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孝芳口述(九):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与乡土情

(2016-04-12 03:28:20)
标签:

梨树县

董孝芳

二人转

乡土情

口述

分类: 梨树县民俗

 

口述历史: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董孝芳讲述(九)


    十、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

     1、唱腔的基本功唱腔    
     打好基本功非常重要。所以,要从文咳咳、武咳咳、四平调、大鼓、靠山调、红柳子、五字紧、大悲调、报板腔等曲调入手,进行练习,在配上唢呐、长笛、扬琴、板胡、二胡以及打击乐器,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稳当叙述,进入人物,压住场合,镇静舞台,才能体现二人转的红火、欢快、豪放、泼辣的本质和特色,才是东北的我们自己的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所谓文咳咳,就是旦角唱上句,丑角接下句。比如,《西厢》里《观花》的一段。旦角唱:“崔莺莺一进花园啊”,丑角接唱,“抬头观看”。旦角唱:“满院的花的溜溜草哇”,丑角接唱,“开的分外香。”
所谓武咳咳,体现二人转的叙述特点,表现“清”的音色。尤其是顿句武咳咳,仅次于红柳子的抒情味道,但在力度上胜过红柳子,在柔情上少于红柳子。它在表现感情可以达到多种方面和多个档次。
      比如,《武龙堂》里武松一段唱:武松赶紧往前走,大步赶奔赵家庄;一进庄村抬头看,见位老者泪汪汪;走上近前握拳施礼,口尊老者听衷肠:或是缺儿或是缺女,是不是缺少五谷粮。现在有的演员对这段武咳咳调给“偷工减料”了,上台就是唱说成二人转不二人转、评剧不评剧的味儿了,我叫它“阴阳调”,虽然它通俗、卖字,但是它降低了它自身原有的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二人转的难度,这种偷工减料似的“改革”要不得。
      所谓四平调,也就是三节板,类似大鼓。所谓大鼓,表示二人转里面人物的“思情”。
和文咳咳一样,都是旦角唱上半句,丑角接下半句。比如,《马寡妇开店》里的一段:旦角唱:“小佳人回至到”,丑角接唱,“后店屋内,”旦角:“关上门,闭上户”,丑角接唱,“点上蜡烛;”旦角:“拿起来笤帚”,丑角接唱,“懒得掸扫炕;”旦角唱:“手拿起红绫被”,丑角接唱,“我也懒得铺。”
      所谓靠山调,又称“穷棒子调”,表示硬邦邦地抒发感情,多为丑角所唱。所谓红柳子,旦角专用来抒情的柔绵绵的调。演唱时,里面有散板、顿板、叼板,用以表达感情的多种变化。所谓五字紧,就是五个字一句唱。
比如,〈水漫蓝桥〉里面的唱段:搁这往前走,往北拐道弯;门前大柳树,柳树三道弯;鸟笼上面挂,毛驴树下拴;我家在路北,瓦房整三间。所谓大悲调,就是“扎心调”,唱起来悲悲切切,逼人落泪。
〈井台认母〉里,李三娘写血书一段是大悲调的典型之作。
李三娘唱:叫声孟儿你把干娘等,等我写书孟儿你捎。说罢中指银牙咬,鲜血滴滴当墨描;八幅罗裙扯半幅,上写丈夫叫刘高;你在凉州坐王位,为妻我须沛小县把罪遭;白天担水十数担,夜晚研磨五更敲;平斗麸子尖斗面,上下不差半分毫;上下要把分毫差,嫂嫂定打不能饶。丈夫要有恋妻意,你把为妻接回朝。有心接连往下写,眼看夕阳落山了;刷刷点点写完毕,叠又叠来包又包;书皮上面写小字,孟母写信孟儿捎。说罢血书递过去,咬脐接书头顶着。丑角可以托着唱,也可以帮着唱,以增加悲剧气氛。
     所谓报板腔,练演员唇齿鼻舌功夫,其唱法是旦角唱一段,丑角唱一段,唱腔上两个人几乎平分秋色。〈西厢听琴〉的后一段是典型的唱段:(旦角):崔莺莺忙把红娘叫,叫住红娘听衷肠;来吧来吧快来吧,大姑有事与你相商。(丑角):小红娘闻听大姑叫,咯噔噔咯噔噔跑上楼房;见着大姑单腿跪,口尊大姑听衷肠。大姑啊,这两天或是病好,或是病歹;或是病倒,或是病强。要吃干的奴卑打饼,要吃稀的奴卑做汤;要吃酸的奴卑加醋,要吃辣的奴卑切姜;要吃香的奴卑切点肉,要吃甜的奴卑放点白糖。小红娘问的本是知心好话,(旦角)接:惹得莺莺烦的慌。不吃干的别打饼,不吃稀的别做汤;不吃酸的别加醋,不吃辣的别切姜。唤你不为别的事,西厢。

      2、二人转的乡土情
     二人转是我的真爱,也是我的最爱。我不会处理人事关系,可我会处理二人转里的人物关系。我不会砍柴、挑担,可我在二人转里砍柴、挑担样样做的像样,而且很美。我不会做女红,但是我在《梁赛金擀面》中,用梁子玉的嗓音唱出来:“咱的父进城去把集赶,买回来三尺缎子五尺绫,将绫缎放到母亲床上,母亲裁剪小妹缝,缝上七趟反来八趟正,反缝正缝把罗裙作成,钉上八条飘带十六个穗儿,穗头之下钉上响铃,母亲穿上不合体,小妹穿上正相应。宗宗样样对不对?……”
     二人转磨蚀掉我五十年的美好时光,也浸泡了我五十年的生命,使之绽放花蕊,散发芳香,提升人生的品位和价值呀!我能够具有今天以及明天和今天以及明天一大群的迷友,仰仗的就是二人转和二人转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和魔力。二人转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诱惑力,是因为二人转内涵有强烈文学色彩的地方特色。
那么什么是地方特色呢?地方特色也叫地方色彩、乡土风味、地方韵味或乡土色彩。它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事物所表现或内涵的独特的地方,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韵味或独特的风格。有俗语说得形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哺育一方文艺”。
      二人转的地方特色是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艺术各个方面的历史条件下,在老艺人的常年实践和长期广泛的流传过程中,受到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兄弟的培植哺育逐渐形成的。因此,二人转才博得东北老百姓的喜爱。
      二人转专家张连俊对此有深刻的分析:“二人转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部分,带着浓厚的东北地方特色。它塑造人物性格的语言、手段和所反映的人情、风俗、习惯,大都带有东北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特点。不管是山东的秦叔宝、山西的关云长、或是河北的张翼德、河南的崔莺莺、山西的佘太君,统统东北地方化了,带有东北人民刚直、爽朗、明快的性格。音乐、唱腔、表演、舞蹈等也带有为东北人民所喜欢的高昂刚健、爽朗欢快、火爆粗犷、委婉抒情的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最适合农民口味,最适于农村演出。”
所以,我认为,保持和发扬二人转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形式形成自己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条必由之路。如何突出二人转的地方特色?
      首先,要在题材选择上注意它的地方色彩。不管是历史题材,还是移植改编的传奇题材,传统二人转老艺人都借助于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同时,想法设法去表现东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使之地方化。
比如《西厢》《蓝桥》《回杯记》《铡包勉》《铡陈士美》《红月娥做梦》等别的地方的题材,尽量叫它东北地方化。解放以来,从全国大事里选择题材,如《解放台湾》;从拥军拥属里选择题材,如《送年画》;从改革开放中选择题材,如《南郭学艺》;从当前人们经商过程里选择题材,如《倒牵牛》等等,拓宽了题材的选择视野和渠道,他们既是全国的,也是地方的;因为编辑是地方的人;唱腔也是当地的曲调。
      其次,塑造乡土人物形象。对传统二人转里面的人物如蓝瑞莲、红娘、崔莺莺、佘太君、包文正、王兰英、红月娥以及马寡妇等,都被二人转给地方化了,都被赋予了东北老百姓的特征了。这些人物越是地方化,就越受东北老百姓欢迎。与此相同,东北老百姓越是欢迎的人物,他们地方化的韵味就越浓;二人转也就越有生命力,也就越来越招东北老百姓观看了。
      要从东北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心里特征、审美情趣、民俗习惯、地方语言等多方面因素来形成地方特色。所以,单单塑造东北人的粗犷、淳朴、豪爽、热忱、直率和憨厚还不够,还要塑造出每一个东北人的生活习惯、体态风度、声音笑貌、言谈举止、性格气质、生活条件、经历教养、生理素质、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等等个性,在现代二人转的创作中也继承这个特点,并塑造出一批具有乡土气息的二人转新人物,从而突出二人转的乡土韵味。                                  

董孝芳口述(九):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与乡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