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画是画出来的,可这位大师的画却是洗出来的

标签:
历史美术人文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你永远不要低估了艺术家折腾的能力。
元朝统一后,原来在南宋的一批文人、画家没有能力去起兵造反。有的就像龚开一样用绘画、诗词来嘲讽元朝统治者,有的就潜心于绘画、书法技法的研究,对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种“非暴力不合作”态度——是的,我们国家的文人、画家们在1279年就开始这么干了,领先印度的拉·甘地600多年(1906年起拉·甘地领导印度侨民开展被称作“萨蒂亚格拉哈”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在这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文人、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钱选。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别号清癯老人、川翁,因家有习懒斋,又号习懒翁。
别看他自称“习懒”,可画起画来一点也不懒,折腾得很。
他入元不仕,隐居终生,精力全用在了绘画上。
由于元朝解散了画院,两宋画院神形俱备的工笔画传统渐渐失传了。他就潜心研究宋代画院的工笔技巧,尤其是在某次观摩了宋代权相贾似道的收藏后,画技大进,居然让他复原了宋代画院的工笔画技巧!
据说他曾临摹了一张《白鹰图》,当他把自己临摹的作品给别人的时候,原主还以为是真品。
他画的工笔花鸟画流传到北方元朝首都大都后,看到的人感慨道:“画史不知亡国恨,犹将铅粉记前朝。”
可当他完全掌握了宋代画院的绘画技巧后,又不满足了。
他潜心研究之下,搞了一个在常人看起来毫无意义的“逆向操作”——他在画好的工笔重彩画上,用毛笔加清水,把上好的颜色又洗-掉-了!
这可不是画错了或者上色不满意来洗的,而是他为了追求一种淡雅的效果特意为之——你说他折不折腾?
幸好他用的是经过胶矾处理的上好熟宣纸,纸质紧密不渗水,经得起他反复清洗。
他的传世作品《花鸟图》卷中的牡丹图正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当他洗去部分颜色后,左右两侧枝叶产生新润与斑痕的对比,形成一种气韵,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画面上从右侧吹来的一阵微风,牡丹花与绿叶轻轻摇动。
整个画面清新雅致,虚实结合,最终呈现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美感。
这种美感还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上。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浮玉山居图》便是代表。
这幅画以墨笔打底,树丛和水草以水墨和淡绿色皴染密点,葱郁清丽。这种七分水墨三分青绿的设色画法,开启了元代浅绛山水的新体貌。
画面构图平稳均衡,意境清远恬静,体现了画家所崇尚的"士气"。
其实这种淡雅的风格钱选早已有之,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梨花图》便可为证。画面上以折枝形式画一枝盛开的梨花,“寂寞栏杆泪满枝,洗妆犹带旧风姿”,保持了清雅的艺术格调,无一笔刻露的痕迹。
而且"梨花"是"离华"的谐音,故国已丧,胡虏当朝,反映出画家希望的幻灭。
——这些寓意不是一笑生拉硬扯。钱选确实是一位坚定的爱国画家。
他虽然在南宋的省试中落榜,但他对国家的爱却没有因此减少一分。
南宋灭亡后,被黄公望称为“吴兴硕学”的他将半生所著付之一炬,放弃了儒生的资格,辞却元廷对儒户的待遇,完全以绘画为生计,做了一名专职的画家。
他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并称“吴兴八俊”。
他的绘画题材以隐逸人物和山水为主,并在诗文书画中传达对故宋旧朝的怀念。
钱选主张绘画要有文人气派,必须有文人的清高胸襟,“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
赵孟頫曾向他请教绘画如何具备士气?钱选回答说:一是作画以书法用笔,一是画家要有清高的品格,两者互为联系,互为表里,缺其一,都算不了真正的士气画。
不知道在元朝当官的赵孟頫听了这话后是不是会感到很惭愧,但它确是钱选一生履行的风格。
可惜的是,明清之际,钱选的这番“士气论”遭到了曲解,成了文人画家们排斥画工的依据。董其昌甚至说无士气便落了“画师魔界”,越搞越偏激了。
钱选的“洗画法”也有玩脱了的时候。
1971年初,山东省博物馆考古发掘鲁王墓的时候发现了钱选的《白莲图卷》。
由于原画本来色彩就淡,加上墓中积水,结果出土的《白莲图卷》成了这个鬼样子。
山东博物馆官网对《白莲图》的介绍是:画三花三叶,表现“清香伴月”,亭亭相映,着色清丽,确有荷风含露之态。用笔细洁光润,设色淡雅清丽,精巧传神。线条柔中见刚,颇具功力。
——反正我从图片上是看不出来的,专家们可能近距离看过,所以他们说了算。
钱选虽然恢复了宋代画院的绘画技艺,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淡雅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宋元画坛的一个过渡性人物,在他之后,一个艺术界的新星正冉冉升起,将钱选等人的光芒彻底掩盖。
这颗新星就是赵孟頫,一个在矛盾和毁誉中挣脱出来,闪耀了整个元代的艺术天才,他的故事,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