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忘怀的—我的长征(徒步串联之三湖南境内)

(2010-12-27 13:47:00)
标签:

杂谈

岁月

情感

文化

 

    离开贵州进入湖南的新晃,它也是属于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最西部,也就我们所说的湘西片区之一。进入湖南后,感觉湖南要比贵州各方面要好一些,不管是经济还是民居还是街道还是人们的穿着以及森林保护等等。天气随着我们一天天往东走也没有那么冷了,路也越来越平了。

    不过,随着串联的人越来越多,住宿的地方越来越脏,而且越来越难找,有时,我们会被安排在农民家里住宿。

    在农民家里住,也有好处,至少,吃饭要比接待站要好一些,因为农民家里是小灶。其实,湖南人吃辣椒比我们贵州人要厉害的多,他们那种小辣椒,真是辣得人话都说不出,真正领教了湖南辣椒的厉害。而且,他们的灶也很有特色,灶台上镶满了各种锅,有炒菜的煮汤的烧水的,那些锅都是镶嵌固定在灶台上,他们那样做,也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方法。烧一炉火,可以同时把其它锅的东西加热煮熟。到了晚上,我们就和他们一家人围着一个木火盆,实际就是一个木架子,下面有一盆火,大家围着火盆坐着,然后把鞋脱了,把脚放在火盆上,上面再盖上一床薄被,倒是很暖和的。

    如果在接待站住,我们往往要带着口罩睡觉,第二天起床,有时口罩上都有虱子,真恶心。不过那时也讲究不起,没办法。那时又没有洗衣机烘干机之类的,接待站也没有好办法,谁叫有那么多的人呢,将就过吧。

    我们在湖南大概走过了芷江、怀化、洞上、隆回、邵阳、双峰、湘乡、然后到达韶山,给我的印象,那些地方就是一幅鱼米之乡的景象,反正就是水多,到处都可以看到河或者江。

    在湖南境内,因为天气好,为了赶时间,我们也走过夜路,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一群年轻人,有说有笑的摆着各种笑话,倒也不觉得累。

    走了近一月,行程近2000多公里,终于到了韶山,心中还是很激动的。

    第一眼的韶山,给我的印象就是:韶山处在群山环抱,峰峦耸峙、气势磅礴、翠竹苍松、田园俊秀、山川相趣的一平坝中。远看毛主席故居,就在一个苍松翠绿小山脚下。

    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故居,亲历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我们还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抄了不少笔记。

    当时韶山的人真多,全是串联的学生,可以叫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不过尽管人多,但接待还可以,我们住在一大礼堂,饭菜也好吃。我们在韶山住了两天。周围的地方基本都走遍了。

   通过宁乡,我们到了长沙城外,我们住在中南矿冶学院,那大学真叫大,简直就是一座城。里面什么都有,有邮电局,有银行,有医院等,我们大家都很兴奋,毕竟不能读大学,看看大学怎么样,也是可以一种精神享受。

    第二天,我们离开大学时,还差点发生了一次武斗,起因就是,我们带的红袖章上面写的是:遵义会议红卫兵字样,有一队红卫兵看见了我们,就说,快,那批人在那边,快去抓他们,他们气势汹汹的跑到我们身边,就叫我们跟他们走,我们赶忙解释说,我们是真正的贵州遵义的红卫兵,不是长沙的红卫兵,这样,他们听我们的口音,才相信了,才放我们离开了。过后,大家都摘下了红袖章,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

   来到了长沙市,我们就住在市中心八一路边的一个招待所里,每天的任务就是出去参观长沙市有名的历史革命景点。

   我们前后参观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那是毛泽东读书和革命的地方,从建筑来看,有点像我们的遵义会议会址,也是建的古色古香,而且也有点现代的感觉,反正看见就像似曾相识。我们还参观了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还玩了岳麓书院,橘子洲。

    还去了爱晚亭,亭子古朴典雅,亭内金柱丹漆,四角翼角高翘,上面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它取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句而取名。是毛泽东当年与蔡和森,罗学瓒等畅谈革命理想的地方,所以,现在的有些电视作品还能看见爱晚亭。

    看过了岳麓山,橘子洲,爱晚亭,你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的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柯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毛泽东把这几个地方描写得那么的到位和如诗如画。

    我们在长沙住了有一个星期,大家商量,准备继续北上,向北京前行,但不是走路了,而是坐火车北上了。我们的徒步串联结束了,我们走了近一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不管是体力还是精神,对我们的人生都是一段不错的锻炼和磨练。所以,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到走过的那些日日夜夜和那些那么难走的铺满凝冻的路。一个人的意志,就是通过这些来锤炼的,所以,我无悔,我自豪,我骄傲,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走过那么长的路,看到那么多的事与人,尽管当时,我才16岁,可是,我却顽强的走过来了。

    我有时想,如果我们的后辈尤其是孙辈能像我们一样,也去走走,也去吃点苦受点累,对他们将是多么好的一件事,那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见,我的徒步串联。


                  2010.12.27于贵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