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决问题(两次归总、归一)》教学反思

(2014-10-23 11:45:46)
标签:

股票

分类: 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两次归总、归一)》教学反思

一节课结束之后,心情比较复杂,总感觉到这节课仿佛缺点什么?但又不知问题具体出在哪儿。改了课堂上学生做的两道基本练习题,并与课前调查进行了对比:

课前调查:

课前让学生先做了两道题,一是教材14页的第11题(归总问题,前面做过练习并且讲评过),二是第40页的第1题(归一问题,还没练习)。要求:分步解答,写出第一步算出的意义。

全班38人,其中16人能正确解答并且能正确理解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有14人不能正确解答(其中归一问题不会的占大多数),其余学生为能正确解答不太理解每一步的意义。

课堂练习:

练习题与课前测试的两道题、课堂探究的两个问题结构相同,要求也相同。

全班38人,有五人不能正确解答,还有五人解答正确但不能正确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其余的28人能正确解答并且能正确理解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

对比之后,再次反思课堂教学,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对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分析不够。

根据课前调查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列式的表面现象,课堂上采用了学生自主列式,集体分析每一步的意义的方式展开教学。没有分析表象后面学生不懂的深层原因。学生的思维跨度比较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跟不上。

如,(一)学生对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式有些淡忘,课前没调查,课上也没有复习。(二)对题中每一个条件与问题所表示的意义分析不够,学生不太明确什么是工作总量,什么是工作效率。(三)没有对比这里的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与单归一、归总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联系与区别(自己也说不清)。

二是对学生课堂上是否真正理解意义观察、思考不够。

学生自主列式解答例题之后,只让个别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然后自己问了一个可以说是无效的问题:谁理解了,请举手。学生大多都举起了手,然后又追问一个更没意义的问题:真的理解了吗?实际上在当时,自己已经感觉到,教学并不是那么简单,不可能三、两个学生一讲,原来不懂的22名学生全都豁然开朗。但是自己却没有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在后面出示了线段图时仍然是一个深入分析的机会,也没有抓住。

针对上面两个问题,再次教学时应该注意:

一、        注重复习铺垫

先出示两道单归一、归总的问题,学生解答后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个概念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理解两次归一、归总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        明确分析结果

引导学生借助列表整理与线段图,分析算式第一步的意义,并明确板书出来。然后再分析第二步的意义。进而理解两次平均的意义。不要指望只让个别学生讲一讲算理全班学生都理解。而应把这一过程与结论清晰板书出来,这样学生的思路才能更清晰。

另外,课堂上还有一种方法的生成。在教学“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这一问题时,学生大多数用了“220.5÷7÷3”与“220.5÷3÷7”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种,没有出现需要用假设法解释的方法“220.5÷(7×3)”,而是出现了“3÷1=3  7÷1=7  3×7=21  220.5÷21=10.5(千克)”。这种以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后两个综合性问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种问题的道理。在练习课上,做综合性练习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用到后一种方法的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