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

(2018-11-18 13:39:52)
标签:

文化

历史

文学

环保

音乐

分类: 走进唐诗的前生

说起草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句诗“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去过内蒙的朋友都知道,这样的景色几乎见不到了。别说“草低见牛羊”,草能长到羊膝盖都算不错的了。

为啥会这样?是草不行了还是牛羊长高了?这就得请你往下看了——

刺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刺勒歌》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整个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元代诗人元好问为《刺勒歌》还特意写了一首赞赏的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维吾尔族最早的民歌

《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据《北史》卷六《齐本纪》记载: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大败而归,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于是高欢带病设宴面会大臣,席间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让将士们想起家乡,由此大振军心。

《刺勒歌》里面提到的刺勒川,素有争议。但如果结合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来看,能遮住牛羊的牧草,只能是生长在河西碱性土壤草原上的特产芨芨草,而且河西走廊西部就有疏勒河。再加上《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鲜卑语的牧歌,而敕勒人在北齐时也是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刺勒川就在河西走廊一带。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北魏的战争,其中大部和鲜卑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在550年之后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是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因此,把《刺勒歌》看作是维吾尔族最早的民歌也并不为过。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了?

还值得说的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了。这主要是因为2点:

1、高大的草因为需水量较大,难以生长在年平均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方。中国大部分草原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少于500毫米,所以我国大部分是矮草为主的草原。

2、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的破坏活动,导致草原出现大面积退化。由于草原属于脆弱的植被,土壤又薄又贫瘠。有些地方盲目开荒,把草原垦殖为农田,开头几年还有一定收成,但几年之后土壤肥力耗尽,不但没有收成,而且使土壤失去了植被的覆盖,很快被风吹走,草原就退化成为荒漠;还有的地方过度放牧,放养的牲畜数量超过草原的承受能力,优质的牧草被啃食殆尽,也造成了草原的退化;还有些地方为了开发地下矿产资源,在草原上挖掘了不少矿洞,也大大加快了草原退化的速度。

要知道,草原退化不仅会对当地环境、经济造成损害,也会严重影响邻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比如中国北方春季常有沙尘天气,沙尘的一大来源就是草原退化的荒漠。所以,我们要爱护草原,合理规划,甚至还要退耕还牧,休牧植草,才能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再现人间。

读后练习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