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历史: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董孝芳讲述(八)

(2016-04-11 04:29:00)
标签:

梨树县

二人转

董孝芳

传承人

文化

分类: 梨树县民俗
 
      九、董派创立
     1、“董氏发声法”的由来
     1974年,我在铁岭演出时,中国评剧院院长、著名戏剧评论家胡沙看了我演出的《回杯记》后,说了一句话:“……这个男演员吐字清晰,我坐在26排上和坐在头排一样。”这说明我演唱时字正腔圆,送君入耳。这个功夫不是一朝一时就可以的。这是我自从15岁学戏直到退休或者直到现在,五十年一直不间断练嗓的结果。每天早晨,我都会在冬天五点半和夏天五点钟起来,到河旁、树林、草地等地方去练嗓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
       六十年代到清水溪溪的昭苏太河岸边练,七十年代到老爷庙大坑西的园艺社菜地练,八十年代在地方戏团门前和小桥子的广阔天地上练,九十年代在空无一人的剧场里练,二十一世纪我就站在城市公园的银杏树下练以及我的学府楼上练了。所以,人称我是“铁嗓子”,一直到老从来没有沙哑过。“吗吗吗吗吗”或“啊啊啊啊啊”五音节,要学会爬音节;要一节一节地往上爬;要学会科学运用自己的嗓子;要“喊”得清楚、脆生、利落、干净。现在发声用《小拜年》,早先发声用《大将名五更》,喊“十三咳”。后来,我发明了非常灵活、实用、科学的练(发)声新方法:“哪、哈、一、乎、呀、呼、咳,一、呀、一、呀、咳、呼、呀,哎、咳、哎、咳、呀”可以发出c,d,e,h,g,a,b七种音调,可以从低到高,可以从高到低,可以从中间起调,按照必定的层次逐渐高或逐渐低,配合“十六字板式:黑、红、抢、剁、顿、溜、锁、撤、伸、掏、连、闪、壮、叫、飞、过”等等,最后调出嗓子。二人转是叙述体裁,从叙述到进入速度快,也就是皮薄。所以需要演员要有极好的唱功,要有极好的穿透力,要有极好的字正腔圆的功底,才能干净、利落地叙述,干净、利落地进入。这里还需要一个唱功,就是嗓子得“扛活”,要一贯到底;要开口有力;要送君入耳。
       二人转《送鸡还鸡》作为叙述体的二人转之所以深受老百姓欢迎,其原因就是演员干净、利落地,毫不拖泥带水地迅速地将观众带入剧情:(我扮老太太唱):长白山下好风光,松花江水弯又长,临海风光景致好,靠着大山有村庄。庄西有排垂杨柳,柳荫树下三间房,屋里住着人三口,三口之家本姓杨。杨大娘病好下了炕,叫了声我的丫头小丽芳。你合上书本出去看一看,看你爹打猎还没还乡。打住獐狍野鹿他要拿不动,你也伸手帮一帮忙。我叫你几声你咋不言语,丽芳!丽芳!这出戏里,要求演员要一贯到底,一气呵成。
       首先,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除了追求声音美外,还必须注意嘴皮子功夫,发音要准确,不得有误。
比如:把“现代化”唱成“先戴花”,把“保卫”唱成“包围”,就造成了笑话和失误,影响剧情向下进行。同时,观众对演员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有些年轻演员仅仅注意声音美,不注意咬字。字的音平、阳平、上声、去声不去注意,结果影响演出效果。所谓“腔圆”,就是声音圆润、洪亮、高亢、打远。音色宽厚叫圆润,声音清脆叫洪亮,声音响亮叫高亢,声音在远处听和在跟前听效果一样叫打远。其次,演唱起来还要扛活。意思是要保持嗓音的持久性,甚至越往后唱嗓音越圆润、洪亮、高亢、打远,我就是这样。不能唱完小帽说口就白了,口说完了,就呼哧带喘地唱着,这就是不扛活。
      再次,就是要唱好头一句。如:“长白山下好风光”,出声要准、要真,收声要圆,要对位,要唱出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所以要高亢地唱,就好像长白山矗立在眼前似的,这样一来,就把观众带进了长白山的意境里了,观众此时抽烟的也不抽了,喝茶的也不喝茶了,磕瓜子的也忘了磕瓜子了。老艺人说:“好听不好听,全仗头一声。”还说:“得不得,头一嘴。”
       最后,就是以情带声了。以情带声才能声情并茂。通过演员不同的感情把观众带进不同的意境里。戏剧感情有七种:喜、怒、悲、哀、思、惊、恐。演员通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动作把这些感情传递给观众,叫观众或哭声切切或捧腹大笑,达到开心、开脑、益寿、延年的社会效果。

      2、我改动了词句
     比如,传统二人转《王美荣观花》结尾处的四句合唱:“主扑二人上了秋千架,四只金莲颠倒颠;上打燕子三湖水,下打鲤鱼来卧莲。”一般地说来,二人转的传统段子都是从古体诗那里慢慢过渡来的,经多少代人演变到通俗易懂摸样。但是,有一点它演变不了,那就是它的古风架势。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纯粹的古风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过,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并来。这样就使古体诗的句子有了某些特点。
前面说过,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以次为模式,第一句的尾字“架”很显然不符合韵律,它应该是“言前辙”,不应该是“发花辙”,所以,我把它改成了“主扑二人打秋千”。
      改动后的词句是:“主扑二人打秋千,四只金莲颠倒颠;上打燕子三湖水,下打鲤鱼来卧莲。”`我也改现代二人转的唱词。比如,二人转《倒牵牛》里面,原词:“单等黄牛出国后,外国人得佩服咱国家有肥牛、有壮牛、有奶牛、有水牛,耕牛,菜牛,好牛,大牛,可不是那年头瞪着眼睛瞎吹牛。”我觉得有些罗嗦,板式体现得复杂化了,就给删去一些“牛”。改成后的唱词是:“单等黄牛出国后,外国人得佩服咱们有大牛、有黄牛、有奶牛,还有那大水牛,可不是那年头瞪着眼睛瞎吹牛。”我有时还往里面加词。比如二人转《倒牵牛》里面丑角的一段唱:“周老六一听气得浑身抖,叫一声骗子手勾丽秋。我说这头牛咋到你的手,原来你装我老伴来骗牛。你说是我老伴跟我走,咱俩一块回山沟。炒盘菜,烫壶酒,买油豆,买糖球,大红喜字贴窗口,敲锣打鼓满村游。成挂的鞭炮不断流,请来个照相的上上镜头。接亲戚,找朋友,邀邻居,请小楼。让大伙相看相看我新娶的老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真是假,风不风流,谁是谁的老伴谁是谁的老头。”改过后的唱词是:
“周老六一听气的浑身抖,叫一声骗子手勾丽秋。我说这头牛咋到你的手,原来你装我老伴骗走了那头牛。你说你是我老伴那就跟我走哇,咱俩一块回山沟。炒上几盘菜,烫上一壶酒,买瓜子买糖球,大红喜字贴门楼。十响一咕咚鞭炮跟着走,请来个照相的上上镜头。请来亲戚和朋友,请来邻居接接头。小楼陪着来喝酒,让大伙看看我的老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真是假,风不风流,谁是谁的老伴谁是谁的老头。”
 
      3、我改编了剧本
      二人转讲究“快进快出”,故事情节紧凑。所以,我为了能够一气呵成地表演下去,就动手进行二路创作,删掉一些不是过渡,而是“断桥”的过渡段子。比如单出头《南郭学艺》。原词是:“(搭架子)南郭先生!(白)哎——(搭架子)鱼不是吃的吗?你怎么吹呀?(白)哎呀呀!芋是吃的还是吹的你都不知道哇!我说的芋是竹子头,下面加一个干勾于的芋字,不是那胖头、鲤鱼、黄花鱼的鱼字!驾!(驴舞)(唱)穿过三里杏花雨,跑过五里翠柳堤。上山岗、过小溪,春风得意驴蹄急。手捧着这只芋想起以往……”
      我感到作者加上一路景色属于画蛇添足,反而失去了故事的连续性,失去了“勾口”的紧凑感,使观众容易走神儿。我把我的想法跟作曲家一说,他就删去了原作里的景色描写那段。同时,我又在说口上面加入一句“是古代一种乐器”的字样。改动之后的唱本是:“(搭架子)南郭先生!(白)哎——(搭架子)鱼不是吃的吗?你怎么吹呀?(白)哎呀呀!宇是吃的还是吹的你都不知道哇!我说的芋是竹子头,下面加一个干勾于的芋字,古代的一种乐器,也不是那胖头、鲤鱼、黄花鱼的鱼字!(驴舞)(唱)手捧着这只芋想起以往……”有时,我还给剧作家作品找找语法毛病。比如《南郭学艺》里面的“按着按着我心奇怪,嗯?这芋眼咋热乎乎的带喘气儿的?”,我给改成“按着按着我心纳闷,嗯?这芋眼咋热乎乎的带喘气儿的?”《辞海》解释“奇怪”是:“奇”是异常;“怪”是奇异。合起来就是异常奇异的意思,都是形容词。在这里面,“心”是名词,名词搭配形容词,好像话没有说完,缺个谓语。于是,我选择个恰当的动词放上去,当做“心”的谓语而取代了“奇怪”:“按着按着我心纳闷,嗯?这芋眼咋热乎乎的带喘气儿的?”唱起来通顺多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去黑龙江演出,在火车里面遇见一位老艺人。他听说我就是董孝芳后很激动,说:“我这有个‘小数子’,就传给你得了。”小数子就是数板儿,属于二人转的说口。他口授我的数板叫《党史》:
“中华大国几千年,大地辽阔矿产无边,从前过的是封建社会,大军阀们又来专权,劳苦大众受剥削,中华大国蒙上……”我经过改动后,变成这样的说词:“中华大国几千年,大地辽阔矿产无边,解放前走的是封建社会,大军阀大财阀又来专权,少数人剥削劳苦大众,中华大国蒙上乌云不见晴天…..”同时,我又在演唱形式上面加以改编和改造。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想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餬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根据神话故事以及评剧《天河配》,我改编和创作的二人转《牛郎织女》,塑造了诚实、朴素的牛郎和多情、善良的织女,情节加快,内容紧凑,唱法新颖。
     (胡胡腔)七月初七出彩虹,牛郎星去会织女星;牛郎织女天河配,唱段神话大家听。你要问牛郎是哪一个,金牛星身旁一名牵牛童。牵牛童与织女在瑶池见一面,情投意合一见钟情;两人私定终身来约会,倒叫王母得知情。(武咳咳)王母一见心好恼,骂声织女骂声牵牛童:你二人触犯天条犯了王法,神仙怎有儿女私情;从此不能叫你们在一处,让你们一个西来一个东。织女关在机房内,牵牛童贬到下方受贫穷;金牛星老红媒也受连累,贬到下方把地耕。小牛郎一晃长到十八岁,却忘了天空与织女恋爱情。这一天牵着黄牛去耕地,忽听后面有人声:(白)牟!牛郎!牛郎!四处一看无人影,(靠山调)只见老黄牛口吐人言说人声:你休当我是普通的黄牛来耕种,我本是上方金牛星;你也不是凡夫子,你是我身边一个牵牛童。咱二人触犯天条犯了王法,被王母贬到人间受苦情。在人间你饲养我整八载,大恩大德我还没报应。(武咳咳)今夜晚九条仙女临凡世,就在今晚半夜三更;九条仙女到下方来沐浴,沐浴就在碧莲池中。等她们到池中去沐浴,有套红衣服你千万拿手中;穿红衣的就是七仙女,你二人在天上就把婚定成。织女上岸把衣服找,你把红衣递到她手中;在上方你二人订婚之事当面讲,织女她对你求婚一定能答应。老黄牛说到此处无言语,小牛郎一字一句记在心中。牵着黄牛回家转,就盼半夜到三更;二更天牵着黄牛天池奔,碧莲池去会织女星。记下牛郎天池去,再表上方织女星。(豫剧)织女正在机房坐,耳热眼跳不安宁;袖吞灵文忙占算,就知道王母西天去念经。趁此机会我把天下,到下方去会牵牛童。(甩腔。打呼噜调)主意拿定唤声众姐妹,一起到下方咱们散散心情;众姐妹答应好好好,脚踩祥云起在空。不多一时来得快,碧莲池不远面前迎;九条仙女落在地,脱衣宽带入水中。(阴阳调,武咳咳)牛郎正在岸上等,急忙把红衣抱在怀中;躲在树后把织女等,九条仙女沐浴已闭要回天庭。八位仙女把衣服穿好,织女不见红衣发了蒙;正是织女发急躁,树后走出牵牛童。走到织女面前深施礼,织女织女叫几声;你的红衣在我怀里,听我对你从头说清:你道我是哪一个,我本是上方牵牛童;你我上方把婚订,这些都是黄牛对我告送。你道黄牛是哪一个,它是上方金牛星;曾经替我把媒保,因此事被贬到下方把地耕。说罢红衣递过去,织女红衣接手中。叫声众姐妹赶快走,误了时辰难回天庭;我决定与牛郎成婚配,八条仙女转眼之间影无踪。剩下牛郎和织女,二人手拉手跪在地流平;先拜天来后拜地,拜完天地回家中。(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寒窑虽破能遮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喇叭牌子)一晃就是三年整,织女生下两个小孩童;这日织女正织布,转眼间天昏地暗黑咕隆咚。(锁板,阴阳调)织女推开房门看,耳听天鼓震耳鸣;不用说知道了,就是王母发天兵。关上房门回到屋内,叫声丈夫牛郎你是听:(锁板,英雄悲调)尊一声丈夫大祸来到,口尊丈夫你要细听:我私自下天和你成婚配,倒叫王母得知情;一会儿天兵天将要来到,他们要把我抓回天庭。此一去为妻我难把天下,夫妻再想见万想不能;我和你恩爱三年整,与你生下两个小孩童;我走后你把一对孩儿拉扯大,日后定能金榜题名。(哭迷子调)我嘱托已闭往外就走,牛郎抓住织女不放松:无论如何不能叫你走,剩下我和一对儿女孤苦伶仃。牛郎说到此处泪如雨下,这下可难坏了织女星:有心不回天庭去,王母定是不答应。耳内又听天鼓响,倒叫织女发了蒙。忽然一计有有有,叫声丈夫你是听:叫声牛郎你回头看,屋里跑来咱一对小孩童。哄的牛郎回头看,织女腾空影无踪。牛郎就把织女喊,织女织女喊连声。正是牛郎无几耐,黄牛一旁吐人声:叫牛郎割下我的金牛角,骑上牛角去追织女星。牛郎说我不能割来我不能割,割掉牛角你就活不成;黄牛说早晚我得回天堂去,一头撞死石槽中。(小翻车调)牛郎急忙割下金牛角,挑着一双儿女骑着牛角起在空;牛郎就把织女赶,眼看撵上织女星。王母金钗拿在手,划道天河分西东;织女留在河西岸,牛郎留在天河东。眼看夫妻被拆散,飞来喜鹊搭彩虹;牛郎织女走到一处,述说夫妻离别情。这就是牛郎织女天河配,唱段神话给大家听;唱到此处算一段,观众朋友来点掌声。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流传很久,有二人转的时候就有它了。但是,能够用二人转的体裁形式来刻画描写和演唱它,这还是第一次。

      4、 我创立了“董派唱腔”
     我对二人转的传统段子进行继承、改编和再创作,然后在演唱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给它取个名字:董派。比如,在拉场戏《梁赛金擀面》里面,梁子玉的那段报板腔唱:“梁子玉接过来汤和面,不由两眼泪汪汪。看这面雪花白、白又细,细似银线满碗装。好象群龙盘碗里,又像龙须闹嚷嚷;九个龙头口朝上,十八条龙尾搭碗帮。再看汤,嫩葱花,翡翠绿,香油花,花洋洋;一个蛋黄卧碗里,黄中红,红中亮;亮冒油,油汪汪,就好像一轮红日出东方。太阳两旁趴彩风,香菜叶的头,菠菜菜叶的膀,玫瑰花的羽毛尾巴长;桃花瓣凤冠,杏花瓣的嘴,樱桃风枣金黄黄。晃一晃,抖翅膀,晃两晃,把嘴张,那凤凰展翅要飞翔。好一碗九头十八尾一碗刀切龙须素面,好一碗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丹凤朝阳汤。为访这碗汤和面,走遍千乡访万乡。汤面飘香传喜讯,小妹定在此面坊;将面放在桌案上,李堂倌近前来听端详。”高低不挡、真假(嗓)难辩、蹦字如弹、咬文嚼字,就是我的独创。
     我在演唱时,使用了靠山调的g调。靠山调的g调和神调里面的c调,在全国二人转男演员里,没有达到这个高的嗓门。换言之,仅有我一个人能唱。不是所有的男演员都能够达到这个高度的。这需要演员有很扎实的唱功,和一副铁嗓子。还要有假嗓儿的配合。还要会用假嗓子。我的唱腔就是:真(嗓)假(嗓)结合无破绽,高低不当,游刃有余,上下回荡。这就是“董派唱腔”。还有,经我整理修改后的:小数“点儿”。“打个竹板点对点儿,今天我上台尽说点儿;要有一句不带点儿,观众老师担待点儿。人生在世全凭点,好点赖点都是点儿。升官发财走正点儿,蹲监坐牢走背点儿;麻将点炮是输点儿,赔本的买卖没有点;脸上麻子是黑点儿,疖子出头是白点儿;王八眼珠是绿点儿,猴子屁股是红点儿……”我用西河大鼓或京东大鼓演唱,参进、糅合自己的味道。这又是一个独创。《十八愁》是个传统段子,词、调历来都是五花八门,复杂得很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对它进行了细心的整理、加工和创作。用我比较擅长的西河大鼓或京东大鼓进行演唱,旋律特别优美,曲调尤其好听的是——
    唱了个数九寒冬冷飕飕,年年春打六九头;正月十五龙灯会,有一对狮子它就滚绣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美猴王就把仙桃儿偷;五月初五端阳节,白蛇许仙没到头儿;七月七是天河配,天上的牛郎织女泪交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宫的嫦娥犯了忧愁;要说愁咱就说愁,听我把愁字说根由。山愁怕不把青松长,河愁怕水流不到头;虎愁怕把高山下,狼愁不敢耍滑头;羊愁生来就把胡子长,鹿愁脑袋长个大犄角;马愁褙上鞍子走千里,骡子愁的是不能生养没个奔头;象愁憨脸皮又厚,牛愁临死落个大抹头;小鸡愁的是十冬腊月翘着脚,老狗愁的是五方六月耷拉舌头;鸭子愁走道一个劲的拽,鹅愁脑袋上长个大奔娄;鱼愁离水不能走,虾米愁弯腰像秤钩;猞猁愁的是闭关自守,王八愁的是不敢露头。

口述历史: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董孝芳讲述(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