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2011年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梨树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聪明的才智和辛勤的汗水,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团结奋斗、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实施“一城三线五区”创业富民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民行动”目标,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推进经济总量扩张、重点项目集聚和中心区域突破,大上项目,全民招商,努力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梨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89.9亿元,比上年增加51.6亿元,增长1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82.6亿元,比上年增加5.2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05.4亿元,比上年增加28.6亿元,增长30.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01.9亿元,比上年增加17.8亿元,增长18.1%。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5%。非农产业比重为71.5%,比上年增长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8.5:36.4:35.1。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8617元,比上年增加8521元,增长2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85元,比上年增长47.0%。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705元,比上年增长18.3%。
二、农业
2011年,梨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呈现了多业并兴高速发展的格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比上年增加26.6亿元,增长6.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82.6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增长6.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5元,比上年增加1194元,增长18.6%。梨树县坚持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亩产吨粮田在吉林省中部农区率先实现,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2.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09.0万吨,比上年增加12.5万吨,增长6.4%。棚膜经济保持了规模推进,高标准棚膜小区150个,棚室建筑面积3.3万亩,棚膜经济播种面积达19.5万亩,总产量7.0亿公斤,产值13.5亿元。优质专用玉米基地,高油大豆基地,高效杂粮种业基地,优质草莓基地初具规模。全县已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4833公顷,认证品种67个。全县牧业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牧业小区405个,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321.5万头、53.6万头、34.9万只和2787.8万只,比上年的311.1万头、49.6万头、33.7万只和2550.3万只,分别增加了10.4万头、4.0万头、1.2万只和237.5万只,分别增长3.3%、8.1%、3.6%和9.3%。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28个,注册资金19.8亿元,合作社联社达35个,其中省级示范社20个,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一。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4.6万户,带动农民7.3万人,成为全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水利工程量226万立方米,退耕还林和更新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0.5%。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43.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6
%;拖拉机保有量达13493台,比上年增长2
%,配套机具达38850台(套),机具配套比达1:2.8;联合收割机达174台,其中:玉米收获机159台,水稻收获机15台,大豆收获机2台。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三、工业
梨树县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工业立县”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全县工业经济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其增长速度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1年末,梨树县共有工业企业36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户。全县工业以食品、建材、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五个行业为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工业增加值76.5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利润4.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完成销售收入22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实现税金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70.1亿元,比上年增加13.6亿元,增长24.1%。产生了一批资产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随着全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类型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50户,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6.2%;拥有资产68.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98.3%;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240.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6%;实现利税总额7.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的99.5%。民营工业遍地开花,活跃在工业经济各个领域。民营工业的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加工成为梨树县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四、商贸
为了实现“民营兴县、商贸活县”的奋斗目标,梨树县商贸经济经历了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过程,建立起现代新兴流通贸易机制,构建出一个新的市场流通体系。
2011年末,民营商贸企业达858户,个体工商业户达2.6万户,民营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从业人员达17.3万人。
民营商贸
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176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实现税金达3.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完成出口交货值2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乡市场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8亿元,
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长43.9%。各种物流、专卖、超市、专业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新兴业态实现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简单到时尚多样的转变。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不同经济类型、多种经营方式、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经济的形成给消费市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居民生活消费带来了优势和便捷。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梨树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和消费性支出分别达1067元、668元和7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28.3%和8.6%。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电脑和手机等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
五、财政、金融
梨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财税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强化财务管理,依法治税,抓主税、清欠税、收散税。2011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地方财政收入达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6%。
金融机构大力组织存款,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2011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8亿元,比上年增加18.2亿元,
增长24.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1亿元,比上年减少2.7亿元,下降4.5%。各商业、农业保险部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承保额、理赔额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为稳定社会降低灾害损失和实施生产自救做出了贡献。
六、城乡建设
梨树县克服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等困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逐年建设的原则,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达5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
城乡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梨树朝阳大路、奉化大街人行步道铺装、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完成;梨树朝阳桥改造顺利完工。梨北城乡综合服务体连片开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具雏形;梨树县霍家店村被评为“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改建棚户区4处,拆迁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改造泥草房1389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完成22.2万平方米。2011年,投入资金5020万元,共完成86个项目建设。新修和拓宽镇区道路19.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87盏,新修和维修排水沟22.6公里,铺设大理石路边石1.5万延长米、彩砖6.7万平方米,新建绿岛5193延长米。投入资金716万元,共清路障3.1万延长米、清柴草垛2464个、清粪堆2732个、清路边沟9.3万延长米、清庭院4572个。绿化美化投入1080万元,完成了14个乡镇街区(面积200多亩)和45个村屯(面积2030亩)绿化美化任务,栽植各种树木60余万株,栽种各类花卉360余万株。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了镇区规模,提升了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县村村通新修农村公路22条、120公里,通村率达98.7%。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有13.9万人和6890头大牲畜喝上了安全洁净的放心水。
七、社会事业
1、文化教育。全县各类学校总数为383所,其中:中小学校总数为281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3所,普通初中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43所;幼儿园(班)100所(处);职业技术学校2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为78972人,其中,中小学校在校生总数为64670人,幼儿园(班)在园(班)儿童12260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042人。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为6810人,其中,中小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为5918人,幼儿园(班)在职教职工726人,职业技术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为166人。截至2011年末,梨树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
2、文化体育。全县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村文化大院130个、农家书屋286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9.4万册,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综合性体育场馆1个、体校1个;二人转剧团1个。年度开展文体活动1200余场次。“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得以命名,电视剧《阳光路上》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电影《巢》拍摄完毕。
3、医疗卫生。全县有医疗机构402个,医院床位1780张。其中:县直医疗机构33个、村卫生所272个、个体诊所97个。医生总数1616人,其中:县乡医疗机构800人、乡村医生816人。
4、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2%和95.4%。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6%,发放养老金11亿元、失业金0.6亿元。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机制,为4.1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3.2亿元,大病医疗救助金0.1亿元。
5、交通、通讯。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4885辆,个人汽车2598辆,公路客运量451万人,公路货运周转量95239万吨。邮电局所29个,邮政业务总量260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7124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7万户,移动电话18.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
6、科技成果。全县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3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7项,申请专利80件。
7、人口、就业。2011年,全县总人口为75.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新开发就业岗位4539个,新增就业75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单位从业人员为3.1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73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在岗职工为3.0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71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001元,比上年增长33.8%。
2011年,梨树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辉煌成就。
梨树县2012年总结
2012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增强、三打造、六推进”工作目标,全力推进“一城、三线、五区”创业富民和四梨同城化及四梨经济一体化,深入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和全民行动战略,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梨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25.5亿元,比上年增加40.0亿元,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92.7亿元,比上年增加10.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12.1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0.7亿元,比上年增加19.1亿元,增长12.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2%,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非农产业比重为71.5%,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8.5:34.4:37.1。经济发展保持了第三产业拉动为主,第一、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279元,比上年增加
5251元,增长13.8%。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62元,比上年增长24.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83元,比上年增长14.0%。
二、农业
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7.4亿元,比上年增加7.4亿元,增长4.9%;实现农业增加值92.7亿元,比上年增加10.1亿元,增长3.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5%。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83元,比上年增加1078元,增长14.0%。粮食产量继续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九连增,达212.7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特色经济快速发展,高标准棚膜小区发展到150个,102个无公害蔬菜品种通过省级绿色认证。畜牧小区通过改、扩、新建达440个,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35.0万头、51.9万头、36.3万只和2948.3万只。与上年相比,猪增加13.5万头,增长4.0%;牛减少1.7万头,减少3.2%;羊增加1.4万只,增长4.0%;禽增加160.5万只,增长5.8%。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高。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63个,辐射带动农民7.8万人,合作种类不断增加,其中阎家百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金融许可执照的村级合作社。全年争取农业开发资金近1亿元,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15.3万亩。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水利工程量235万立方米,退耕还林后续产业90公顷,更新造林30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0.5%。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
4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8 %;拖拉机保有量达14394台,比上年增长6.7 %,配套机具达65845台(套),机具配套比达
1:2.6;联合收割机达415台,其中:玉米收获机391台,水稻收获机24台,大豆收获机2台。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三、工业
2012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57.4亿元。全县工业以食品、建材、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五个行业为主。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实现工业增加值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实现利润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完成销售收入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实现税金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6%,与上年持平。
四、商贸
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分地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8亿元,增长10.5
%;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1亿元,增长25.4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5.7亿元,增长15.4
%;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亿元,增长 11.9%。
五、财政、金融
2012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税收收入实现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非税收入实现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0%。全县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6.4亿元,比上年增长47.0%,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4%。2012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8.4亿元,比上年增加4.3亿元,增长17.9%。其中:县本级支出完成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乡镇级支出完成2.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在支出项目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亿元,比上年增长3.6%;教育支出5.7亿元,比上年增长64.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2012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8.5亿元,比上年增加15.7亿元,
增长16.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3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增长8.0%。全县保费收入达2.3亿元,比上年增加0.2亿元,增长9.8%;支付理赔款0.7亿元,比上年增加0.2亿元,增长29.2%。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建设
2012年末,梨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项目180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在投资总额中:城镇以上投资项目65个,完成投资额34.1亿元。农村投资项目115个,完成投资额33.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20.6亿元。按建设性质分:新建项目完成投资额40.7亿元,扩建项目完成投资额8.1亿元,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额18.3亿元;按构成分:投资用于建筑工程30.7亿元,投资用于安装工程1.8亿元,投资用于设备工器具购置25.0亿元,投资用于其它费用9.6亿元;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5.9亿元,其中畜牧业完成投资额4.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25.1亿元,其中工业完成投资额25.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36.1亿元。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额6.7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额3.2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额17.4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8.8亿元。
县城区新修和拓宽道路15.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新修和维修排水沟22.6公里,铺设大理石路边石1.5万延长米、彩砖6.7万平方米,新建绿岛5193延长米。
七、社会事业
1、教育。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总数为384所,包括成人专科学校1所,卫校1所,党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1所,幼儿园(班)105所(处)和中小学校274所。在中小学校中,职业技术学校2所,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3所,普通初中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35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为86743人,其中:成人专科学校在校生8100人,卫校在校生1000人,电大在校生130人,高中在校生5373,
中学在校生17245,小学校在校生40939人,幼儿园(班)在园(班)儿童11931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025人。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6994人,其中:成人专科学校在职教职工72人,卫校在职教职工85人,党校在职教职工32人,教师进修学校在职教职工64人,电大在职教职工11人,中学在职教职工2527人,小学在职教职工3270人,幼儿园(班)在职教职工766人,职业技术学校在职教职工167人。2012年末,梨树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
2、文化体育。全县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村文化大院130个、农家书屋286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9.4万册,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综合性体育场馆1个、体校1个;二人转剧团1个。
3、医疗卫生。全县有医疗机构403个,医院床位1722张。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35个、村卫生所271个、个体诊所97个。医生总数2166人,其中:县乡医疗机构881个、乡村医生894人。
4、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参加社会养老保险4.4万人,参保率达99.7%,发放养老金4.0亿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7.2万人,参合率达99.5%;参加城镇医疗保险7.7万人,参保率95.4%;失业人员4986人,发放失业金0.2亿元。建立健全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机制,为3.6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0.7亿元,大病医疗救助金0.2亿元。
5、交通、通讯。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5813辆,个人汽车2639辆,公路客运量462万人,旅客周转量24943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06万吨,货物周转量96603万吨/公里。邮电局所29个,邮政业务总量261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7498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2万户,移动电话57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4.2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4.9万户。
6、科技成果。全县全年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5项,申请专利24件。
7、人口、就业。201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7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4.1人,出生人口为8449人,出生率为8.4‰。死亡人口为7451人,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单位从业人员为3.1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在岗职工为2.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7164元,比上年增长13.2%。新开发就业岗位6119个,新增就业60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下。
梨树县2013年总结
一、综合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9%,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8%,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4.3%,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为73.3%,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6.7:35.7:37.6。经济发展保持了以第二产业拉动为主,第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498元,比上年增加3219元,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88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89元,比上年增长9.0%。
二、农业
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农业增加值达94.0亿元,比上年增1.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7%,比上年下降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89元,比上年增长9.0%。粮食产量继续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十连增,达220.0万吨,比上年增长3.4%。特色经济快速发展,高标准棚膜小区发展到161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区2个,省级标准园区12个。116个无公害蔬菜品种通过省级绿色认证。畜牧小区通过改、扩、新建达485个,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13.0万头、52.8万头、37.1万只和2971.0万只。与上年相比,猪增加11.2万头,增长3.7%;牛增加0.9万头,增加1.7%;羊增加0.8万只,增长2.1%;禽增加22.7万只,增长0.8%。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高。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78个,辐射带动农民10.1万人,合作种类不断增加。其中,阎家百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金融许可执照的村级合作社,常贵农机合作社成为全省土地流转最多的合作社。全县全年流转土地面积达36.3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水利工程量246万立方米,通过退耕还林更新造林,森林面积达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7%。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5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4
%;拖拉机保有量达14833台,比上年增长3.1%,配套机具达5230台(套),机具配套比达1:2.6;联合收割机达716台,其中:玉米收获机690台,水稻收获机24台,大豆收获机2台。土地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三、工业
2013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114.3亿元。全县工业以食品、建材、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四个行业为主。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工业增加值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实现利润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完成销售收入3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实现税金3.9亿元,比上年下降1.3%;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6%,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4.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2%,万元产值能耗率12.2%,比上年下降13.7%。
四、商贸
201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1.7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分地域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
%,所占份额达58.8%;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所占份额达41.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
%,所占份额达86.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2亿元,比上年增长56.0%,所占份额达13.3%。
五、财政、金融
2013年,全县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0亿元,比上年下降19.8%,其中,税收收入实现5.4亿元,比上年下降29.4%;非税收入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县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5.6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9亿元,比上年下降27.9%,非税收入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县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完成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县本级支出完成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乡镇级支出完成1.8亿元,比上年下降6.9%。在支出项目中:一般公共服务费用支出2.3亿元,比上年增长6.6%;教育支出4.7亿元,比上年下降17.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亿元,比上年增长8.8%;医疗卫生支出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2013年,全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储蓄存款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县保费收入达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支付理赔款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建设
2013年末,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项目85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66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3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县城区整修了奉德路文礼段、毛巾厂东路等共29条巷路。梨东线、十家堡公铁立交桥引道、四梨大街等工程竣工通车。完成“村村通”建设230公里,改造八怀线等县乡公路110公里。县乡两级公路绿化实现全覆盖,绿化面积达100公顷。乡镇政府所在地面貌明显改观。
七、社会事业
1、教育。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总数375所,其中,成人专科学校1所,卫校1所,党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1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3所,普通初中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26所,幼儿园(班)105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为81831人,其中,成人专科学校在校生7921人,卫校在校生1124人,电大在校生105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855人,高中在校生511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6227人,小学校在校生39335人,幼儿园(班)在园儿童10153人。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7079人,其中,成人专科学校在职教职工71人,卫校在职教职工81人,党校在职教职工31人,教师进修学校在职教职工63人,电大在职教职工11人,职业技术学校在职教职工163人,高中在职教职工406人,普通中学在职教职工2199人,小学在职教职工3227人,幼儿园(班)在职教职工827人。2013年末,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
2、文化体育。全县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村文化大院132个、农家书屋29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7.1万册,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综合性体育场馆1个、体校1个;二人转剧团1个。
3、医疗卫生。全县有医疗机构421个,医院床位1996张。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3个、村卫生所271个、个体诊所97个。全县卫生人员总数368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73人,注册护士547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3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0.78人。
4、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9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4.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47.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6万人。全年共有城镇低保11651户、14516人,发放低保金5362.7万元;农村低保17195户、22891人,发放低保金2620万元。全县有社会福利院23个,床位1966张。
5、交通、通讯。全县公路里程2435公里,拥有民用汽车6104辆,营运公共汽车315辆,出租汽车1120辆。公路客运量513万人,旅客周转量2760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620万吨,货物周转量1131217万吨/公里。邮政局所27个,邮政业务总量327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9952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7.6万户,移动电话69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5.1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5.1万户。
6、科技成果。全县全年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项,申请国家专利15件。
7、人口、就业。201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6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0万人,出生人口为7092人,出生率为10.0‰;死亡人口为4030人,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单位从业人员为3.6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0.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为3.2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839元,比上年增长9.8%。新开发就业岗位6128个,新增就业60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