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韩州《梨树古今纪事》徽钦皇帝押解韩州 |
分类: 梨树县文化 |
徽钦二帝曾三次徙于韩州(偏脸城),即中京(洛阳)至上京(黑龙江阿城)、上京至韩州、韩州至五国城,均途经偏脸城。天会六年(1128年)三月二十六日,二帝一行由中京出发,迁往更北的通塞州。金之通塞州,即辽之通州,今四平市一面城古城。《金史·太宗纪》记载,七月,“以宋二庶人赴上京”。七月二十三日启程,经信州、隆州、乌惹泰(即嗢热国,辽滨州),过会宁二铺,于八月二十一日到达上京。此次迁徙,虽然没有途经奚营的史料记录,但是九百奚营,不论是辽代,还是金代都是金咸平府(今开原县城)经信州(今怀德县秦家屯古城)、济州(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的必经之路,途经九百奚营是必然的,这是徽钦二帝第一次途经偏脸城。
徽钦二帝在金上京住了两个多月,于天会“六年十月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韩州。”据《呻吟语笺证》记载:“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帝抵韩州。”徽钦二帝从上京迁到韩州,应为韩州二迁之地八面城(今属昌图县)。据考证,韩州治所第三次迁移至偏脸城应当在1150年。此次从上京南迁时间是天会元年(1128年),韩州治所应在八面城。这次南迁当与北迁上京路线相同,由信州经奚营至韩州(八面城)。这是徽钦二帝第二次途经偏脸城。
徽钦二帝在韩州(八面城)住了两年,于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鹘里改路”,《金史·太宗纪》记载。宋代文献也有同样记载:“建炎四年秋七月乙卯,是日,二帝自韩州移居五国城。五国城者,在金国所都西楼之东北千里。”徽钦二帝一行于七月十五日自韩州出发,经信州先到乌惹泰(即嗢热国,辽滨州),改乘船沿着混同江过嫩江进入松花江,于九月二日到达五国城。九百奚营位于韩州、信州之间,位于韩州到信州必经的之路。这是徽钦二帝第三次途经偏脸城。
金人俘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宗室家属数千人虏往北国,满载粮草辎重,逶迤而行,一路难免遗留人员与物品。1983年,偏脸城出土了一方北宋政和三年五月少府监铸的“京东东路保甲司勾当公事官朱记”铜印。“京东东路”是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地处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东部,包括一府(济南府)七州,大致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的大部。保甲制度由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创立,目的是减轻募兵制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维护地方治安和加强统治。“保甲司勾当”是地方武装,官职相当于公安厅长。这方铜印是北宋负责京东东路保甲事务官员的印鉴。当时,随着战争局势的演变,汴京被金攻陷,金人大肆虏掠,京东东路亦在所难免。这枚铜印可作为徽、钦二帝一行徙居北国途经偏脸城的有力佐证。2003年,两位农民在偏脸古城南侧昭苏太河老河床处挖砂时发现一件“大晟”编钟,亦为押解途中遗留。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分两路南侵,汴京吃紧,“大晟府”也在这时被裁撤。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及他们的宗族,以及北宋王朝历代搜刮聚积的珍宝财物、法器文物皆被金人掠走。金人所掠运的法器、文物数量巨大,分装2050辆大车,由汴京运抵燕京。这些财物,一部分赏给从军将士,一部分放于燕京官库,还有一些运往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大晟编钟”大概就是当时被金人所掠器物中的一件。
官印、编钟等物件均属王室所用,应该是徽钦二帝迁徙五国城时于偏脸城遗落。
前一篇:古韩州故事:偏脸城韩州治所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