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树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0-01 10:57:13)
标签:

梨树县

2011年

各项工作

统计

分类: 梨树县历史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89.9亿元,比上年增加51.6亿元,增长1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82.6亿元,比上年增加5.2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05.4亿元,比上年增加28.6亿元,增长30.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01.9亿元,比上年增加17.8亿元,增长18.1%。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5%。非农产业比重为71.5%,比上年增长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8.5:36.4:35.1。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8617元,比上年增加8521元,增长2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85元,比上年增长47.0%。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705元,比上年增长18.3%。

  二、农业
  2011年,梨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呈现了多业并兴高速发展的格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比上年增加26.6亿元,增长6.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82.6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增长6.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5元,比上年增加1194元,增长18.6%。梨树县坚持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亩产吨粮田在吉林省中部农区率先实现,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2.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09.0万吨,比上年增加12.5万吨,增长6.4%。棚膜经济保持了规模推进,高标准棚膜小区150个,棚室建筑面积3.3万亩,棚膜经济播种面积达19.5万亩,总产量7.0亿公斤,产值13.5亿元。优质专用玉米基地,高油大豆基地,高效杂粮种业基地,优质草莓基地初具规模。全县已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4833公顷,认证品种67个。全县牧业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牧业小区405个,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321.5万头、53.6万头、34.9万只和2787.8万只,比上年的311.1万头、49.6万头、33.7万只和2550.3万只,分别增加了10.4万头、4.0万头、1.2万只和237.5万只,分别增长3.3%、8.1%、3.6%和9.3%。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28个,注册资金19.8亿元,合作社联社达35个,其中省级示范社20个,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一。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4.6万户,带动农民7.3万人,成为全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水利工程量226万立方米,退耕还林和更新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0.5%。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43.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6 %;拖拉机保有量达13493台,比上年增长2 %,配套机具达38850台(套),机具配套比达1:2.8;联合收割机达174台,其中:玉米收获机159台,水稻收获机15台,大豆收获机2台。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三、工业
  梨树县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工业立县”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全县工业经济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其增长速度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1年末,梨树县共有工业企业36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户。全县工业以食品、建材、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五个行业为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工业增加值76.5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利润4.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完成销售收入22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实现税金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70.1亿元,比上年增加13.6亿元,增长24.1%。产生了一批资产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随着全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类型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50户,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6.2%;拥有资产68.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98.3%;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240.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6%;实现利税总额7.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的99.5%。民营工业遍地开花,活跃在工业经济各个领域。民营工业的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加工成为梨树县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四、商贸
  为了实现“民营兴县、商贸活县”的奋斗目标,梨树县商贸经济经历了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过程,建立起现代新兴流通贸易机制,构建出一个新的市场流通体系。
  2011年末,民营商贸企业达858户,个体工商业户达2.6万户,民营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从业人员达17.3万人。
  民营商贸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176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实现税金达3.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完成出口交货值2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乡市场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8亿元,
  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长43.9%。各种物流、专卖、超市、专业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新兴业态实现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简单到时尚多样的转变。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不同经济类型、多种经营方式、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经济的形成给消费市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居民生活消费带来了优势和便捷。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梨树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和消费性支出分别达1067元、668元和7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28.3%和8.6%。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电脑和手机等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

  五、财政、金融
  梨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财税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强化财务管理,依法治税,抓主税、清欠税、收散税。2011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地方财政收入达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6%。
  金融机构大力组织存款,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2011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8亿元,比上年增加18.2亿元, 增长24.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1亿元,比上年减少2.7亿元,下降4.5%。各商业、农业保险部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承保额、理赔额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为稳定社会降低灾害损失和实施生产自救做出了贡献。

  六、城乡建设
  梨树县克服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等困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逐年建设的原则,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达5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
  城乡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梨树朝阳大路、奉化大街人行步道铺装、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完成;梨树朝阳桥改造顺利完工。梨北城乡综合服务体连片开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具雏形;梨树县霍家店村被评为“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改建棚户区4处,拆迁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改造泥草房1389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完成22.2万平方米。2011年,投入资金5020万元,共完成86个项目建设。新修和拓宽镇区道路19.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87盏,新修和维修排水沟22.6公里,铺设大理石路边石1.5万延长米、彩砖6.7万平方米,新建绿岛5193延长米。投入资金716万元,共清路障3.1万延长米、清柴草垛2464个、清粪堆2732个、清路边沟9.3万延长米、清庭院4572个。绿化美化投入1080万元,完成了14个乡镇街区(面积200多亩)和45个村屯(面积2030亩)绿化美化任务,栽植各种树木60余万株,栽种各类花卉360余万株。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了镇区规模,提升了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县村村通新修农村公路22条、120公里,通村率达98.7%。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有13.9万人和6890头大牲畜喝上了安全洁净的放心水。

  七、社会事业
  1、文化教育。全县各类学校总数为383所,其中:中小学校总数为281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3所,普通初中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43所;幼儿园(班)100所(处);职业技术学校2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为78972人,其中,中小学校在校生总数为64670人,幼儿园(班)在园(班)儿童12260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042人。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为6810人,其中,中小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为5918人,幼儿园(班)在职教职工726人,职业技术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为166人。截至2011年末,梨树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
  2、文化体育。全县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村文化大院130个、农家书屋286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9.4万册,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综合性体育场馆1个、体校1个;二人转剧团1个。年度开展文体活动1200余场次。“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得以命名,电视剧《阳光路上》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电影《巢》拍摄完毕。
  3、医疗卫生。全县有医疗机构402个,医院床位1780张。其中:县直医疗机构33个、村卫生所272个、个体诊所97个。医生总数1616人,其中:县乡医疗机构800人、乡村医生816人。
  4、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2%和95.4%。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6%,发放养老金11亿元、失业金0.6亿元。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机制,为4.1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3.2亿元,大病医疗救助金0.1亿元。
  5、交通、通讯。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4885辆,个人汽车2598辆,公路客运量451万人,公路货运周转量95239万吨。邮电局所29个,邮政业务总量260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7124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7万户,移动电话18.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
  6、科技成果。全县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3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7项,申请专利80件。
  7、人口、就业。2011年,全县总人口为75.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新开发就业岗位4539个,新增就业75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单位从业人员为3.1万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73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在岗职工为3.0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71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001元,比上年增长3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