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州建于辽代,其前身为三河、榆河二州,辽代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3—1030年)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从此开始正式有韩州之称。
吉林省梨树县偏脸城为韩州的治所。 韩州是直接隶属于皇帝宫卫的延昌宫管辖,下领柳河一县。《辽史·地理志》记载:“韩州、东平军刺史……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圣宗并二州置,隶延昌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柳河县。”
金代时又增加临津一县,有15000余户居民,是当时较大的一个州。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韩州下刺史,辽置东平军,本渤海鄚颉府。户一万五千四百十二。旧有营。县二:临津倚,未详何年置;柳河,本渤海粤喜县地,辽以河为名”。
韩州在历史上曾有过“三迁四治”。关于韩州的迁与治,多年来中外学者进行了详实地考证,但一直未有定论。1979年,中国史学家段一平先生又将当年的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核实,遍查文献中有关韩州的记载,完成了《韩州四治三迁考》一文,从地理上确定了韩州四处州治所所在的具体地点。第一治所:通辽市科左后旗浩坦乡城五家子古城。第二治所:白塔寨。《辽东行部志》载:“韩州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于今柳河县”。这个迁徙过程明确指出白塔寨的位置,当在今城五家子古城与八面城之间的辽河之滨。但在此范围内踏查,未发现古城遗迹。据记载:此城当时就被水侵,可能城址早已冲毁。第三治所:吉林省昌图县八面城。白塔寨被辽水所侵,不得不再行东迁到柳河县。第四治所:吉林省梨树县偏脸城。因柳河县非当时的交通要道,韩州又第三次迁徙。偏脸城出土了“韩州刺史”边款的铜镜等大量辽金文物,证明此地为韩州的治所。另据《梨树县志》记载,“金海陵王天德二年,时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因‘州非冲途’,韩州治所从柳河县移至九百奚营(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增设临津县为州附郭县。”以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记载“韩州在辽金两代三迁其治所。州治最初所在及第一次迁至白塔寨,均以无考。第二次迁至今八面城,附部柳河县……。韩州第三次徙治于九百奚营……,奚营遗址在今吉林省梨树县城北八里许之偏脸城。”
金明昌元年(1190年),王寂在提点辽东路刑狱任时,曾路经柳河县和九百奚营,并以日记形式编著《辽东行部志》,书中记载:“癸亥次柳河县,旧韩州也。先徙于奚营,州后改为县,又以其城近柳河,故名之。”“乙丑次韩州,宿于大明寺。韩州,辽圣宗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三河,本燕之三河县。辽祖掠其民于此置州,故因其旧名而改。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于今柳河县。又以州非冲涂,即徙于旧九百奚营,即今所治是也。”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韩州治所搬迁了三次,治所有四处。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的韩州,文献记载,最初的韩州城在“辽水之侧”。虽未明确说在辽河的哪一侧,但从常苦风沙这一点就告诉我们是在辽河的西侧。这是自然风向和地理环境特点所决定,古今一样,正因为是常苦风沙,就绝不能再向辽河之西,又常刮西南风的大沙漠中迁移,而只能向东部辽河流域的冲积平原迁移。这样就可以确定,辽置的第一个韩州城是在辽水的西侧,在靠近沙漠附近的地方。
韩州城是女真人、契丹人、汉人、渤海人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城内出土的具有渤海文化特征的文物,说明当时城里居住着众多民族。金末,蒙古贵族攻金伐宋,志在掳掠,得城旋弃,大军所到之处往往杀掠焚烧一空。辽金时期筑起的屯寨城邑在这场浩劫中被毁为废墟,韩州城也未能幸免。1958年在九台县布海乡出土的金大定二年闰二月少府监造的韩州刺史之印,很可能是在这个时期散失的。
元代,此地属辽阳行省咸平府所辖,韩州城毁于兵燹。由于蒙古贵族对新占领区采取清空其人全部变为牧场的政策,韩州治下辽金两代开垦的万顷良田同韩州城一起,逐渐荒芜,沦为蒙古贵族的游牧场。
梨树县偏脸城 韩州治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