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lgov.org/editor/uploadfile/2011103115100408051.jpg
遵义会议会址
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014/20131014103647-2049556348.jpg
习水农村小院
1968年11月15日,遵义凤凰山广场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到处都是大幅标语: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里正在举行遵义市上山下乡的誓师大会。上山下乡的学生、红卫兵和家长以及各机关单位的造反派头头们,上万人聚集在这里,欢送遵义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的学生。上午9点整,会议结束,奔赴各地的大卡车开动了,即将要和儿女分别的父母这才醒过来,车上的儿女和车下的父母哭成一片,刚才还情绪高昂的会场,这会变成了哭声的海洋,那种场面,每个人都会流泪的,因为,学生不知道这一次离开故乡——遵义,何时才能回来?自己的前途在何方?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而父母们,对这么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更是不知道是什么回事,为儿女的一切担心,使他们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惑,所以他们哭泣。我老公“眼镜”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到习水上山下乡,他也是第一次看见自己的父亲流泪。
车开动了,有的女生还在不断的哭泣,有的还哭得晕过去了,男生女生都哭成一团,离开城里时,两边的行人都自觉的排满了人行道,多数人都留下了眼泪,目送着这些没离开过父母的少男少女们。一路上,反正都听得见有人的哭泣声。那个场面,恐怕至今还有人记忆犹新。
下午4点,他们的车才到达桐梓,当天就住在桐梓,晚上看了一场电影“钢琴伴唱红灯记”,当然,学生们谁有心思看电影,只不过是到电影院坐坐而已。
第二天早上8点,从桐梓出发,下午4点才到温水吃饭,6点半又坐车到晚上8点才到距习水44公里的良村住宿。
17号早上7点半,又坐车到距习水县城9公里的目的地——图书公社,下午3点才由生产队的社员将他们接回各自的“家”,行程400多里,终于到“家”了。
从遵义到习水的一路上,给人的印象就是山大路险,有的山,看不到头和脚。有的山路,汽车走不赢人的时候多。从桐梓出发一公里就进入了山区,汽车有时在云层里跑上一两个小时才转出云层。最险要的山脉叫跑马岗,汽车在六月份的中午都得开防雾灯才能走,更何况,那时是11月份。跑马岗全长20公里,汽车开了两个半小时,才开出跑马岗,它上面根本没有树、鸟,只有茅草。听司机说,即使是六月份,有时山下面是太阳,而山上面正在下雨呢。
“眼镜”的生产队距跑马岗六十公里,平均海拔在一千公尺以上,生产队叫习水县东皇区图书公社新民大队上坪小队,就在遵义至习水的公路边,只不过要上一个300公尺左右的小山。
生产队一共有十四户农民,眼镜和另外两个女生(小安和黄家琴)算一家,现在就有十五户了。两户苗族。共51口人。以女劳力为主,男劳力较少,田土很分散,土在山上,水田在公路边,主要产大米和玉米。
他们住的房子是生产队的旧保管室,房顶是用柏香树皮盖的,很简陋,冬天是很冷的,生产队倒是说了,开春后,就搬到瓦盖的新保管室去住。每人一间房,一张床,一张小桌,其它家俱共用。其它都还好办,就是吃油困难,开头几天都是吃素,因为当地人吃油都是年终杀猪时,将猪的肥肉用盐腌一下,就挂在火炕上,每次吃的时候,就割一块下来,煎出油来炒菜和煮汤。不像遵义,杀猪时,就把肥的猪肉煎成猪油放在罐子里,吃的时候方便的多,味道也要好得多。这些,都是我后来亲自到知青点去看过后知道的。
安顿好以后,知青的生活就在这远离家乡的山区开始了。
2011年3月11日于贵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