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它曾是北宋瓷艺的巅峰之作,比黄金还贵,现在两三百一个

(2022-06-01 16:24:15)
标签:

历史

美术

人文

文化

艺术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接上期)

今天要讲到宋代五大名窑的钧窑了。

钧窑这些年发展得挺快,但还是有不少人不了解它的根源,网上很多文章又属于商业软文,所以一笑就来给大家捋一捋,以正视听——放心,我是写美术史的,不是陶瓷业内人员,也没收过广告费,所有内容都是自己学习、查询所得,应该还算客观。

钧窑

由于汝窑的烧制时期很短,前后不过20年时间,所以在此之后,钧窑便代之而起。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的神垢镇,中心在神垢西十里的野猪沟,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

什么是窑变?

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最开始烧窑的瓷匠们把窑变看作失败之作,但后来发现这变的颜色很漂亮,所以就特意去制造一些能变色的作品,并潜心研究其中的规律。尤其是在钧窑,由于釉中含有氧化铜和少量的铁元素,烧制出来的瓷器在青色基调中出现了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形成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点。

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

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

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

其中又以窑变花釉中红色的艺术价值为最高。明张应文撰《清秘藏》中说:“均州窑,红若臙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简单地说就是钧瓷和明星一样,越红越贵。)

钧窑创造了铜红釉,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为中国色釉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窑变,钧窑瓷器(钧瓷)的特点还主要有2点:

1、仔细观察钧瓷表面,你会发现有一些像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爬行留下的痕迹覆于釉面,这就是所谓的“蚯蚓走泥印”。这也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2、由于钧瓷釉料的成分中有过量的矽酸,它们在慢慢冷却的过程中处于游离姿态成为结晶,这样从视觉上就呈现出一种像凝固的牛奶一样的润泽而不透明的状态,专业术语叫做“失透釉”或“乳浊釉”。

由于这些特点都非常难以控制,钧瓷产量极少,据说宋时每年仅能生产出36件,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

慢慢地,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烧制钧瓷的技术逐渐向周围传播。这种传播在宋室南迁,钧窑停烧之后,保障了技术的传承。现藏内蒙古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的元钧窑凸雕龙纹双耳瓶,就是钧窑技术外传的产品。

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能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钧瓷极其珍贵,当地民谚称“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在收藏界,也流传着“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等说法。

1958年,在民间陶瓷艺人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恢复了钧瓷的生产技术。禹县神垕瓷厂钧瓷艺术品还作为国礼,被周总理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2003年,国家对“钧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禹州钧瓷生产企业已有上百家,昔日的皇家贡品,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这是官方语言,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钧瓷现在没那么贵了……不信的话自己上网搜,两三百就能买一个)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