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老城内的古桥已经一座不剩了。如今,中环路圈内初步知道还剩下十多座古桥(明清时期修建),2座老桥(民国时期修建)。
过了月河桥就是清河。本文介绍清河上的古桥清河桥和金堂桥。
清河桥。
清河,离开月河桥后一直向北,穿过同乐路上的月河桥,继续向北偏西方向约流淌了300米进入一个S湾,清河桥位于这个S湾东西方向段的东端。
在近处有一个清河月河地理坐标位置,标志了清河桥的位置。图片中可看到清河桥。
清河河道过清河桥后立即向北流,流经东升路上的清河桥(不知桥名,暂且如此称呼,在新嘉派出所南侧)。
站在东升路清河桥上看古清河桥。
站在东升路上看古清河桥和东升路清河桥。
古桥南北向横跨清河,河面宽约12米,桥南堍连接同乐路南北分岔段,北堍连接东升路。是人行通道,也可通两轮和三轮车,是桥南附近居民去东升路、动力机厂宿舍楼和上公共厕所的通道。
同乐路南北分岔段是本世纪2010年以后修建的,汽车可以通东升路。
在此前,这里西侧是清河埭的小路,向南经糕作弄直通杨家廊下中段(今坛弄)。清河埭因清河桥而得名。直到去年,同乐路转弯处,还剩几幢南湖布厂的宿舍楼,挂了“南布清河埭宿舍”的牌子。标志这里曾经是“清河埭”。楼房拆除后,清河埭的遗存彻底消失了。
东侧原是“秀水兜”河,秀水兜在清河桥东侧汇入清河,形成一片大漾。秀水兜填没后一部分成了后来的同乐路,一部分成为桥东南绿地。
早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清河桥北为农田,属杨家浜,不远有一座清河庵,还建过精神病院,再向西走,有小路向南经俞家弄通月河埭。向北通顺兴桥到双桥的古道。清河桥是坛弄、秀水兜、清河埭一带的居民到北郊,以及后来的东升路(先有东西向东升路,后有南北向禾兴路,再后有南北向建国北路)唯一通道,上下班时间人流密集。
清河桥为单孔阶梯无栏平板石梁桥。两侧桥墩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石帽为圆角矩形,帽端阳刻有如意云纹。
为了便于行车,南北坡的阶梯均被长长的平缓坡道覆盖。
仔细观察南桥墩东西两侧,原金刚墙尚存。阶梯并未拆除,条石端成为墙面,隐约可见,阶梯无垂带石,与后砌墙面分界明显,被路面整体覆盖。阶梯起始位置的长系石在墙两侧均有露头,由此起算,阶梯约有八至九个台阶。
南桥墩西侧。
南桥墩东侧。
南桥墩保存完整,凸出在帮岸外,北桥墩东北侧尚有一米多外露,而西侧已全部隐没在河道石帮岸之内。
为了行人安全,近代在桥面两侧横帽石梁端上方架起钢筋混凝土梁,梁上立有水泥栏杆柱,柱间有钢管栏杆。由于混凝土梁紧靠在桥梁板的外侧,目前无法看到桥额桥名和题款。
清河桥未见于方志,桥名源自历史传承。想必在栏杆梁未架前,应该能看到“清河桥”桥额。桥北道路被命名为“清河桥河下”。
桥东南视。
桥西南視。
桥西北視。
桥北視。
桥面。
桥面由三块长条石板并列组成,每块石板宽度相同。桥面梁板架在横帽石梁上。桥面宽约1.5米,长约6米,桥台间距约5米,桥底距水面高度约1.50米。
桥面两端两侧,均有两个长约10厘米的半月形孔,共八个孔,孔在横帽石梁正上方。原以为孔是用来安装护栏的卯(或榫眼、榫槽),但用手指一扣,孔竟与桥侧面相通,有些像系缆孔(系船孔、缆船孔、船鼻子、系船鼻)了。这是嘉兴古桥中少见的。
在桥墩的底层石条上,也凿有系缆孔。反映了清河桥在历史上曾经是极为繁华的河道。
尚未见到清河桥重建日期,在嘉兴方志上也无记载。从建筑石材的使用上,估计为清代的建筑,甚至可能是清早期建筑的桥梁。桥梁经过多次维修,石材品种复杂。
嘉兴本无石山,造桥用材来源于浙西山区。清初前太湖石在嘉兴地区广泛使用。如明代建造的秋泾桥、秀城桥之桥台。康熙年间造桥开始采用花岗岩。
清河桥南北桥墩的基础两三层采用了太湖石,保存了清河桥最原始的状态。很能说明清河桥的悠久历史。
金堂桥。
过清河古桥,清河九十度转弯向北行,穿过东升路清河桥,沿清河小学东侧,穿过清华社区内清河街的清河桥,总行约300米,在市青少年宫东侧又一个九十度急转弯,向东流淌,穿过清华社区内穆溪街的清河桥,再向东约120米,就是清华社区内的古石桥金堂桥,再向东不远,就是建国路上的饮马桥,和饮马桥水闸,然后清河汇入穆河溪。
从建国路上的饮马桥看金堂桥。
从穆溪街上的清河桥看金堂桥。
金堂桥过去在嘉北乡是十分知名的桥梁,居住在北丽桥以北的老年人大多知道金堂桥。
从老城经坛弄到穆河溪都要经过古桥,他是村民过河的重要通道。上世纪90年代在金堂桥北还有金堂桥自然村,自清河东区(今清华社区)河北片的居住小区开发,在桥西侧穆溪街新建了跨清河的新大桥,20世纪初建国路向北拓展,造了饮马桥,金堂桥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现在只是小区内桥北的居民到桥南菜场买菜的步行道。为了行人安全,几年前桥面两侧架起了钢结构栏杆,此桥只可行人。
金堂桥南北走向,横跨清河。为三孔阶梯无栏平板石梁桥。中孔稍高,两侧约有10度缓坡。桥面梁板架在横帽石梁上,主孔由三块石板并列铺排,两侧孔由四块石板并列铺排,北侧石板宽度大小不一,南侧石板宽度基本一致,其中中间两块石板刻有防滑仿水纹斜直线格子纹,但布局混乱,无总体规划,刻工粗糙。东侧面板采石凿痕残留明显。桥面板外侧有凸檐,侧面内斜,雕刻有花草纹(南侧无)。南北桥墩砌有金刚墙,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两侧两块为宽石板,中间两块为窄石板,排柱两侧无桥联,柱顶架有横帽石梁,石梁帽端为园角矩形,素面无刻纹。桥面宽约1.5米,桥全长约14米,桥底距水面高度约1.70米。
东北侧视图
东南侧视图
西南侧视图
西北侧视图
东侧视图
西侧视图
小区为防水涝,抬高了地平标高,地面与桥面基本持平,南堍已无阶梯,北堍还保留二级台阶。
南侧视图
北侧视图
在开发小区时,为了充分扩大土地面积,在砌石帮岸时,挤占了河道,桥墩与帮岸已经融为一体,桥墩侧墙被砌在帮岸内(可能被拆),仅有河道立面外露。可看到采用太湖条石堆砌。
桥墩图。
金堂桥始建年代不详。未见于方志。经过多次重修,用材节俭。最近三次重修分别为光绪十年(1889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及新建清华社区小区时。
主孔桥桥面板东西侧有阳刻楷体桥额“金堂桥”,题款阴刻于小平台上。东侧上款
“光绪”“十五年立”分为两列,下款“里人重建”一列。西侧上款“光绪廿五年立”一列,下款“里人重建”一列,字体端正。
离金堂桥光绪二十五年重建已有一百二十多年了。
与清河桥一样,金堂桥桥墩采用太湖石,说明古桥具有比光绪年早得多的远久历史。
中环路内古桥之五清河桥金堂桥—嘉兴物事
嘉兴老城内的古桥已经一座不剩了。如今,中环路圈内初步知道还剩下十多座古桥(明清时期修建),2座老桥(民国时期修建)。
过了月河桥就是清河。本文介绍清河上的古桥清河桥和金堂桥。
清河桥。
清河,离开月河桥后一直向北,穿过同乐路上的月河桥,继续向北偏西方向约流淌了300米进入一个S湾,清河桥位于这个S湾东西方向段的东端。
在近处有一个清河月河地理坐标位置,标志了清河桥的位置。图片中可看到清河桥。
清河河道过清河桥后立即向北流,流经东升路上的清河桥(不知桥名,暂且如此称呼,在新嘉派出所南侧)。
站在东升路清河桥上看古清河桥。
站在东升路上看古清河桥和东升路清河桥。
古桥南北向横跨清河,河面宽约12米,桥南堍连接同乐路南北分岔段,北堍连接东升路。是人行通道,也可通两轮和三轮车,是桥南附近居民去东升路、动力机厂宿舍楼和上公共厕所的通道。
同乐路南北分岔段是本世纪2010年以后修建的,汽车可以通东升路。
在此前,这里西侧是清河埭的小路,向南经糕作弄直通杨家廊下中段(今坛弄)。清河埭因清河桥而得名。直到去年,同乐路转弯处,还剩几幢南湖布厂的宿舍楼,挂了“南布清河埭宿舍”的牌子。标志这里曾经是“清河埭”。楼房拆除后,清河埭的遗存彻底消失了。
东侧原是“秀水兜”河,秀水兜在清河桥东侧汇入清河,形成一片大漾。秀水兜填没后一部分成了后来的同乐路,一部分成为桥东南绿地。
早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清河桥北为农田,属杨家浜,不远有一座清河庵,还建过精神病院,再向西走,有小路向南经俞家弄通月河埭。向北通顺兴桥到双桥的古道。清河桥是坛弄、秀水兜、清河埭一带的居民到北郊,以及后来的东升路(先有东西向东升路,后有南北向禾兴路,再后有南北向建国北路)唯一通道,上下班时间人流密集。
清河桥为单孔阶梯无栏平板石梁桥。两侧桥墩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石帽为圆角矩形,帽端阳刻有如意云纹。
为了便于行车,南北坡的阶梯均被长长的平缓坡道覆盖。
仔细观察南桥墩东西两侧,原金刚墙尚存。阶梯并未拆除,条石端成为墙面,隐约可见,阶梯无垂带石,与后砌墙面分界明显,被路面整体覆盖。阶梯起始位置的长系石在墙两侧均有露头,由此起算,阶梯约有八至九个台阶。
南桥墩西侧。
南桥墩东侧。
南桥墩保存完整,凸出在帮岸外,北桥墩东北侧尚有一米多外露,而西侧已全部隐没在河道石帮岸之内。
为了行人安全,近代在桥面两侧横帽石梁端上方架起钢筋混凝土梁,梁上立有水泥栏杆柱,柱间有钢管栏杆。由于混凝土梁紧靠在桥梁板的外侧,目前无法看到桥额桥名和题款。
清河桥未见于方志,桥名源自历史传承。想必在栏杆梁未架前,应该能看到“清河桥”桥额。桥北道路被命名为“清河桥河下”。
桥东南视。
桥西南視。
桥西北視。
桥北視。
桥面。
桥面由三块长条石板并列组成,每块石板宽度相同。桥面梁板架在横帽石梁上。桥面宽约1.5米,长约6米,桥台间距约5米,桥底距水面高度约1.50米。
桥面两端两侧,均有两个长约10厘米的半月形孔,共八个孔,孔在横帽石梁正上方。原以为孔是用来安装护栏的卯(或榫眼、榫槽),但用手指一扣,孔竟与桥侧面相通,有些像系缆孔(系船孔、缆船孔、船鼻子、系船鼻)了。这是嘉兴古桥中少见的。
在桥墩的底层石条上,也凿有系缆孔。反映了清河桥在历史上曾经是极为繁华的河道。
尚未见到清河桥重建日期,在嘉兴方志上也无记载。从建筑石材的使用上,估计为清代的建筑,甚至可能是清早期建筑的桥梁。桥梁经过多次维修,石材品种复杂。
嘉兴本无石山,造桥用材来源于浙西山区。清初前太湖石在嘉兴地区广泛使用。如明代建造的秋泾桥、秀城桥之桥台。康熙年间造桥开始采用花岗岩。
清河桥南北桥墩的基础两三层采用了太湖石,保存了清河桥最原始的状态。很能说明清河桥的悠久历史。
金堂桥。
过清河古桥,清河九十度转弯向北行,穿过东升路清河桥,沿清河小学东侧,穿过清华社区内清河街的清河桥,总行约300米,在市青少年宫东侧又一个九十度急转弯,向东流淌,穿过清华社区内穆溪街的清河桥,再向东约120米,就是清华社区内的古石桥金堂桥,再向东不远,就是建国路上的饮马桥,和饮马桥水闸,然后清河汇入穆河溪。
从建国路上的饮马桥看金堂桥。
从穆溪街上的清河桥看金堂桥。
金堂桥过去在嘉北乡是十分知名的桥梁,居住在北丽桥以北的老年人大多知道金堂桥。
从老城经坛弄到穆河溪都要经过古桥,他是村民过河的重要通道。上世纪90年代在金堂桥北还有金堂桥自然村,自清河东区(今清华社区)河北片的居住小区开发,在桥西侧穆溪街新建了跨清河的新大桥,20世纪初建国路向北拓展,造了饮马桥,金堂桥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现在只是小区内桥北的居民到桥南菜场买菜的步行道。为了行人安全,几年前桥面两侧架起了钢结构栏杆,此桥只可行人。
金堂桥南北走向,横跨清河。为三孔阶梯无栏平板石梁桥。中孔稍高,两侧约有10度缓坡。桥面梁板架在横帽石梁上,主孔由三块石板并列铺排,两侧孔由四块石板并列铺排,北侧石板宽度大小不一,南侧石板宽度基本一致,其中中间两块石板刻有防滑仿水纹斜直线格子纹,但布局混乱,无总体规划,刻工粗糙。东侧面板采石凿痕残留明显。桥面板外侧有凸檐,侧面内斜,雕刻有花草纹(南侧无)。南北桥墩砌有金刚墙,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两侧两块为宽石板,中间两块为窄石板,排柱两侧无桥联,柱顶架有横帽石梁,石梁帽端为园角矩形,素面无刻纹。桥面宽约1.5米,桥全长约14米,桥底距水面高度约1.70米。
东北侧视图
东南侧视图
西南侧视图
西北侧视图
东侧视图
西侧视图
小区为防水涝,抬高了地平标高,地面与桥面基本持平,南堍已无阶梯,北堍还保留二级台阶。
南侧视图
北侧视图
在开发小区时,为了充分扩大土地面积,在砌石帮岸时,挤占了河道,桥墩与帮岸已经融为一体,桥墩侧墙被砌在帮岸内(可能被拆),仅有河道立面外露。可看到采用太湖条石堆砌。
桥墩图。
金堂桥始建年代不详。未见于方志。经过多次重修,用材节俭。最近三次重修分别为光绪十年(1889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及新建清华社区小区时。
主孔桥桥面板东西侧有阳刻楷体桥额“金堂桥”,题款阴刻于小平台上。东侧上款 “光绪”“十五年立”分为两列,下款“里人重建”一列。西侧上款“光绪廿五年立”一列,下款“里人重建”一列,字体端正。
离金堂桥光绪二十五年重建已有一百二十多年了。
与清河桥一样,金堂桥桥墩采用太湖石,说明古桥具有比光绪年早得多的远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