出两位德高望众的长者,做为活动的全权主持人,各项活动就由他们二人和大家商量着来定。
整个活动就在炕头或炕沿上,有时就站在屋地中间,穿着他们身上日常的那套衣服就表演起来。虽说有些土气,但却显得朴素、自然。表演中,先生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一时间掌声、叫好声不断,十分热闹。平时,人们对盲人算命先生常常说三道四议论纷纷,然而此时大家都缄口不谈,此刻他们一招一式的表演,让人心生同情。
演出的最后一天,盲人们即兴合奏乐曲,演出也达到了高潮。在观众和先生们彼此“明年再相见”的道别声中,画上句号。
6、盂兰盆会与经竹展览
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称为盂兰盆会,道教称为中元节。而我小的时候,大人们通常叫它“鬼节”。据老人们讲,闫罗王(闫王爷)是阴曹地府的主宰。每年七月十五这一天,他会打开地狱之门,让各家死去的亲人和孤魂野鬼,暂短的回到人间一游。所以,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上供焚香、烧纸祭祀逝去的亲人。
工匠们在榆树台大街的广场上搭起一座又高又大的席棚,到了晚上棚内气灯高悬,灯火通明,和尚、道士布设道场,轮番诵经,超度孤魂野鬼,不许其遗害人间。诵经结束之后,和尚、道士们紧接着来到大街上,再次祈祷。此时,从广场到大街的东西两侧,已经点燃一堆堆用煤油拌合好的锯末子(或谷壳),犹如一条飞腾跳跃的火龙,引来无数大人和小孩前来观看。此时,和尚、道士演奏的笙管笛箫齐鸣,抑扬顿挫,一波高过一波。真不知道他们是为谁演奏,也许是人鬼共赏,一举两得吧。在白天,还要连续数日,在席棚内展示“经竹”。所谓经竹,就是一幅幅長约90公分、宽约30公分左右的竹片,上面画着彩色连环图画。它平时由寺庙收藏,每年“鬼节”时拿出来展示。
它生动形象的告诉人们,世间一切事情都有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因后果福祸分明。无论何人从事哪行哪业,也不分男女悉数在内。商人售卖的东西掺杂使假,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欺诈骗人;偷盗抢劫,杀人放火;奸夫淫妇,放荡无忌等等行为不端的人,要遭到报应,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到上刀山、下火海、遭油炸、受雷劈、刀锯、拔舌、挖眼等各种刑罚,十分恐怖。
有人将经竹说成是鬼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我对这些没有研究不敢妄论,不过,在小的时候,每当看完经竹之后,都受到很强的震慑。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对人们的言行有着很强的约束作用。它告诫人们:
人生在世,要多做善事好事,不能做恶事坏事。否则,因果循环,会遭受报应。就这一点而言,“经竹展示",却起到了规劝人们除恶向善的作用。你说有意思没有意思?
这也许远比有些人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横行无忌,任意妄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要好。
在日伪统制时期,“日满亲善,民族和协,建设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是统治者向社会、向老百姓进行欺骗宣传的主基调,常年喋喋不休。然而,老百姓只是把它当作耳边风,一吹而过。在人们心目中,真正起作用并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依然是几千年沿续下来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
7、正月十五闹元宵
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正月十五晚上,由群众自发的推举出一名“灯倌”,在人群的簇拥下,巡视各商店悬挂的灯笼情况,一旦发现哪家的灯笼不亮(其实,与灯笼亮或不亮并无多大关系,灯倌通常会挑选实力较强的商家),判罚他若干个元宵,然后让他煮熟,送给秧歌队的人们吃。被罚的商家对此也并不计较,往往把它当成一个不成文的乐趣。
这天晚上,榆树台整条街道灯火通明,尤其是各个商店都在自家的门前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谁家的灯笼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谁家就觉得为自已的脸上增添了不少光彩。夜里,来自榆树台街及其附近各村踩着高脚的秧歌队,他们穿红带绿,男俊“女”俏(男扮女妆),手举各色花灯,锣鼓喧天,边歌边舞,相互角逐,秧歌扭的越来越欢快,唢呐吹得越来越激昂、锣鼓敲得越来越响亮。当秧歌队行进到榆树台大街杨晓岚家的大门前时,表演达到了高潮。
何以如此呢?要说说杨晓岚这个人。据说他也当过土匪,后来曾在张作霖手下当过团长,退役后,落户在榆树台置地盖房,建起了远近闻名的杨家大院。在当地算是个有财有势的大人物。在我小的时候,人们通常称他为杨团长。
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杨家就会在他家临街的大门楼(阳台)上燃放烟火。说是“与民同乐”,然而老百姓心里都明白,这是炫耀他们杨家门庭显赫,与众不同。但尽管如此,人们也并不过多计较,能看到半个小时左右的烟花腾空飞舞,也是一件乐事。所以当晚榆树台及其附近的居民大都会扶老携幼,前来观赏秧歌和烟花。年年如此,已成惯例。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后,杨晓岚投奔国民党,举家去了四平市。后来,竟然加入了国民党保安队与共产党为敌,在一次战斗中被击毙,匆匆了此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