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路内的古桥六思贤桥张家桥—嘉兴物事

2022-04-28 00:07:56
标签: 地理 历史 旅游 桥梁 文化

      嘉兴老城内的古桥已经一座不剩了。如今,中环路圈内初步知道还剩下十来座古桥(明清时期修建),2座老桥(民国时期修建)。

      散落在中环路内东北角河道上的古桥有思贤桥和张家桥。

      思贤桥东西向横跨太平港西港(见嘉兴天地图,旧称车思港),或称和风港(塘汇路上跨西港的桥被命名为“和风港桥”)。站在和风港桥上向北望,可以看到思贤桥。

       思贤桥位于塘汇街道南湖星辰湾小区(东)和锦绣社区东方新家园小区(西)之间。由于石桥上铁丝网栏门位于桥西侧。因此,也可以说思贤桥位于星辰湾小区内,从星辰湾小区可以步行上桥。

      思贤桥桥为三孔阶梯有栏平板石梁桥。中孔最宽稍高,两侧孔窄于主孔,略带斜坡。

      东北視。

      东視,桥东立有嘉兴文物保护碑,“塘汇思贤桥”。

      东南视。

      南視。

      西南視。

      西視。

      西北視。

      北視。

      桥面由四块长条石板并列铺排。桥面两侧列有实体型石板桥栏,栏板厚度约为桥面板宽度的二分之一,即厚约二十五公分。

      中心栏板两端,坐中桥面板上为方形望柱,望柱顶端雕刻石狮,左雄右雌。石狮望柱现存三座,西南侧望柱已缺失。

      望柱与栏板间用榫卯结构固定,栏板有凸榫,望柱为凹卯。

      桥侧孔实体型栏板与抱鼓石成联体式,由整块石板雕刻而成,抱鼓石仅起装饰作用,厚实庄重。唯东南侧栏板为近代修补,由两块不同颜色的石板拼接而成。

      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柱顶和东西桥台端均架有横帽石梁,梁帽端为椭圆形,八个帽端面雕刻有花草纹。

      东西桥台砌有金刚墙,青石老底层为靴钉式叠砌,花岗岩上层采用简单的平铺叠砌。维修时减了工料。由于沉降不同,东桥台南侧比北侧低一些。东方新家园小区筑堤岸时。占用了部分河坡,西桥台一大半已被筑入堤岸中。

      现存桥梁两侧阶梯均为八级(含桥面一级,其中西侧有一级埋于地下,实显七级)。下宽上窄成喇叭形。

      思贤桥有桥联两对,南联为“东:河绕秋泾太平在望,西:梁成冬令利泽补馀”,北联“西:旧留遗踪乡因贤著,东:后人怀德桥以思传。”如今,河道前后都筑有闸坝,水位抬高,桥联最末二字已淹没于水中。

      思贤桥桥全长约21.5米,宽约2.1米,桥距河面高2.6米(低水位时)。

      思贤桥始建年代不详。未见于方志。期间经过多次重建和维修,以至于六块外侧桥梁板的花纹均有差异。南侧东西梁明显为后配。

      南侧中孔桥额阳刻楷书“重建思贤桥”五字,两端为蔓草花纹。上款“光绪十年”。

      北侧中孔桥额阳刻楷书“重建思贤桥”五字,两端为蔓草花纹。上款“嘉庆口口年口”。末字疑是“冬”字,如猜测正确,那么根据南桥联“梁成冬令”,初步可判断桥始建于嘉庆年间。

      南侧西孔桥板侧为拐子纹。与其它桥板花草纹都不同。可能大水导致桥面垮塌,望柱失落,维修时桥板从其它桥梁移置,维修年代应该在光绪以后。

      南侧东孔桥板最特殊。应该是近现代维修时配置,从梁板铺砌方式看,很可能是开发星辰湾小区时维修桥梁所为。移置了一块民国时期保留有桥额“兴隆桥”的主梁板。过厚,用机械凿掉了一大块,才架到横帽石梁上,太长,右侧截掉了一大截,保留了长长的上款。上款显示“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兴隆桥”三字圈在三个圆圈中,特别清晰。当我第一次从和风港桥上远眺思贤桥时,未看清思贤桥额,而一下看清了“兴隆桥”,误把它称为“兴隆桥”。

      思贤桥建筑石料规整讲究,桥栏厚实,总体保存完好。于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思贤桥所在区域宋元时期属思贤乡。清属秀水县城区太平坊管辖;民国一十七年属嘉兴县城区太平里管辖(太平里东北界至冷水湾——太平桥东大街东口外),太平里因太平桥而得名,1492明弘治嘉興府志已有太平桥的记载,在秀水县东北五里;解放初属太平镇,后为太平乡平安村,1956年并入塘汇乡。

      思贤桥桥东原有太平庵,或称太平禅院。太平庵所在地上世纪中称平安村,取“平庵(安)”二字。

      在思贤桥东北侧,开发商新立石碑一方,南侧阴雕陆宣公像,北侧阴刻《思贤桥碑文》。

      碑文称“塘汇宋代旧有思贤乡院(为纪念陆贽而建),林木葱郁,规模宏大,院前有思贤桥,为嘉禾一胜”。

     这实是一则美好的愿景,或者说是以讹传讹的愿景。“思贤乡院”并不存在。(注一)

      明代前这里没有思贤乡院,但这里曾经是唐陆宣公读书处,还是值得纪念的。

      在思贤桥正东方,横跨太平港和长纤塘,约500米处就是张家桥。从思贤桥到张家桥无路直达,你无论走路或是驱车都要绕行,约有2.8公里的行程。

      思贤桥所在的太平港西港河流经太平港河,过太平桥汇入长纤塘,再向东北过塘桥,有乌桥港和乌支港(原名:张家桥港)河汇入长纤塘。乌支港上离长纤塘河口约100米处有座古石桥,名“张家桥”。

      走陆路,张家桥位于凌塘路的北端,距长纤塘路约100米处。该桥原属“徐王村”(注二),因此,又称“徐王村张家桥”,以别于其它张家桥。

      西南视图。

      东南视图。

      南视图,南落坡有石阶6级(有一级埋入路面,但侧面可见)。

      北视图,北落坡有石阶10级。

      张家桥最早见于1596年明万历《秀水县志》,“县东北五里半”。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吴沛然、张殿升、朱献吉等捐募重建,改为石桥。增加石栏杆。2009年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历史建筑。

      自修建了中环北路,特别是修建了长纤塘路,建了徐王桥后,张家桥如今已是一座无人通行的古石桥。

      在早年,张家桥曾经是嘉兴进小普陀的唯一通道。也许就是一座庙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普陀禅寺是一座尼姑庵。从嘉兴去小普陀要走北丽桥、端平桥、鉏家桥、闸前街、秋泾桥和太平桥,在太平桥镇东大街东口向南走塘桥过长纤塘,然后向东走乌桥过乌桥港,再向北走张家桥进入小普陀。

      张家桥全长约25米,宽约2.1米。桥距河面约2.9米。

      张家桥为三孔阶梯有栏平板石梁桥。中孔稍高,两侧孔略带斜坡。中孔和北孔桥面由四块长条石板并列铺排。桥面板两侧雕刻有花草纹。中孔有实体型桥栏板,无花饰;石质实体栏板,厚实庄重。栏板两端方形望柱,望柱顶端雕刻小石狮,左雄右雌。北侧孔实体型栏板与抱鼓石成联体式,由整块石板雕刻而成,抱鼓石仅起装饰作用。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柱顶架有横帽石梁,梁端为圆形,端面雕刻有花草纹。

      目前,南孔长度大于北孔,与理不符。南桥台结构与北桥台相比,显得粗糙,金刚墙石料参差不齐。桥面为三块水泥板。估计南孔在上世纪被冲垮,修建时重筑桥台,孔距按现成水泥板长度确定。当年桥栏由红砖砌成,近年才改为石材,同时增补了南侧望柱,与北孔相配。

      桥中北侧望柱雕刻雌雄石狮。

      东西桥额为“重建张家桥”。

      中孔桥墩东西两侧有桥联。东侧为“三星荡漾慈云绕,两水潆洄仙仗缘”西侧为“卧波西接花泾水,跨岸东迎妙密林”。

      桥联照片摄于2009年2月,那时南孔桥面无望柱,仅有砖砌桥栏。


注一:

      该段文字源自1982年的《嘉兴地名志》。地名志在介绍平安大队时称,“当地曾有太平禅院(又称太平庵),明代前原是思贤乡院,为了纪念唐代名臣陆贄而建。当年林木葱郁,寺院宏大,院前有思贤桥,为嘉兴一胜”。

      再溯源,源自1878年知府许瑶光编撰的《光绪嘉兴府志》。在介绍太平禅院时载为“太平禅院  在县北三里相传唐陆宣公读书处因名思贤乡院即其地明万历中僧念初建(秀水任志)”。

      原文无标点,由于标点位置的不同,理解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如果断为“太平禅院  相传唐陆宣公读书处,因名思贤乡院,即其地,明万历中僧念初建。”这是《嘉兴地名志》的理解,也是《思贤桥碑文》的理解,这里旧有“思贤乡院”。

      如果改一下标点位置,将其断为“太平禅院  相传唐陆宣公读书处,因名思贤乡,院即其地,明万历中僧念初建。”意思大变。因为有唐陆宣公读书处,所以这里被命名为思贤乡,太平禅院即其地,明万历中僧念初建。

      哪一种观点正确呢?

      我们再进一步溯源许志中所称的秀水任志,《康熙秀水县志》(任志)在介绍太平禅院时记载为“太平禅院  县治北三里,相传唐宣公读书处,故乡名思贤,院即其地也。明万历中(1595年前后)僧念初起建,皇清顺治年间恢造。”原来《光绪嘉兴府志》将“故乡名思贤院即其地也”擅改成了“因名思贤乡院即其地”,理解以讹传讹,造成了一百多年后嘉兴文史工作者无中生有的美好暇想。

     从思贤桥北联“旧留遗踪乡因贤著”也可看出端倪,“旧留遗踪”,这里原有陆宣公读书处,“乡因贤著”,乡因陆宣公而命名为“思贤乡”(思念贤良)著名,思贤乡唐代已有。 

      其实,自宋至清嘉兴办学的历史记载中,只有府学、郡学、路学、儒学、县学、社学、书院、义塾等名称,并没有发现乡院一说。此外,塘汇,自元代才开始有聚居。据光绪《嘉兴府志》卷四,“塘汇镇  县北九里旧名涨沙村,元隐士盛子樵避乱于此,一时相就者十余家。”

注二:

      徐王村因原有“徐王庙”而得名。

      嘉兴有多处徐王庙。

      一为纪念“徐偃王”。西周有徐国国君徐偃王。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宗族逃亡各地,一支宗族逃战至会稽,散在嘉兴者为徐偃王立庙。在今新塍镇沙家浜村有徐王庙自然村,就是早年徐偃王庙所在地,还有徐偃王墓。今均废。庙南,跨新塍塘有徐王桥,今名“齐旺橋”,石桥已改为水泥拱桥。1288年元至元《嘉禾志》即有“徐偃王庙”的记载。“徐偃王庙,在县西二十里,考证:偃王逃贼之会稽,嘉兴本属会稽,人多姓徐,王之宗族尝有散在邑者。故后世因有思王功德者为之庙以祀焉”。“徐偃王墓旧传在县西复礼乡”。还辑有南宋诗人张尧同“徐偃王庙”诗一首“王有岐夷德,千年貌亦存。我怀三刺史,谁是后来孙。”

      一为徐王村徐王庙。遗址在今茶园路、周安路、百丈路和纵一路间陶家浜南岸。据1982年《嘉兴地名志》,徐王村境内“原有徐王庙,即徐偃王庙”。光绪《嘉兴府志》所载与此不同。称“徐偃王庙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偃王逃战之会稽,王之宗族尝有散在邑者,为立庙”,即新塍之徐王庙。又载“徐王庙 在秀水(县)深一庄,德化一都,日字圩。伊志注:国朝范长发《记略》,徐王浙人也,庙在禾城东北思贤乡。自宋迄今五百余年矣。旧壁绘王出征始末,功绩丕著。当徽欽北狩,王忠义不屈,殁于江右,随即成神。今巢湖鸳鸯殿即王显圣处。岁之八月,王之诞辰,仲春二月,王夫人诞辰,故老相传,每岁八月前红光烛天,徐王归里,是年五谷丰登,历有明验。明末王常显灵,使此地免于兵刃,是以合郡士民无不感戴酬赛,为一方盛会。” 据当地人传说:徐王又称巢湖福主,浙江人士,本姓余,被徐员外招婿后改姓徐。这位徐王是北宋末年的将领,忠义受民间祭祀。后者,即为徐王村的徐王庙。

      徐王庙每年正月初八举行庙会。据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四风俗记载:“八日乡人蚁舟集徐王庙,为赛神之会”。又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八日烧八寺香,北郊外徐王庙最闹。市井人丛集,有换元宝还元宝等名”。正月初八又为“谷日”,民国时期为“佛生日”,乡人视“徐王”为“谷神”,祭祀甚恭,此风俗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

      徐王庙在1980年前为徐王大队队部,上世纪末又有信众发起祭祀,为便于管理,徐王庙被集中安置在塘汇圆通寺。今圆通古寺内有“徐王庙”,殿内有徐王和徐王夫人塑像。仍不时有乡人来祭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