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中国古代妹子追起情郎来也是蛮大胆的

标签:
诗歌文学情感历史文化 |
分类: 走进唐诗的前生 |
别以为古代女子都是含蓄羞怯,实际上当爱情到来时,很多女子的表现比男的更勇敢、更主动。之前说的《诗经》里的《摽有梅》、《子衿》就不再提了,哪怕到了南北朝,汉人为主的南朝女子,面对爱情也是很积极的。不信?我们来看看这首《西洲曲》——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首句女主人公回忆起西洲梅下相会的甜蜜,决定折梅一枝寄给江北情郎。寄出了梅花,送出了讯息,女子便开始打扮自己。穿上杏子红的薄衫,梳好乌黑的云鬓,等待着情郎的到来。
可是,过了很久也没见到人来?女子开始疑虑:从西洲过来很远吗?不见得啊。架上小舟,双桨一荡,一天时间就能到我家来了呀!可是现在天已黄昏,伯劳都归巢了,风吹得乌桕树哗哗的响,也没看见人影。
乌桕树下,就是女子的家,她实在忍不住来到了家门前,打开门,露出戴着翠钿的小脑袋左右张望——哎呀,情郎还是没来。看样子今天他不会再过来了。既然如此,索性出门完成早被耽误的工作——采莲吧。
秋初的南塘,莲花已经高过人头。女子借着采莲来表达对情郎的爱慕与思念。在此处,“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女子只好登上高楼“仰首望飞鸿”,盼着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还是没有传来音讯。望着青绿的帘子,女子仿佛看到了大海,这无尽的相思就像大海一样望不到边际。女子在想:你没有寄信来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我可是梦到你忧愁的样子。你要知道,你的忧愁就是我的忧愁啊。我只希望这劲吹的南风,能把我的梦带给你,让你明白我的心!
《西洲曲》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在文字的运用上,《西洲曲》最突出的是叠字。“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在修辞上,《西洲曲》还大量运用了双关隐语。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全诗还巧妙运用了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所以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甚至有人怀疑“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余冠英《谈西洲曲》)。因此,一笑在解读时做了一定的发挥,至少逻辑上是捋顺了的,大家姑妄听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