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话梨树(二):照磨时期

标签:
梨树县百年沧桑照磨时期历史文化 |
分类: 梨树县遗迹 |
清朝,是满人的政权,努尔哈赤发迹于东北,视东北为龙兴之地。为此,颁布“禁关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造成东北人口稀少,梨树境内成为牧场。封禁200年,嘉庆七年(1802年),朝廷准许流民垦荒,蒙王开始招垦,山东、河北等地汉民来此地。嘉庆八年(1803年),境内只有358户、3393人。也就是说210年前,梨树境内才有三千多人。招垦近20年,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昌图厅便在梨树城设分防照磨,为派驻机构,全称是梨树城分防照磨。人口发展到上万人。
分防照磨,是官名。照磨是“照刷、磨勘”的简称。一般设置在没有建县的地方,为厅府的派出管理机构,负责缉捕匪盗、收缴租税等。派驻机构,当时叫法也不一样。梨树称分防照磨;怀德称分防经历;伊通称分防巡检;双辽称分防主簿。
梨树城分防照磨,1821年6月9日设立,地点在偏脸城。道光十五年(1835年),梨树城照磨署迁至今梨树镇奉化大街中段(农机局道南)。
梨树照磨为派驻机构,代为昌图厅收税,机构存在56年,光绪三年设县时,照磨移到八面城。56年间,照磨官22任,都是从南方派驻的,一般两三年就一任,任职时间最长的是湖南的张长泰,他前后两次任职12年。
照磨时期的文化,建庙宇。当时,人们信封神灵,建寺建庙盛行。境内最早的寺庙有梨树城兴隆寺、喇嘛甸兴隆寺、胜利关帝庙、小城子丛林寺等等。梨树老爷庙正殿修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是境内最古老的寺院。建庙初期称兴隆寺,1913年兴隆寺改称关岳庙。民间又称老爷庙。兴隆寺主体建筑为正殿3间,左殿、右殿、后殿各3间,大门左右钟鼓楼,东西厢房10间。正殿供奉关公及四神将像。殿中曾悬挂咸丰御笔“临潢普护”匾额。老爷庙历经多次扩建维修,1849年、1859年、1898年、1900年四次扩建。1901年被大火烧毁重建。庙产丰厚,历史悠久,占地及建筑规模大,当时梨树城流传一首民谣:“梨城两家半,官有权,庙有产,穷人年年捧着空饭碗”。修筑木桥。1851年,咸丰元年,境内修筑首座木桥,即昭苏太河上的三棵树桥,当时命名为“太平桥”,奉化县志有记载。是境内首座木桥,水泥桥是1939年出现的。二人转发祥地。梨树最早的二人转演出活动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前。经专家认定,梨树县靠山屯是东北二人转的源头。梨树县第一代二人转艺人姓齐;第二代传人是刘恭;第三代传人是刘恭之子刘天财,艺名“双菊花”。
照磨时期境内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一起是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农民王达起义,他率领500多人攻占小城子,后又占领了榆树台。情况十分紧急,梨树城照磨官徐棠等三人前去镇压。双方苦战4个小时,结果,梨树城照磨徐棠等3位领导阵亡,尸体被农民起义军焚烧。事件上报朝廷,皇帝批准捐资修建三官祠庙,也叫三公祠、昭忠祠。位于苗圃内。旧县志有记载,记载文人写的诗文,加以赞美。第二起是同治三年,1864年夏,十家堡团山子村民马傻子起义(大名马国良),有数千人,活动范围整个东北,达两年之久。曾经攻打梨树买卖街、开原、铁岭等地,后转战黑龙江。惊动了朝廷,清政府派几百名马勇出关增援,并勒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位将军派兵合围起义军。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才将马傻子抓住,被押解到盛京,凌迟处死。马傻子起义,是东北地区影响和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起农民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