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农民穿着多是粗织大布,少数市布、花样布料。样式多是带大襟上衣,长衫,长袍,免裆裤。夹棉一式布鞋、布袜。冬季穿棉袄外系腰带,裤下扎腿带,下地劳动时,扎上袜苫,系上布围裙,外出会亲友办事罩上大布衫。颜色多是青蓝色。冬季农民多穿皮靰鞡出外干活,屋内穿布棉鞋;头戴紫绒毡帽头或狗皮帽子;手戴棉手闷子或狗皮套袖。城镇居民多穿衣衫,地主富绅穿着绸缎,长袍马褂、四季单夹棉皮鞋帽,衣着比较讲究。
沦陷时期,一度配给农民“更生布”,粗如麻袋,一穿即破,伪公职人员,多穿协和服,皮鞋马靴,戴战斗帽。
新中国成立后,服装样式,除农村中老人外,城乡大体接近。衣料由市布花旗、线呢、哔叽、花达呢、灯芯绒、平绒,进而化纤、毛料等。一般样式为制服式、中山装、建设服,春秋季节,内穿线衣裤、绒衣裤,尼龙锦纶鞋,单夹棉胶鞋、皮鞋。“文革”时期青年男女喜穿绿军装,干部多蓝色制服,男女
服饰特点相似。
改革开放后,人们穿着打扮日渐丰富,服饰样式日新月异。男士一般着西装、夹克衫、青年服、休闲装、运动服、牛仔服;女士着休闲服、裙子、体形服、马夹。夏季男士多为半袖衫、休闲裤;女士多为长短裙、八分裤、半袖衫、旗袍。冬季多穿羽绒服、棉呢皮大衣,内穿毛衣、保暖内衣等,富裕女士穿貂皮大衣。富裕人士及部分青年讲究穿戴名牌。男士多穿皮鞋、旅游鞋、运动鞋、布鞋,夏季多穿皮凉鞋、塑料凉鞋,冬季多穿棉皮鞋、皮靴、旅游鞋。女性春秋着半高跟、高跟皮鞋,夏季着各式凉鞋,冬季穿高跟皮鞋、棉皮鞋、高腰皮靴。春秋冬季,青年人一般不戴帽子,中老年人多戴棒球帽、礼帽,少数农村老年人戴制帽、皮帽。女士夏季多戴遮阳帽,冬季多戴毛线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