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晓光w
魏晓光w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3,293
  • 关注人气:3,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韩州故事:北宋大印和编钟流落韩州

(2017-10-27 05:29:08)
标签:

古韩州

故事

大晟编钟

北宋铜印

流落偏脸城

分类: 梨树县文化

     一、北宋大晟编钟的发现
    2003年6月份,一件带有铭文的古乐器---“大晟编钟”,在吉林省梨树县古偏脸城东南4到5公里远的昭苏太河河床内挖沙子时被挖出。编钟除顶部钟钮部分外,主体即共鸣箱部分基本完好。
    该钟系青铜质,呈椭圆形,属椭圆筒式乐钟。共鸣箱上部平顶称为“舞”,舞广17厘米,舞修14厘米。共鸣箱下部两侧称为“铣”,铣间最宽处19厘米,最窄处13厘米。共鸣箱高22厘米,铜壁厚0.6厘米。该物虽在地下埋藏近千年,但铭文及纹饰依然清晰可见。从微微泛红的铜色中可见铜质之精良。编钟钲部周廊及篆带以及下部鼓间饰多层蟠虺纹。乳枚作螺旋式半球体,大小匀称,排列有序。两面各十八枚。钲部正中正面用小篆体阴刻“大晟”二字,背面阴刻“太簇中声”四字。该钟铭文具体明确,书法婀娜生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化遗产。无独有偶,此编钟与河北省博物馆所藏“大和·南吕中声”钟从造型上看极其相似,二者如出一辙,应该同属于一个类型的编钟。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好古,得一古器必令工匠仿造。故花纹、锈色都是上乘之造,以致有些人误认为是商周及秦汉时期之物。宋代确曾设立“铸泻务”掌造铜铁诸器及铙、钟、磬等,又仿制古代青铜器,从而达到“上仿制以崇古、下仿造以图利”的目的。编钟在历史古城偏脸城附近被发现,也自然令人想到史书记载的“靖康之难”。因此,要说此件编钟属于宋代似乎有些道理。然而仔细观察在钟体侧面边缘处尚有八个官验文字:“韩州司判验记官赵”(手写体阴刻)及画押。

             古韩州故事:北宋大印和编钟流落韩州
                                             【北宋大晟编钟】

    二、宋印流落偏脸城
    1983年6月,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三社农民霍志在偏脸城掘得铜印一方九叠篆书印文为“京东东路保甲司勾当公事官朱记”。
  这颗印是北宋的武官印。《宋史·印制》:“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又有朱记,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从印文及印的长、宽看,偏脸城出土的正是此种朱记。
  印文中的“路”,是宋的地方区划。保甲司,是路的机构。勾当公事官,是唐宋常用的职衔名。崇宁五年(1106年),令武臣充保甲官兼提刑。政和三年京东东路的保甲官是任谅。
  印背署“政和三年五月少府监铸”。政和三年(1113年);少府监,为皇帝的造作所,掌管皇室的玩器、后妃服饰、雕文错彩工艺、祭器、铸印等。为铸印记,置有篆文官二人,偏脸城宋印的九叠篆文,自然出自这二人的手笔。
  宋印流落偏脸城,当与“靖康之变”有关。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兵攻破东京汴梁,掳徽、钦二帝北行,捎带把宋朝的皇眷、宫女、大臣、舆服、法物、礼器、书籍、天下府州县图等,悉数掳去。此印约在被掳器物之列。或者是做过京东东路保甲官的哪一位大臣,把此印带在身上,被押行至奚营(偏脸城),一病不起,与印同埋土下;即便不死,他行至苦寒的塞北,既遭受打骂,又衣单肚饿,保命尚且困难,哪还有心思管什么印呢,于是随手弃之。

                                         
古韩州故事:北宋大印和编钟流落韩州
                                                              来自《梨树古今纪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