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老城内的古桥已经一座不剩了。如今,中环路圈内初步知道还剩下十多座古桥(明清时期修建),2座老桥(民国时期修建)。
连续河道上古桥最多的当属月河和清河,其上共有五座古桥:月河上的丰乐桥、便民桥和月河桥;清河上的清河桥和金堂桥。本文介绍月河上的三座古桥。
月河(注1),从新塍塘栅堰分流,与大运河、中基路平行,一路向东流,进入月河街区,在月河桥处,向北进入清河。在这长约800米的河道上,横跨有三座古桥。
从西向东第一座古桥位于三官塘河分流处西口,名为“丰乐桥”。曾经是月河上唯一的一座桥。
丰乐桥南北向跨月河。南堍连中基路清风阁小区,北堍连兴乐弄(注2)。因桥栏缺失等安全原因,桥两端都建了铁栅门不能通行。
在建设清风阁小区前,丰乐桥是北门通向北乡的重要桥梁。城北路(苏嘉公路)未开通前,嘉兴到北乡,除了走运河苏州塘西侧塘路外,另一条旱路就是走中基路,从殿基湾(注3)中段向北。经丰乐桥,走兴乐弄,到官巷、抱月村,或者向东再过三官塘上的顺兴桥,继续向北,串连起沿途村坊,经北圣桥、沙河桥、陈家桥直到双桥,这是去双桥的古道。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嘉兴新志的地图和道路篇标有该道路。按新志“村里表”的界址,从殿基湾起,经丰乐桥,过兴乐路,到三官塘顺兴桥西堍,再转西北,这条道路被称为“官弄”,如今,官弄只剩下从三官塘到城北路弯弯曲曲的一小段了。
丰乐桥始建年代不详,仅见于1878年光绪府志之《秀水县境图》被标为“风乐桥”(“顺兴桥”被标为“寿星桥”)。从它是去双桥古道上的桥来看,其建桥历史还要久远得多。
丰乐桥为三孔阶梯无栏平板石梁桥。中孔稍高,两侧孔略有斜坡。
桥面由四块长条石板并列铺排。现桥南侧石料较窄,除两侧板外,中间用三块窄料拼成。
桥面板两侧顶部有防水檐。中孔桥面板中部桥心无图案,两侧有桥额,在五个凸起的圆台面的圆圈内,阳刻“重建丰乐桥”。两侧有供雕刻上下款的矩形凸面,因不能近距离接触桥面而无法判断是否有款。桥额两侧为拐子花纹,侧孔桥面板侧面雕刻有拐子纹和花草纹。
两侧桥墩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南侧柱墩可能受损,已经用混凝土墩进行加固。柱顶架有横帽石梁,帽端为圆角矩形,中孔帽端阳雕寿字纹,两侧桥墩帽端阳雕如意云纹。三孔桥总跨约14米,桥面宽约2.2米(均为估测)。
东視。
东北視。
东南视。
西北視。
南北两坡原有石阶梯,近代为水泥阶梯覆盖,各七级。并在两侧和中间砌有水泥平坡。便于车辆推行。从侧面看,老垂带石尚存,由此判断原石阶梯应该还存在。
南堍桥西侧曾有河埠。清风阁开发时,拆除了河埠,抬高了路面。南坡阶梯已仅存四级。丰乐桥在禁止通行前有行人和车辆频繁通行。
有桥联两幅。
东联为“口柱誌英豪行看驷马,济人怀相国涉谢轮口”。
西联为“口水架长虹南通鸳口,月河环锦带溪接龙淵”
北桥墩内侧砌有石条横联“愿天常生善人”。这在嘉兴古桥中仅见。
“愿天常生善人,愿人常做善事”。这是古人劝善的常用语。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已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长做好事。”江苏苏州昆山锦溪天水街上的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始建于明永乐,清顺治重建。桥柱西端桥联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由此联想到,丰乐桥南桥墩旧时应该也有一幅横联“愿人常做善事”,可惜现在没有。
石桥整体保存完好。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便民桥
沿月河向东250米,穿过高大的建银桥和新建的杨家桥小石桥,到达月河街区,不远处就是南北向横跨月河,小巧玲珑的“便民桥”。便民桥南通蒲鞋弄,北连月河埭。
便民桥东視。
便民桥为单孔阶梯有栏平板石梁桥。未见于方志,始建年代不详。
在数次维修后,有了现在样式的石栏杆。
便民桥西視。
便民桥东北視。
便民桥东南視。
桥南視。
桥北視。
由于桥南北街道宽窄不一,便民桥顺应地势而为,南坡陡,北坡缓,南坡有七级阶梯,北坡有九级阶梯。
桥面由三块宽石梁板加外侧两块窄石梁板组成,窄石梁板上承石栏,外侧雕刻桥额,极具特色,在嘉兴平板石梁桥中少见。
通常县城内或人口密集区的平板石梁桥采用有栏型,如老城内原局西河上的桥,县前河上的桥,均为有栏平板石梁桥,而乡村道路通常采用无栏型,如东马桥、丰乐桥、清河桥和金堂桥。由于嘉兴老城内古石桥已全部消失,因此尚未发现其它桥采用这种加窄花板(上承桥栏,侧雕刻桥额和花饰)的桥。
曾经怀疑这外侧两块石板为后加,但仔细看了桥梁的整体结构,包括桥台宽度,桥台横帽石梁长度、桥阶宽度和两侧垂带石,打消了我的怀疑。
桥面板两端刻凿有水波形防滑花纹,左右对称,花纹相连,北侧中间有寿字纹。中、东两块石板中段无花纹,西侧石板为满水纹。疑是更换过,或者是初建时,找不到全素石料,只能找一块旧桥石料,也可能出于风水需要,铺就后,再在石板端刻花纹。花纹尽管与中部水纹相连,但图形极其简单,北端在原水纹上雕刻平行水纹,南端刻斜向平行水纹,与原水纹垂直交叉。
桥面板侧有桥额。在五个凸圆环中阳刻楷体字“重建便民桥”。上款“嘉庆八年”,下款“里人公立”,上款说明现桥建于1803年,距今已有近220年。上下款两侧为拐子花纹。
两侧桥墩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石帽为圆角矩形,帽端凸雕吉祥花纹。
桥跨约4米,桥面宽约2米。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便民桥”的来历。
当年月河上只有丰乐桥沟通南北两岸,月河东段未淤塞前,坛弄与中基路(中街、殿基湾)间并无桥梁和通道。从月河桥到中基路需要绕道杨家廊下和坛弄。月河桥西堍向北为朝东埭,直通乡郊,向西为月河埭,直到三官塘的洗帚汇。这一片区居民稠集,到民初已有居民二百户以上(按民国新志,堰月里有440户推算)。居民和乡民到中基路必须走月河桥,绕道坛弄,甚为不便。在月河上兴建桥梁,走“蒲鞋弄”可以直达中街和殿基湾,给月河北岸居民出行带来便利,因此,命名为“便民桥”。
下为直通中基路的“蒲鞋弄(便民街)”和“便民桥”南堍月河南岸道路图。
“月河便民桥”在二〇一〇年三月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月河桥
沿着月河,从便民桥向东约70米,向北即为清河(注4)。大名鼎鼎的“月河桥”就东西向横跨在清河口。(注5)
月河桥在方志中出现已经有数百年历史。首见于1596年明《万历秀水县志》,乾隆四十一年重建,2003年到2008年月河街区开发时再次重建。
重建后桥位置未变。有些老月河人,在重返月河桥时,感到月河桥移位了,向北移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老月河桥东堍连接杨家廊下,经50米左右再接坛弄。在历史上,月河东段是由東向西逐步淤塞的,东段先淤塞,建了房,成为坛弄南侧住房,没有淤塞部分成了杨家廊下。所谓廊下,就是一面临水,一面为住房带廊棚的道路。在月河街区开发前,杨家廊下东段早已淤塞,建起住宅,仅剩下十多米的临河水域,廊棚没了,杨家廊下已名不副实。但给人的印象月河桥东堍南侧是水域。
月河桥重建后,东堍水域被填没,成了现在的绿地,还在南端开河造了太平桥,由于东堍远离了河道,河岸向南移了近十米,给人的感觉是月河桥向北移了近十米。
重建的月河桥算不算古桥,我们暂且不论。因为,不改变文物原状,即便是移位,也应该属于历史建筑,如埃及的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的永乐宫、张飞庙。如果改变了文物原状,那就另当别论了。月河桥算什么,不清楚。但桥名是够古的,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现今,月河桥连接朝东埭和坛弄(杨家廊下已成坛弄的西段)。
下图从后向前,朝东埭,石桥,近处的坛弄。
月河桥为三孔阶梯有栏平板石梁桥。中孔稍高,两侧孔略有斜坡。两侧桥台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上置横帽石梁。帽端为圆头矩形。
东南视。
西北視。
东視。东坡有阶梯七级。
西視。西坡有阶梯八级。
桥两坡两侧有垂带石,上置条石栏板连云纹抱鼓石。
桥面每孔由四块长石板梁平铺组成。梁面、梁心、桥柱、梁面侧和帽端均为素色,无雕刻。与清建桥梁风格迥异。
桥面有素方头望柱四对。坐槛栏杆。
月河桥有桥额“月河桥”,刻工浮浅,缺乏古风,与历史街区格格不入,一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桥被毁了。
注1:月河在方志中,长期指栅堰到北丽桥段的大运河,“抱城弯曲如月”。但在民间,从明代开始,已经将新塍塘近栅堰处分流向东,行三里到穆河溪的河道称为
“月河”。清民以后,民间的“月河”逐渐成了正统(详见《月河在哪里》一文)。
注2:上世纪中,因道路北起顺兴桥,南过丰乐桥,止于中基路,取二桥名一字,命名为“兴乐弄”,属于官弄的南段。顺兴桥在今同乐路上同乐桥北侧约40米处,上世纪末拆除。
注3:
中基路东段原称中街,西段原称殿基湾,传说殿基湾因有唐朝乾宁前所建水西寺大殿的遗址而得名。两街道以蒲鞋弄(或称便民街)为界。东段是嘉兴北门外的商业中心,西段是密集住宅区。民国十八年编嘉兴新志时,这里街坊属于“中基里”,原称中街,里东起中街口,南至运河,西到官弄(丰乐桥所在道路),北至月河,有居民304户,商店112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两路合称中基路。
注4: 月河、清河的分界按“天地图”。
注5:“月河桥”在月河历史街区介绍图上被称为“外月河桥”,区别于街区北门外同乐路上新造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月河桥”。四百多年的古桥名被随意更改,实在可悲。天地图将这两座桥同称为“月河桥”。
中环路内古桥之丰乐便民月河桥—嘉兴物事
嘉兴老城内的古桥已经一座不剩了。如今,中环路圈内初步知道还剩下十多座古桥(明清时期修建),2座老桥(民国时期修建)。
连续河道上古桥最多的当属月河和清河,其上共有五座古桥:月河上的丰乐桥、便民桥和月河桥;清河上的清河桥和金堂桥。本文介绍月河上的三座古桥。
月河(注1),从新塍塘栅堰分流,与大运河、中基路平行,一路向东流,进入月河街区,在月河桥处,向北进入清河。在这长约800米的河道上,横跨有三座古桥。
从西向东第一座古桥位于三官塘河分流处西口,名为“丰乐桥”。曾经是月河上唯一的一座桥。
丰乐桥南北向跨月河。南堍连中基路清风阁小区,北堍连兴乐弄(注2)。因桥栏缺失等安全原因,桥两端都建了铁栅门不能通行。
在建设清风阁小区前,丰乐桥是北门通向北乡的重要桥梁。城北路(苏嘉公路)未开通前,嘉兴到北乡,除了走运河苏州塘西侧塘路外,另一条旱路就是走中基路,从殿基湾(注3)中段向北。经丰乐桥,走兴乐弄,到官巷、抱月村,或者向东再过三官塘上的顺兴桥,继续向北,串连起沿途村坊,经北圣桥、沙河桥、陈家桥直到双桥,这是去双桥的古道。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嘉兴新志的地图和道路篇标有该道路。按新志“村里表”的界址,从殿基湾起,经丰乐桥,过兴乐路,到三官塘顺兴桥西堍,再转西北,这条道路被称为“官弄”,如今,官弄只剩下从三官塘到城北路弯弯曲曲的一小段了。
丰乐桥始建年代不详,仅见于1878年光绪府志之《秀水县境图》被标为“风乐桥”(“顺兴桥”被标为“寿星桥”)。从它是去双桥古道上的桥来看,其建桥历史还要久远得多。
丰乐桥为三孔阶梯无栏平板石梁桥。中孔稍高,两侧孔略有斜坡。
桥面由四块长条石板并列铺排。现桥南侧石料较窄,除两侧板外,中间用三块窄料拼成。
桥面板两侧顶部有防水檐。中孔桥面板中部桥心无图案,两侧有桥额,在五个凸起的圆台面的圆圈内,阳刻“重建丰乐桥”。两侧有供雕刻上下款的矩形凸面,因不能近距离接触桥面而无法判断是否有款。桥额两侧为拐子花纹,侧孔桥面板侧面雕刻有拐子纹和花草纹。
两侧桥墩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南侧柱墩可能受损,已经用混凝土墩进行加固。柱顶架有横帽石梁,帽端为圆角矩形,中孔帽端阳雕寿字纹,两侧桥墩帽端阳雕如意云纹。三孔桥总跨约14米,桥面宽约2.2米(均为估测)。
东視。
东北視。
东南视。
西北視。
南北两坡原有石阶梯,近代为水泥阶梯覆盖,各七级。并在两侧和中间砌有水泥平坡。便于车辆推行。从侧面看,老垂带石尚存,由此判断原石阶梯应该还存在。
南堍桥西侧曾有河埠。清风阁开发时,拆除了河埠,抬高了路面。南坡阶梯已仅存四级。丰乐桥在禁止通行前有行人和车辆频繁通行。
有桥联两幅。
东联为“口柱誌英豪行看驷马,济人怀相国涉谢轮口”。
西联为“口水架长虹南通鸳口,月河环锦带溪接龙淵”
北桥墩内侧砌有石条横联“愿天常生善人”。这在嘉兴古桥中仅见。
“愿天常生善人,愿人常做善事”。这是古人劝善的常用语。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已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长做好事。”江苏苏州昆山锦溪天水街上的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始建于明永乐,清顺治重建。桥柱西端桥联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由此联想到,丰乐桥南桥墩旧时应该也有一幅横联“愿人常做善事”,可惜现在没有。
石桥整体保存完好。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便民桥
沿月河向东250米,穿过高大的建银桥和新建的杨家桥小石桥,到达月河街区,不远处就是南北向横跨月河,小巧玲珑的“便民桥”。便民桥南通蒲鞋弄,北连月河埭。
便民桥东視。
便民桥为单孔阶梯有栏平板石梁桥。未见于方志,始建年代不详。
在数次维修后,有了现在样式的石栏杆。
便民桥西視。
便民桥东北視。
便民桥东南視。
桥南視。
桥北視。
由于桥南北街道宽窄不一,便民桥顺应地势而为,南坡陡,北坡缓,南坡有七级阶梯,北坡有九级阶梯。
桥面由三块宽石梁板加外侧两块窄石梁板组成,窄石梁板上承石栏,外侧雕刻桥额,极具特色,在嘉兴平板石梁桥中少见。
通常县城内或人口密集区的平板石梁桥采用有栏型,如老城内原局西河上的桥,县前河上的桥,均为有栏平板石梁桥,而乡村道路通常采用无栏型,如东马桥、丰乐桥、清河桥和金堂桥。由于嘉兴老城内古石桥已全部消失,因此尚未发现其它桥采用这种加窄花板(上承桥栏,侧雕刻桥额和花饰)的桥。
曾经怀疑这外侧两块石板为后加,但仔细看了桥梁的整体结构,包括桥台宽度,桥台横帽石梁长度、桥阶宽度和两侧垂带石,打消了我的怀疑。
桥面板两端刻凿有水波形防滑花纹,左右对称,花纹相连,北侧中间有寿字纹。中、东两块石板中段无花纹,西侧石板为满水纹。疑是更换过,或者是初建时,找不到全素石料,只能找一块旧桥石料,也可能出于风水需要,铺就后,再在石板端刻花纹。花纹尽管与中部水纹相连,但图形极其简单,北端在原水纹上雕刻平行水纹,南端刻斜向平行水纹,与原水纹垂直交叉。
桥面板侧有桥额。在五个凸圆环中阳刻楷体字“重建便民桥”。上款“嘉庆八年”,下款“里人公立”,上款说明现桥建于1803年,距今已有近220年。上下款两侧为拐子花纹。
两侧桥墩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石帽为圆角矩形,帽端凸雕吉祥花纹。
桥跨约4米,桥面宽约2米。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便民桥”的来历。
当年月河上只有丰乐桥沟通南北两岸,月河东段未淤塞前,坛弄与中基路(中街、殿基湾)间并无桥梁和通道。从月河桥到中基路需要绕道杨家廊下和坛弄。月河桥西堍向北为朝东埭,直通乡郊,向西为月河埭,直到三官塘的洗帚汇。这一片区居民稠集,到民初已有居民二百户以上(按民国新志,堰月里有440户推算)。居民和乡民到中基路必须走月河桥,绕道坛弄,甚为不便。在月河上兴建桥梁,走“蒲鞋弄”可以直达中街和殿基湾,给月河北岸居民出行带来便利,因此,命名为“便民桥”。
下为直通中基路的“蒲鞋弄(便民街)”和“便民桥”南堍月河南岸道路图。
“月河便民桥”在二〇一〇年三月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月河桥
沿着月河,从便民桥向东约70米,向北即为清河(注4)。大名鼎鼎的“月河桥”就东西向横跨在清河口。(注5)
月河桥在方志中出现已经有数百年历史。首见于1596年明《万历秀水县志》,乾隆四十一年重建,2003年到2008年月河街区开发时再次重建。
重建后桥位置未变。有些老月河人,在重返月河桥时,感到月河桥移位了,向北移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老月河桥东堍连接杨家廊下,经50米左右再接坛弄。在历史上,月河东段是由東向西逐步淤塞的,东段先淤塞,建了房,成为坛弄南侧住房,没有淤塞部分成了杨家廊下。所谓廊下,就是一面临水,一面为住房带廊棚的道路。在月河街区开发前,杨家廊下东段早已淤塞,建起住宅,仅剩下十多米的临河水域,廊棚没了,杨家廊下已名不副实。但给人的印象月河桥东堍南侧是水域。
月河桥重建后,东堍水域被填没,成了现在的绿地,还在南端开河造了太平桥,由于东堍远离了河道,河岸向南移了近十米,给人的感觉是月河桥向北移了近十米。
重建的月河桥算不算古桥,我们暂且不论。因为,不改变文物原状,即便是移位,也应该属于历史建筑,如埃及的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的永乐宫、张飞庙。如果改变了文物原状,那就另当别论了。月河桥算什么,不清楚。但桥名是够古的,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现今,月河桥连接朝东埭和坛弄(杨家廊下已成坛弄的西段)。
下图从后向前,朝东埭,石桥,近处的坛弄。
月河桥为三孔阶梯有栏平板石梁桥。中孔稍高,两侧孔略有斜坡。两侧桥台砌有靴钉式叠砌金刚墙,上置横帽石梁,中孔桥墩采用立柱墩,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排柱,上置横帽石梁。帽端为圆头矩形。
东南视。
西北視。
东視。东坡有阶梯七级。
西視。西坡有阶梯八级。
桥两坡两侧有垂带石,上置条石栏板连云纹抱鼓石。
桥面每孔由四块长石板梁平铺组成。梁面、梁心、桥柱、梁面侧和帽端均为素色,无雕刻。与清建桥梁风格迥异。
桥面有素方头望柱四对。坐槛栏杆。
月河桥有桥额“月河桥”,刻工浮浅,缺乏古风,与历史街区格格不入,一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桥被毁了。
注1:月河在方志中,长期指栅堰到北丽桥段的大运河,“抱城弯曲如月”。但在民间,从明代开始,已经将新塍塘近栅堰处分流向东,行三里到穆河溪的河道称为 “月河”。清民以后,民间的“月河”逐渐成了正统(详见《月河在哪里》一文)。
注2:上世纪中,因道路北起顺兴桥,南过丰乐桥,止于中基路,取二桥名一字,命名为“兴乐弄”,属于官弄的南段。顺兴桥在今同乐路上同乐桥北侧约40米处,上世纪末拆除。
注3: 中基路东段原称中街,西段原称殿基湾,传说殿基湾因有唐朝乾宁前所建水西寺大殿的遗址而得名。两街道以蒲鞋弄(或称便民街)为界。东段是嘉兴北门外的商业中心,西段是密集住宅区。民国十八年编嘉兴新志时,这里街坊属于“中基里”,原称中街,里东起中街口,南至运河,西到官弄(丰乐桥所在道路),北至月河,有居民304户,商店112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两路合称中基路。
注4: 月河、清河的分界按“天地图”。
注5:“月河桥”在月河历史街区介绍图上被称为“外月河桥”,区别于街区北门外同乐路上新造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月河桥”。四百多年的古桥名被随意更改,实在可悲。天地图将这两座桥同称为“月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