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元文化下的时代之殇---评东西的[救命]/卢昌菊

(2011-04-14 00:42:01)
标签:

文化

分类: 纵横
广西作家东西的最新中篇小说《救命》发表在2011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随后被《中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二期和《中华文学选刊》2011年第二期转载。
   小说《救命》讲述的是都市女孩麦可可因为得不到婚姻而第一次准备跳楼,麦可可的男朋友(郑石油)和警察来请求住在对门的中学教师孙畅设法营救。为救人,孙畅在情急之下答应撒谎,就下了麦可可,却不曾想到因为这个谎言,为他以后的生活埋下了混乱的伏笔。半年后,因为郑石油始终不肯结婚而且还玩失踪的麦可可又找到了孙畅,责怪孙畅不该欺骗她,并第二次因为渴望婚姻而跳楼。得救后的麦可可在医院进行了第三次自杀,最后在孙畅“善意”的谎言呼唤下再次从鬼门关前回到世上。麦可可经过了三次轻生、两次被孙畅的谎言救回后已经对郑石油彻底失望,反倒对孙畅情急之下的“跟你结婚”的“诺言”难以忘怀,并从此把孙畅作为自己的理想对象。 麦可可对孙畅一家的“热情”最后达到了令孙畅一家拼命逃避的程度,像逃债一样逃避她。因为对孙畅痴迷,所以麦可可已经不能再接受任何一个别的男人,当然也包括孙畅为她介绍的匡老师。当孙畅一家准备以搬家为策逃离麦可可时,麦可可却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善解人意,主动进入精神院接受治疗。当麦可可从精神康乐病院出来的第一天,却用她一贯使用的方式——自杀来逼迫孙畅这一对善良的夫妇离婚,以便成全他和她的婚姻。小说的结尾处,孙畅与麦可可结婚了,却每天坐在窗前注视着那曾经是自己和原来妻子住的对面窗口。
   东西的小说总是能给人以一种透视现实的力量,读者能从他的小说中能发现人性中或善或恶的东西。比如他的代表作《没有语言的生活》中哑巴、聋子和瞎子一家本来就生活在没有语言的世界里,在生活中他们又受到别人的侮辱。哑巴他们一家的顽强让人深受感动,但是那些恃强凌弱地人又让我们深思人性中的“痛”。《我为什么没有小蜜》则是以一个在事业和生活中都失败的人的自我叙述,向读者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腐败和污浊不堪的一面,男主人公发出“我为什么没有小蜜”的疑问,看似可怜,实则深具反讽意味。《救命》也是把生活中的阴暗面或者说是不和谐的、有悖于常理的而又确实存在、引人深思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不得不思考、反思。现代生活中像麦可可这种没有生活目标、除了把自己绑在一个男人身上之外就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的人大有人在,还记得去年夏天传得沸沸扬扬的浙江、杭州等地多所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不急着找工作而是积极在网上征婚的新闻吧,在这个允许女性自由、崇尚女性平等的时代,有些女性却宁愿让自己处于弱势的位置。所以有人说:我们的社会科技在进步,但是某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却在向着历史倒退。尤其是女人,在呼吁女权的热潮退却、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有些女人已经甘愿或者说是追求找个男人来依靠。“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样吧。
   由麦可可的动不动就自杀的行为和孙畅的“舍家救人”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我不否认我们当下的社会有善良的人,也不否认“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孙畅”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有多少?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谁会在乎你的幸福、你的安全?也许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郑石油式”的人物,以假姓名假身份过着一种“新鲜”的生活,当腻了或者是被逼的无奈的时候就完全不负责任地离开,连个“潇洒的背影”都不留便销声匿迹。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家是一个发现者,”“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 作家东西就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他发现了现实的无奈(如孙畅),现实的阴暗(如郑石油的行为),还有这个世界的疯狂(如麦可可),并用艺术的笔端文学性的表现出来,让读者直面这种真实的生活,不得小说《救命》还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小说中麦可可几次三番的轻生,不管是想以跳楼来威胁郑石油跟她结婚,还是郑石油失踪绝望自杀,或者是最后的用跳楼来胁迫孙畅夫妇给她婚姻,她对生命的理解似乎就是“生命是可以轻易舍弃的”。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所以不可以轻易伤害,甚至连头发也不能剪。难道到了现代,人的生命就这么不值得珍惜了吗?前几天还报道了某地有几个小学生为考验友情而相约吃安眠药自杀的事情,她们固然存在着年幼无知的幼稚,但是生命的脆弱和唯一不会原谅你是否无知。很老生常谈的说一句,生命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死亡很简单,但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出生就为了死亡,而在于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你做了什么,在你死后是仅仅作为“反面教材”偶尔提起还是你能真正给你的亲人、朋友留下了一些值得他们怀念的东西。所以像麦可可这种轻易放弃生命、用生命来威胁别人的人并不值得同情,反而让人觉得可悲、可笑。让人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麦可可的追求,让我联想到了这是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小说中的麦可可大学一毕业就被郑石油“锁定”了,因为不按父母给她安排的生活方式走,所以父母表示这辈子也不想见她,她在郑石油的护翼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什么都不用操心。麦可可极力的追求婚姻其实就是她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她的生活只有郑石油,所以她怕郑石油有一天会离开,而她以为那一纸结婚证书能给她保障。但是像郑石油这种连名字都是假的人又怎么会“傻”到用一纸证书来束缚自己?婚姻是一座城,麦可可是城外的人,想进来,但是郑石油不想。其实现在婚姻这座城就算进去了也不会绝对安全,因为城外的诱惑更多。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生活早已被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充赐其中,每个人为达目的为用尽心机耍尽手段,只是从来不知道安全感为何物,因为所谓的安全感是要用真诚来维持的。这个时代,连把钱存进银行都不安全,一旦金融危机来袭,不管存在哪儿,钱都不值钱了。更何况是感情?友情随时可能因为一点矛盾而烟消云散,爱情可能会由于某些误会而把原本亲如家人的两个人变成陌路,而一直被人们所赞颂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有时也会因为某种利益而变成仇人。真正的安全感就是自己强大到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是对任何人都能保持一种有则锦上添花,无也无关紧要的关系。小说中的麦可可生活上依靠别人,精神上极度空虚,没有家人关心自己,没有自己要实现的理想,她只追求婚姻,乞求用婚姻来为自己的爱情带上保险,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殊不知,正是她这种过于追求婚姻的心理和行为给了郑石油压力,并逼得他离开她。谁说婚姻就是爱情的保险柜?试看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徐铮和文慧,在结婚十几年后还是没有安全感,所以徐铮选择了离家出走,想看看他的离开会不会让文慧着急,虽然他们的结局是很美好,但是却给我们道出了“没有安全感”的时代主题。作家东西就是以麦可可的几乎病态的坚持对婚姻的追求心理写出了这个主题的。
   小说中的孙畅可以说是一个完全无辜的受害者,更加无辜的还有他的妻子小玲。第一次他只是出于同情心而配合郑石油说了谎,救了麦可可一条命。本来他的家庭平凡但是幸福,却不曾想就是因为那一次救人的谎言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为自己的家庭和婚姻带来了毁灭。他代表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平凡但是善良的人们,这些人在生活中过着自己简单的生活,如果没有意外,他们的人生就将一直那么简简单单的度过。然而生活却总是充满意外。在郑石油失踪,麦可可三番五次以死相逼的情形下,孙畅只能以牺牲自己的家庭为代价拯救另一条生命,他是这个故事里彻头彻尾的“弱者”。记得李清霞在她的著作《沉迷与超越》中评论贾平凹的《废都》时曾写道这样的话:“人生生理上的疾病可以依靠医药科学的进步来医治,可是心理上和个人精神上的疾病靠谁来医治呢?”“它不写这个人精神上的问题,写的都是庸常的琐事,有心的读者却应该能够不时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精神上的茫然与危机。” 《救命》中的麦可可也有这样的精神疾病,她对婚姻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不管是之前以死相逼郑石油跟他结婚,还是之后对孙畅纠缠不放,乃至最后还是以死相逼孙畅离婚来跟她结婚,她的这些种种行为都已经达到了一种病态的表现。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会珍惜的人,她怎么会珍惜生活中的其它种种?再说,用死相逼得来的婚姻会是幸福的婚姻吗?强扭的瓜不甜,强迫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这样一个心理病态的人没人可救,所以就算麦可可进入康乐医院接受治疗后还是会以死来强迫孙畅和小玲离婚,但是孙畅误以为他可以拯救,所以结局就只能是把他自己逼入一种悲剧的情境中。
   小说《救命》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双关的意思,不仅是指拯救麦可可的生命,更有一层隐藏在这背后的涵义——拯救这个时代的“命运”,也就是为这个时代寻找出路。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生活中有许多“郑石油式”的人物,也有麦可可般的女人,也许就是偏偏孙畅那样的人很少。小说末尾有这样的一句话:“那两只分别举起的庄严的手,仿佛就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这句话是孙畅已经跟小玲离婚、与麦可可结婚后说出来的。这里的“希望”代表了什么呢?很值得读者思考。通读整个故事,我认为作家所指的希望应该是一种良知,一种道德。孙畅用他牺牲自己家庭的代价再一次拯救了麦可可的生命,给了麦可可一直以死追求的婚姻,但是他却是不幸福的,他“每天晚上,都会坐在这个位置,这个麦可可曾经想跳楼的位置,持久地看着那扇窗口,经常会看到天亮”“从这个角度看,那个窗口美得揪心” 。小说中孙畅是一个矛盾的悲剧者,看到麦可可每每不把生命当一回事,见死不救,他的良心会受谴责;但是每次用谎言救回麦可可的生命,却每次都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悲剧之中,并最终无可换回,付出了让原本的家庭妻离子散的代价。人类最后的希望不应该是这种惨烈的方式,更不应该是让善良的人变得不幸,如果郑石油诚实,麦可可自爱,那么孙畅也就不用落得这样的下场。诚实、善良、自爱才应该是人类最后的出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我想这才是作者把这篇小说命名为《救命》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①李敬泽主编.人民文学.北京:人民文学杂志社.2011.2.
   ②李清霞.沉溺与超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③东西.你不知道她有多美.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