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历史:梨树县籍李烽老先生讲述家乡轶事(四)

(2018-12-19 03:10:52)
标签:

李烽

口述

梨树县

家乡轶事

求雨与唱大戏

分类: 梨树县历史

      8、 求雨与唱大戏
  在那个年代里,每当遇到干旱年景时,不是引水灌溉或者打井抗旱,而往往去向龙王爷求雨,这似乎成了最佳选择,百姓如此,官员也如此。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但天不遂人愿,不是每一年都能风调雨顺的。
  如何求雨呢?首先,要搭一个龙驾,摆放上龙王爷的牌位。由道士主持,并抬起龙驾(谓之起驾),前往各个寺庙挨着个祭拜。成群百姓头戴枊条帽紧随其后,一些官员甚至有的日本人也參加其中,也许是“尊重民意”吧。在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叫做“久旱必求雨,求雨必下雨,下雨必唱戏。”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 因为今天若不下雨就接着求,时间长了总会有下雨的那一天。一旦下雨了,就说这是龙王爷终于开恩显灵了。这时就要向龙王爷许愿--搭台唱戏,表示感谢,这就是下雨必唱戏的由来。
  唱戏是要花钱的,商家要出钱,百姓也得出钱。这个事,似乎是由商会来操办。唱戏,有两件事要事先办好: 一件是请戏班,有的说是从四平请来的,有的说是从奉天(沈阳)请来的;第二件是搭戏台和搭看台。因为那时不像现在,既没有俱乐部,也没有戏院。戏台和看台就搭在大街中间的广场上。开戏那一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大戏一般要连唱三天。这时,人们又要祷告龙王爷开恩 — 千万不要下雨,因为一下雨就看不成戏了。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的,这叫此一时,彼一时。人们通常说的要“审时度势”,这个“时”是至关重要的。那时的戏码还真不少,有文戏,也有武戏,比如红娘、三娘教子、将相和、杨家将、长坂坡、三岔口……小孩们最爱看的当然是武打戏了。戏班里有个叫杨小楼的,据说他是个很有名气的武生。三天大戏,把榆树台方圆几十里远近的人都吸引过来了,一下子给旅店、大车店带来了不少生意。各类小商小贩也蜂拥而至,比赶庙会还要热闹上许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时老百姓的娱乐生活十分贫乏,平日根本看不上戏。
  时代不同了,现在人们坐在家里,把电视机一打开,想看什么都应有尽有。所以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可不要有福不知福啊!
  再说一说看台,这是给所谓“达官贵人”预备的,他们可以高高在上,一边品茶一边嗑着瓜子看戏,而一般老百姓,是上不了这个看台的。不过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必有弊。在看台前席地而坐的人们,没有看台上的人那么舒服得劲,但是却看得清听得清;而看台上的人虽然轻松自得,可是由于距离戏台远,却听不清楚唱词,因为那时没有扩音设备。唱大戏,说是还愿给龙王爷看的,其实是给人看的。
     
    9、老百姓的生活
    榆树台大街的西头虽然也有一些商铺,但相对街东来说显得有些冷清,不那么热闹。不过,在路南有一家官办的大烟馆,专供瘾君子来此吸食鸦片。不管是谁,只要先交钱买上个大烟泡,往大炕上一躺,就有专职人员递上一只大烟枪,然后点上烟灯,调烧烟泡,瘾君子就可以吞云吐雾了。雅片与东亚病夫,曾经是中国人的痛。日本统治集团为了麻痹中国人思想,摧残中国人身体,又公开开设大烟馆,其险恶用心,可以说是十分歹毒的。
  那时,榆树台和东北其它地方一样,所有的粮食和其它物资几乎都被日本人搜刮一空,百姓生活极端困苦。一般生活日用品奇缺,就连火柴、肥皂、食盐,点灯用的煤油等等一概实行配给制。而所谓配给也是有名无实,常常还是没有东西可买。吃穿更是困难。一般老百姓连高梁米饭和苞米面饼子都吃不上,通常要以橡子面、瓜菜,甚至要靠撸“榆树钱”来充饥。过年时,谁家要弄来一点大米、白面都要仔细藏好,一旦被发现了,就会以经济犯的罪名抓起来。穿的衣服更是苦不堪言,连小学生穿的校服都是“更生布”做的极不结实,一坏就是一大片,根本无法缝补。思想管制尤甚,谁若是对日本人或“满洲国”有不满情绪,一旦被发现就会以反满抗日罪名被投入监狱,甚至为此而送命。

                口述历史:梨树县籍李烽老先生讲述家乡轶事(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