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楚:聊聊则臣

(2012-06-07 22:39:30)
分类: 景象
  
  早在2002年,我就认识徐则臣了。那时有个“新小说论坛”,每个礼拜大家就某一文学主题在上面进行热烈讨论,也有很多青年作家跑到那贴小说。则臣的名字就是那时慢慢熟起来的。
  
  记得第一次见到则臣,感到非常投缘,我当时喝了不少酒,可是则臣的酒量实在不行。后来,偶尔去北京,都会给他打个电话,一起吃顿饭,聊聊小说,聊聊生活。他总是爽快地应允,背着一个黄色帆布书包风尘仆仆赶过来。我貌似喜欢喧闹,其实与人真正交往起来,反倒是收敛、自闭的。好在则臣长了张忠直无欺的脸,你只能从他的脸上看到真诚、朴素、从容等一干词汇,并让你内心产生无端的信赖感。
  
  再几年,则臣发表了大量的中篇小说,形成了自己的“京漂”、“花街”系列,名声大噪,奖拿到手软。则臣虽年少,却没有年少得意者惯有的蛮傲,人还是那个人,依旧实诚的一张脸,依旧朴实灿烂的笑容。
  
  则臣不大会拒绝别人。有一次,一帮朋友喝酒后去钱柜唱歌。中间我去洗手间,见他正在走廊里徘徊——肯定是不想唱歌,又碍于情面不好早走。于是我们靠着玻璃墙聊起来。我提到《苍声》和《伞兵与卖油郎》,我觉得这两部小说虽是他小说里的异类,却有着独特的、丰富的、狂野的美。他也提到我小说里的诸多问题,譬如叙述、语言……其间,不断有人从我们身边走过去又走过来,也不断有朋友端着酒杯过来招呼我们,而我们只是在那里靠着墙壁,深一脚浅一脚地聊着文学……其实于我而言,生活在小镇,极少有这样畅谈的机会。更多时日,我惯于沉默并惰于思考。而则臣不同,他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扎实的创作实践,对文学最本质的东西有着独立的、自由的思考。与他交流,时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当然,他不只是单纯的老好人,对朋友,有什么话他也不藏着掖着。有一次我在《人民文学》发了一篇小说,是他编辑的。见面时他说,张楚啊,我给你提个意见,以后你的小说在投稿之前,能不能先把错别字好好改一改。我说,好啊。从那儿以后,无论给哪里写稿子,我都是把小说先打印出来,拿着铅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拿不准的就去查字典,校两遍后,再让我的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同事帮忙看一遍。
  
  则臣虽厚道,却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有思想、有气魄的年轻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譬如关于卡佛。我从来没有觉得卡佛写得有多好,当然,也没有觉得他写得有多坏,只是个有特点的作家而已。看到别人对他的溢美之辞,我时常感到困惑:是不是我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
  
  后来我看到则臣写了篇文章,叫《如果我说,卡佛没那么好》。他说:“节制是写作的美德,但准确是更大的美德,如果为节制而损害准确,吾未见其明也。……卡佛的做法固然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空白和值得尊敬的沉默,不过稍不留心,也有可能把小说简化为单薄的故事片段乃至细节,那样不仅出不了空白,反倒弄成了闭合的结构,死死地封住了意蕴的出路。”我觉得他说的真是字字珠玑且一针见血。
  
  还譬如关于70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的写作问题,他写了篇《别用假嗓子说话》,其中提到:这一代作家中有众多葆有才华者,正沉迷于一些所谓的“通约”的、“少长咸宜”的文学款式,在从事一种跟自己无关、跟这一代人无关、甚至跟当下的这个世界无关的写作。这样的写作里没有“我”,没有“我”的切肤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的参与。他把这样的写作称为假声写作。我只能说,则臣长了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纷繁芜杂的表象,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假菩萨谁是真罗汉。我只能说,则臣生了一颗正直的心,在事关文学的问题上,从来不会装“老好人”,从而维持面子上的一团和气。对这个在文学道路上一路狂奔并时刻脑子清醒的人,我保持着一种真诚而且必要的敬意。
  
  2011年,我跟则臣都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成了同学。按理说,漫长的4个多月,我起码能把他的酒量训练出一点。可是除了上课,我极少见到他。他比我想象中的忙多了:要去农展馆南里10号楼上班,要到文学馆路上课,还要去国内国外参加文学交流活动;要自己写小说,还要阅读别人的小说。有一次上课,他听得格外认真,头都没舍得抬一下。等中午吃饭时,他瞪着我说,今天上午,我校对了一个十来万字的长篇呢。然后他垂下头,大口大口地吃起牛肉来。
  
  到了今天,我早就不指望则臣当个好酒友了。不过,只要则臣能继续写出好小说,能保持一个独立知识分子应有的风度,作为哥们儿的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们只会为他感到骄傲,犹如阿赫玛托娃在《在哪里总会有一种普通的生活》里所言:这座光荣与苦难交织、花岗岩建造的华丽之城……缪斯的声音,隐约可以听见。
  
                                                            [来源:文艺报 12年06月0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