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c16.nipic.com/20110826/4388131_174852463052_2.jpg
http://img.21food.cn/userimages/fai2015/fai2015$112918244.jpg
在积极投入用电建设工程的同时,酒厂也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在保留“习水大粬”生产的同时,再增加一个新产品。在那个无限忠于毛泽东,人神不分的时代,想要多一个品种献给伟大领袖,以示忠心。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着想,原来的老职工和酒厂的新鲜血液知青不谋而合——那就是试制新产品。
大概在1970年至1973年,试制业务工作主要负责人是曾前德,另一个是企业负责人王德才(转业干部,北京人),直接参与人员有蔡世昌、袁本安、刘超群、肖民清、刘湘莆、陈星国、张光怀、罗怀吉、古通华、李光荣及“眼镜”。
当时,他们只是听说某某名酒厂的生产工艺过程,而没有亲自看到过,大家的议论就是:应该去学习一下。但苦于没有正式关系人家根本不接待,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曾前德有个老表是那个酒厂酿酒车间一名工人,通过他,每次可带两三人进车间去悄悄看看,然后再私下走访交谈,就只有采取所谓的“偷师学艺”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当时从二郎滩到那个酒厂是没有公路的,只有一条沿赤水河而上的山村小路,大概有150至180里的路程。去时一般都是吃了晚饭从酒厂出发,带着手电走夜路,第二天天亮到目的地,“偷师学艺”完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坐顺河而下的小木船回来。
像这样千辛万苦,披星载月的往返,时间差不多持续了一两年。“眼镜”和他的“战友们”就基本掌握了从制麯、麯药发酵、红粱加工、拌沙、蒸煮下窖、发酵、温度控制,再回蒸、取酒、库存……勾兑等一系列工艺。
他们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经过大家的努力,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煮出了相同味的酱香型酒,就是后来取名的“习酒”。
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习酒”已经基本遍布全国,在人们的品赏中已经身价倍增,正如广告所说,成为“液体黄金”的价值。四十年前,“眼镜”和他的同事们无法高瞻远瞩看到“习酒”的良好的市场效益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们只是想到“习酒”一定会有生命力的。这就是他们当时的最起码最单纯的设想。不成想,现在“习酒”竟成了企业的拳头产品和企业为了生存而与别人共谋发展的法宝产品。
至今,已时过景迁,当年参加试制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人世作古了,他们没有看到这“液体黄金”的流淌;没有看到“液体黄金”给后人谋的福祉。今天,我和老伴“眼镜”仅以这段文字的叙述,(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位,我都认识。)表示对他们的怀念,愿他们的在天之灵,也能感受到因为“黄金”遍流而安息吧。
作为“眼镜”来讲,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参与过一项产品的试制并且获得社会高度认可而感到一种满足感。虽然没有哪个组织或哪个企业对他们当年的工作给过评价和褒奖,但“眼镜”和他的活着的“战友们”认识到:人们心中的“口碑”大过任何奖杯。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现了他们的“生命价值”罢了。
2011年3月24日于贵阳。
照片来自网络,向提供者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