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韩州故事古井辽代墓群《梨树古今纪事》 |
分类: 梨树县文化 |
一、辽代墓群
友谊村至郑家村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漫岗南坡为墓群,墓群分布范围很大,被村中间一条南北向的乡路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部分墓群被村覆盖。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2.5公里,坡下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流过。有保存完好的砖墓室10余座。1999年2月,友谊村墓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号八角形墓,墓道修筑不规整,南侧多呈斜面,北侧平直。墓道与墓门衔接约1米处,有一略呈椭圆形的祭坛。祭坛用10多块长方砖分上下两层砌成,直径0.9米~1.1米,周围有埋葬墓主时祭祀活动残留的零散砖块、烧土、木炭和火烧过的牛羊等动物骨骼。墓门呈圆拱形,劵顶由21块长方砖拱券砌成。墓门两侧各筑一堵垛墙,沿墓壁向外拓展。垛墙与墓门上方,残存不规整的7层单砖砌翼墙,翼墙后是由8层砖砌的渐次内收的穹隆墓顶。
墓门洞用分内外2排砖封堵,第一层封门砖贴地面平铺,上三层以纵卧式排列。在墓门外侧突出墓门0.16米,横铺一排青砖。墓门后连接甬道,甬道长0.27米,截面略呈方形,与墓门等宽、同高。甬道两侧壁从底部砌砖至1.10米处逐渐内收,形成拱券顶;两壁、券顶、地面均抹白灰,灰面光洁平整。甬道通向墓室,连接处有牛的头骨、下腭和腿骨。整个室壁至穹隆藻井,均绘有彩色壁画。
辽代友谊村墓群在吉林省考古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丰富了吉林省现已发掘辽墓的类型和内涵,而且填补了吉林省雕砖壁画的空白。对研究韩州的建治年代和东北地区的辽金时代丧葬制度、习俗、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井壁的第五六层青砖上留有多处绳索磨痕的深沟。井深2.30米处直径为0.75米。井深3.30米处直径为0.90米。至4米深时井的直径扩展到1.20米。6米深时井的直径为1.40米。并有井口脱落的多块青石,继续挖掘有一定困难。有探针得知下面还有2米多深度,估算井深在10米左右。古井是直接凿挖而成,现场清出大量回填土,并非淤泥。出土物品有瓦当、条砖、青石、陶瓷片、宋代钱币,还有少量的动物骨骼。
偏脸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辽金时期为咸平府韩州属地,天徳二年(1150年)州治所从八面城移至偏脸城。当时的梨树县境是辽金政权统治下的腹心地区,也是交通要冲,这就必然留有包括古井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