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路内古老桥之七乌桥鉏家桥—嘉兴物事

2022-05-20 12:44:58
标签: 地理 历史 旅游 桥梁 文化

      嘉兴老城内的古桥已经一座不剩了。中环路圈内初步知道还剩下十多座古桥。本文讲述一座近代大修过的古石桥“乌桥”和一座民国时期重建的老桥鉏家桥。

乌桥

      在徐王村张家桥所在的张家桥港汇入长纤塘的地方,还有一条更宽的河港汇入,这就是乌桥港。在紧靠长纤塘南岸建有凌塘路,凌塘路斜跨乌桥港河口,新建有净跨30米,总长五六十米的乌桥港桥。站在凌塘路乌桥港桥上向南望,可以看到三十米开外的古石桥“乌桥”。

      乌桥东西向横跨乌桥港。位于南湖区解放街道凌塘社区佳源都市小区与凌波苑小区之间。原是太平桥通向乌桥港东部村落,徐王庙、经张家桥到小普陀走旱路的必经之道。

      乌桥港是沟通长纤塘与平湖塘的主要河道之一,河道宽阔,从25米到40米。

      乌桥建筑于近河口的较窄处,净跨约22米,宽度约2米多。为五孔阶梯有栏平板石梁桥,一座大型古石桥,是中环路内唯一的五孔石桥。梁桥中孔最高,两侧有缓坡。中孔最长,两侧漸短,外侧两孔最短。

      东北视。

      东桥台金刚墙、被覆盖的阶梯清晰可见,无垂带石,石条阶梯约为六级。

      东南视。

      背景左侧为凌波苑住宅楼,右侧为凌塘路上的乌桥港桥。

      桥栏右(南)侧的抱鼓石已经缺失,这是佳源都市小区开发期间发生的事件,断裂的抱鼓石可能被丢弃在河道内。

      下图,2009年2月佳源都市小区开发初期的乌桥东南視,抱鼓石虽已断裂,但保存完整。

      西南視。

      背景左侧为凌塘路上的乌桥港桥和小普陀寺大殿,右侧为佳源都市住宅楼。前端为“不可移动文物 桥东街乌桥”牌和“嘉兴市历史建筑 桥东街乌桥”牌。桥名前冠以地址桥东街,由此说明,长纤塘北岸原太平桥桥东街的管辖范围,曾经通过长纤塘塘桥一直延伸到长纤塘南岸的乌桥。

      西北視。

      图片背景为佳源都市住宅楼,右侧远处河道上为东升东路乌桥港桥。

      东視。

      佳源都市小区为了节约投资,没有沿河砌筑石帮岸,保持了河道沿岸的自然状态,由于小区地平的抬升,为了上桥,桥东阶梯已经全部填埋入土下。

      西視。

      西侧台阶破坏严重。完整的条石阶梯只剩下二级,从北侧面可以看到金刚墙上安置阶梯条石的台阶约有五级。在西岸小区未开发前,有道路从桥东街经塘桥直到乌桥西堍,然后分两路,一路转弯沿河道西岸向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直通嘉兴至嘉善公路(现城东路),一路直过乌桥向东,去小普陀和徐王村。为了行车方便,乌桥两堍当年全部被掩埋,成为慢坡。如今见到的是拆除慢坡后的状况。

      桥面。

      两侧桥孔桥梁面板由四块石板平铺组成,中孔梁面板为三块水泥板。

      桥栏间原有望柱八根,现全部缺损,用水泥石条填塞。

      桥两侧栏杆为实体栏杆,厚实稳重。两端的如意云纹抱鼓石与石板栏杆连成整体,仅以如意外形、前后浅雕轮廓线和园鼓线以示区别。从栏板长度可看到原始桥孔长度。

      两侧桥台砌有金刚墙,保存基本完好,上置横帽石梁,帽端为圆角矩形,侧面雕刻花草纹。侧孔内桥墩采用排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柱顶架有横帽石梁,帽端侧面雕刻花草寿字纹。中孔桥墩在整体混凝土承台上,采用三根混凝土墩柱,顶端浇筑墩帽,用以架设梁面板。矩形混凝土墩帽端突出于桥侧面。

      乌桥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1596年《万历秀水县志》,“在县东北五里半”。据1840年《道光嘉兴府志》卷三桥梁篇秀水县的记载,“乌桥 在北门外太平坊,道光五年,里人朱学门募建,改用石。”据此,石桥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嘉兴地名志》记载,“乌桥即乌鵲桥,来源于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乌鵲架桥的神话故事。”

       从现有桥梁结构看,东西桥台、石桥墩、横帽石梁、最外侧孔(1、5号孔,从东向西数,下同)梁板、全部桥栏保持着原始状态。

      乌桥经过多次维修,由于原石桥桥额缺失,无从得知最后一次石桥的维修时间,根据中孔水泥墩柱的结构,可以判断最后一次维修发生在民国或解放初期。

      这最后一次维修是一次极为暴力的维修。为了适应大型船舶的通航,维修中扩大了中孔(3号孔)长度约2米,中孔两侧石桥墩改为水泥桥墩,缩小了侧孔(2、4号孔)的长度各约1米,由此,2、4号桥孔的桥梁面板西端被截断一节,从面板侧面可以看到花纹已经不对称。由梁板侧面截断处花纹的位置估测截断约为1米,东侧梁面板可能发生内外互换,2号孔南侧梁板外侧无花纹。

      中孔为水泥板梁板。由于三块梁板宽度窄于四块石梁板宽度,南侧的二块水泥梁板间有5公分以上的缝隙。

      由于2、4号桥孔截断后的梁板长度短于原始栏板长度,因此栏板一端跨压到水泥梁板上,并産生上翘,顶面无法与中孔栏板平缓相接。为了减少接头处的高低差,施工者粗暴地将2、4号桥孔栏板低端用石片垫高,压低了栏板高端,而中孔栏板左中右端用三块石片垫高,使中栏板架空在水泥梁板上。从桥的侧面可以明显的看到栏板与梁板间的空隙。使栏板的稳定性大大降低,望柱无法安装,也加重了中孔梁板的负载(栏板对梁面的分布载荷变成了三点集中载荷),水泥梁板中部有了明显的下弯。

      这样的古桥梁要恢复原貌进行保护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河道不通航、桥面无重载,古桥不垮塌,保留原汁原味,还是很能说明不同时期的建桥风格。

      “桥东街乌桥”2016年8月被嘉兴市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鉏家桥

      出北丽桥,老城外,紧靠大运河东侧的鉏家滩上有一座民国时期重建的水泥桥“鉏家桥”。

      这座现在看来不起眼的小桥,当年是一座重要的桥梁。民国时期跨越湍急的鉏家滩河道,沟通端平桥(北京路)、洋关(光明街)一片通向秀城桥、河西街(解放路)、火车站的唯一通道。

      鉏家桥位于南湖区解放街道光明街上1989年新建的“鉏家桥”东南角。秀州北路(老名“鱼行街”)、老鉏家桥、新鉏家桥和香橼浜路形成十字交汇。

      图中鉏家桥文保碑、左侧老鉏家桥、右侧秀州北路和新鉏家桥,停车线边的“秀州北路”路牌和路正对面道路东侧立在电杆上的“光明街”路牌,停车线是秀州北路和光明街的分界线。

      鉏家桥东西向跨鉏家河,东向仅六米即为秀州北路,桥西通新建商务楼、大运河和鉏家滩。

      鉏家桥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1492明朝《弘治嘉興府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五百多年来经过多次修建和重建。1840年《道光嘉兴府志》记载有“鉏家桥 水流急湍里人集资重建”。最近一次重建则是民国22年(1933年),重建为现在所见到的水泥和条石块相结合的桥梁。

      水泥自十九世纪末引入中国以来,在中国迅速得到运用。在嘉兴也是如此。民国时期建造的桥基本都是水泥桥。如1909年建成的火车站前跨越新河的车站桥,1928年拆除城墙后新建的东门迎紫桥,南门澄海桥、小西门集凤桥、北门望吴桥和水关桥,县城内主要街道上为适应陆路交通工具,拆除石桥重建的荐桥、西延桥、菩萨桥、孩儿桥、众安桥,1926年新建的新东门外的嘉禾第一桥,1932年苏嘉公路上新建的大洋桥(今城北桥),那时期都为水泥桥。

      除环城河上的嘉禾第一桥和新洋桥采用水泥墩柱桥外,其余小河道上的基本多是水泥和条石块相结合的桥梁,具有基本相同的简约风格。桥台采用条石,桥梁板采用钢筋水泥浇筑,水泥栏杆,中部或者两端设置两根或四根高高的水泥路灯柱,有的桥栏中部有整块桥名栏板。

      十分遗憾,这些桥梁在城市的发展中全部消亡了。鉏家桥成为民国桥梁的唯一遗存。我们只能从鉏家桥想象小河上那些老桥的影子,了解民国桥梁的特征。

      当年鉏家桥下的河道十分繁忙,水流十分湍急。嘉兴到塘汇方向的船只要过桥,运河西来之水经长纤塘下泄也要过桥。鉏家滩、香橼浜及闸前街人口密集,民居占据河岸,河道狭窄,航行相当困难。这种现象直到1968年在解放路现解放桥下开挖了宽阔的长纤塘新河(原称长水新河)后,才得以改变。如今,鉏家桥下的河道由南向北缓缓流淌,一片宁静。

      东北視

      东視

      东南视

      西南視

      西視

      西北視。

      鉏家桥采用石条桥台,钉靴形金刚墙。平面呈凸字形,中部向河道突出部分约半米,上筑混凝土桥台,承钢筋混凝土主梁,凸出部增加桥面承载强度,节省材料,但也压缩了河道宽度。主梁横向有五根变截面简支梁,以共同承托桥面。桥面架在主梁和简支梁上。桥板外侧无桥额。

      桥面两侧有水泥望柱十四根,其中间十根素方望柱位于桥梁面板上,立在简支梁端,前后有凹框,五层橄榄形方望柱头。桥端四根望柱位于桥台上,矩形,桥长方向大于桥宽方向,亦素方五层橄榄形望柱头。矩形望柱侧面,除连接栏杆面外,三面均有凹框。

      2021年维修后,桥端四根望柱面向河道外侧框内及北侧两望柱东西向框内均可看到楷书凸塑 “鉏家橋”三字。

      四端望柱面向桥中心侧的框内建桥初有字,现已经灭失。南侧望柱框内还可以隐约看到一些字。最近一次维修前,在西南端望柱框内的字迹还要明显些,两列十四字,但由于年代久远,已看不清是何文字了(照片摄于2016年)。

      桥中望柱顶端立有两根水泥路灯柱。灯柱中段为光圆柱,上下段有12条工字型凸棱装饰纹和三层圆台底座。望柱间为栏板,栏板护手顶面呈圆弧形,栏板有纵向椭圆形长孔六个,每一桥梁面地栿下方有泄水方孔二个,望柱、栏板、地栿和扶手疑是整体结构。

      民国重建时桥两侧均有阶梯,随着轮式交通工具的发展,解放后,桥两侧均改为长慢坡。近年的维修中,因为环境的改变,老鉏家桥已经失去主要道路的功能,随着秀州北路道路的抬升,东侧桥面已经与秀州北路持平。桥西侧则拆除慢坡,恢复了台阶,现有阶梯九级(见西視图)。

      据本世纪初文物部门资料,桥全长15.23米,宽3.9米,桥面距水面为3米。

      鉏家桥构造简洁,带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研究嘉兴地区民国时期的近现代建筑有一定的意义。2010年三月被公布为嘉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立于桥东北口。

      最后,介绍一个十分有趣又诡谲的现象。东桥台凸台向河面的下部石条正中开有渗水圆洞(见西北视图),这也是常理,排除桥台渗水,使桥台稳固。西桥台也有渗水圆洞,但是没有在凸台向河面,而是设在凸台北侧下水面。不知是石工失误,还是条石半圆凹口位置有误,上下石条的半圆凹口没有构成圆洞,而是将具有半圆凹口的石条迭砌,成为圆弧向上的上下两个半园洞(见东北视图)。是失误,还是有意为之?给后人留下不少的遐想。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