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韩州故事:北宋徽钦皇帝如何被押解韩州的

(2017-10-25 06:08:27)
标签:

古韩州

《梨树古今纪事》

徽钦皇帝

押解韩州

分类: 梨树县文化

     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期间治国无道,倾心于琴棋书画,信奉道教,宠信奸佞。在金兵压境时,禅位于长子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金兵兵临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在抗金将领李钢、种师道召集20万救兵欲与金兵奋战之时,宋钦宗派人与金兵议和。闰十一月,金兵攻克汴京,宋钦宗上表请降。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吴乞买下诏废宋徽、钦二帝,贬其为庶人,北宋灭亡。四月初,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先后押解徽、钦二帝及王族、宫眷北归,抗金的爱国将领称之为“靖康之耻”,朝中议和的大臣则称是“二帝北狩”。

               古韩州故事:北宋徽钦皇帝如何被押解韩州的                         古韩州故事:北宋徽钦皇帝如何被押解韩州的
             宋徽宗—赵佶(1082~1135)                           宋钦宗—赵桓(1100~1156)

          
  徽钦二帝曾三次徙于韩州(偏脸城),即中京(洛阳)至上京(黑龙江阿城)、上京至韩州、韩州至五国城,均途经偏脸城。天会六年(1128年)三月二十六日,二帝一行由中京出发,迁往更北的通塞州。金之通塞州,即辽之通州,今四平市一面城古城。《金史·太宗纪》记载,七月,“以宋二庶人赴上京”。七月二十三日启程,经信州、隆州、乌惹泰(即嗢热国,辽滨州),过会宁二铺,于八月二十一日到达上京。此次迁徙,虽然没有途经奚营的史料记录,但是九百奚营,不论是辽代,还是金代都是金咸平府(今开原县城)经信州(今怀德县秦家屯古城)、济州(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的必经之路,途经九百奚营是必然的,这是徽钦二帝第一次途经偏脸城。
  徽钦二帝在金上京住了两个多月,于天会“六年十月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韩州。”据《呻吟语笺证》记载:“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帝抵韩州。”徽钦二帝从上京迁到韩州,应为韩州二迁之地八面城(今属昌图县)。据考证,韩州治所第三次迁移至偏脸城应当在1150年。此次从上京南迁时间是天会元年(1128年),韩州治所应在八面城。这次南迁当与北迁上京路线相同,由信州经奚营至韩州(八面城)。这是徽钦二帝第二次途经偏脸城。
  徽钦二帝在韩州(八面城)住了两年,于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鹘里改路”,《金史·太宗纪》记载。宋代文献也有同样记载:“建炎四年秋七月乙卯,是日,二帝自韩州移居五国城。五国城者,在金国所都西楼之东北千里。”徽钦二帝一行于七月十五日自韩州出发,经信州先到乌惹泰(即嗢热国,辽滨州),改乘船沿着混同江过嫩江进入松花江,于九月二日到达五国城。九百奚营位于韩州、信州之间,位于韩州到信州必经的之路。这是徽钦二帝第三次途经偏脸城。
  金人俘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宗室家属数千人虏往北国,满载粮草辎重,逶迤而行,一路难免遗留人员与物品。1983年,偏脸城出土了一方北宋政和三年五月少府监铸的“京东东路保甲司勾当公事官朱记”铜印。“京东东路”是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地处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东部,包括一府(济南府)七州,大致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的大部。保甲制度由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创立,目的是减轻募兵制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维护地方治安和加强统治。“保甲司勾当”是地方武装,官职相当于公安厅长。这方铜印是北宋负责京东东路保甲事务官员的印鉴。当时,随着战争局势的演变,汴京被金攻陷,金人大肆虏掠,京东东路亦在所难免。这枚铜印可作为徽、钦二帝一行徙居北国途经偏脸城的有力佐证。2003年,两位农民在偏脸古城南侧昭苏太河老河床处挖砂时发现一件“大晟”编钟,亦为押解途中遗留。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分两路南侵,汴京吃紧,“大晟府”也在这时被裁撤。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及他们的宗族,以及北宋王朝历代搜刮聚积的珍宝财物、法器文物皆被金人掠走。金人所掠运的法器、文物数量巨大,分装2050辆大车,由汴京运抵燕京。这些财物,一部分赏给从军将士,一部分放于燕京官库,还有一些运往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大晟编钟”大概就是当时被金人所掠器物中的一件。
  官印、编钟等物件均属王室所用,应该是徽钦二帝迁徙五国城时于偏脸城遗落。
                  古韩州故事:北宋徽钦皇帝如何被押解韩州的

                               来自:《梨树古今纪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