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瓷器:皇家专供,民间罕有,一件价值上亿元

标签:
历史美术人文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宋朝的工艺品,最出名的是陶瓷,以致工艺美术史上还专门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宋瓷。
宋朝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出现了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五大名窑,下面一笑就来为您一一介绍:
官窑
官窑起源于唐朝,有两种涵义:贡器与官厂。
贡器就是现在说的特供品,由朝廷派人在民间选购并监督,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用于上贡。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也叫官窑。
到了宋朝,由于需求量大、要求高,朝廷就专门集中能工巧匠,设窑烧制御用瓷器,这就是最为货真价实的官窑了。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官窑也跟着分为“旧官”和“新官”。
旧官于北宋末年设于开封,出于保密,弃窑时不留烧窑痕迹,资料不做明确记载,因此窑址尚未发现。
据考察研究,旧官型制与工艺基本承袭了汝窑的风格,多仿古器。
胎土含铁较多,手感沉重,呈褐色或紫色。釉色主要有月白、粉青、大绿三种,经常出现如蟹爪纹的自然开片,因其口沿及足部釉汁较薄露出胎色,所以称为“紫口铁足”。
现存旧官代表作是"月白双耳三足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件稀世珍品。
这种三足炉的形式,是宋人依据商周时期青铜器中鼎的造型设计出来的,主要用于陈设和熏香。明代曾根据这种造型,制作出了古玩圈里著名的宣德炉。
新官是宋室南渡后,在临安设立的“修内司窑”及“郊坛下窑”,这两个窑址都是偶然发现的。
修内司窑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遗址即为今天杭州的老虎洞窑址,于1996年9月被发现。它沿用北宋旧制,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有冰裂纹,紫口铁足,胎泥细润。
郊坛下窑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瞧这地名,多有内涵),1930年被发现,现在在它的遗址上建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这里的青瓷胎骨很薄,胎土乌黑,而釉色很厚,近粉青或近蜜蜡黄色,均带细开片。
这些新官窑的出品,基本是用于宫廷和达官贵人陈列观赏之用,所以是纯粹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换句话说就是不实用)。
宋以后的历代帝王均视官窑瓷器视为宫中珍宝,世代相传,不作为明器陪葬,所以别指望靠考古发掘(除非是宋朝帝陵)。流落出来的,要么是外国侵略我国时抢的,要么是皇宫中人偷盗变卖或抵押的(例如末代皇帝溥仪就干过这事儿)。
目前大部分南宋官窑瓷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或海外博物馆,市场上流通极少。而现在能够确认“宋官”的完整器物,也是凤毛麟角,极其珍罕。
看看近年宋代官窑拍卖成交价格吧:
北宋官窑深腹碗 成交价:20700万
北宋 张公巷官窑洗 成交价:13110万
北宋官窑椭圆洗 成交价:9200万
……
因此,你家如果有这么一个官窑的瓷器你就发达了,千万别拿它当笔筒花盆什么的,那简直就是暴敛天物。
另外,宋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又设了一个官窑,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这个估计得开单章介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