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楚国方言读楚辞·《屈原·离骚》 10

(2012-10-12 12:59:04)
标签:

文化

分类: 屈原注解

第十段

这是屈原到达咸池以后不得不面对的记述。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làng浪)风而绁(xiè)马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白水,神话中的水名,源出昆侖山。传说为饮之不死的神泉,其神话原型为黄河。阆风,也作“凉风”, 神话中地名,即悬圃,在昆侖山上《水经·河水注》“昆侖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诚, 一名天庭, 是为大帝所居。”古人将昆仑山分作三级, 象征宇宙层次。 绁,系上,拴住。

这一句是屈原到达咸池以后,经过一夜休息,第二天开始作的“相羊”之举的记录。

心中有一个问题,屈原写诗不可能是东扯日头西扯雨,一句人间一句天上,明明是从苍梧出发,到达的是咸池,经过了县圃。如果县圃真的是仙境而不是神话传说中天堂即辰溪的一个地方(今湖南溆浦——古属辰溪,后建溆浦县),那么,屈原凭什么会产生那些想象呢?如果《离骚》者离忧也,这些天堂里的想象也就是浪漫与忧愁又有何关联?而且诗句是何等的杂乱无章!在咸池边饮马才完又跑到黄河边上去了,屈原一生去过黃河吗?如果用我的《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的方法来解读《离骚》,那么屈原把一些关于神仙境地的诗句写在诗中又说明了什么?我以为既然屈原巳为实现自己的另一个理想来到了咸池边,咸池本身就是传说中太阳(女娲)沐浴的地方,在咸池附近一定还有大量的与伏羲和女娲相关的传说和古迹。当屈原畅游这些地方时,他产生了感想和联想。他的诗的意境随着那些传说与古迹而飞入天堂,进入仙境,从而有了本段诗句。这些种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永远不能忘怀。成了他本想忘怀而又不能忘怀的永久的记忆。

从这个层面来说,屈原是触景生情后写诗,不是什么凭他的浪漫主义笔法而写诗

对本句诗,我认为是屈原在咸池休息并请人解了“结”以后,在游历时到达的第一个地方的记述。

第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白水。关于白水历史上的名人大家以为是饮之不死的神泉。吴广平先生还给出了原型为黄河的祥解。

白水,辰溪境內的一条溪流名叫白水。在辰溪县柿溪乡。現在的辰溪人叫它“柿溪”。当地人又叫它“大溪”。

它有两个曾用名:一曰十溪,一曰白水。叫它“十溪” 是因为它有十条支流,故名“十溪”。叫它“白水”是因为其干流的溪底无泥沙,处处溪水清澈見底,故名之。又一说是其干流两岸为一狭长坪地,该坪地名白竹坪,故名之。

第三个说法是穆天子曾到此巡游,当地人献猪牛羊贡于穆天子,于是穆天子赐“白竹”供当地百姓栽种,故坪名“白竹坪”,水名“白水”。 关于天子赐竹一事《穆天子传》确有记载,当地是不是还长有“白竹”笔者曾向当地长者打听过,回答是白竹确有,但经过二十世纪50——70年代没节制的砍伐以后白竹己不多見。

如果我们釆用“白水”即現今辰溪之“柿溪”说,那么本段诗文和前一段诗中入咸池先休息后解“结” 再游历就对上号了。游历到什么地方去呢?明天我就先去白水,爬一爬白水边的高山,到山上享领略一下。

这样解释就与“阆风”即悬圃解拉上天系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白水白竹坪边是高山,山的那一边就是如今的溆浦境,到了白水然后“登阆风而緤马”就不是问题了。“阆风”在辰溪害山老话中(即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是“冷风”不是什么“凉风”就后面屈原釆摘花来看当时天气较冷。(应是三月,综前所述当是三月上旬)屈原是顶冷风(从后面诗句来看其时正值槐花盛开,吹冷风是正常的,槐花开放时正是寒潮高峰时)上高山并在山上马。“绁”在辰溪保留的楚国话中是放进去或者找出来。所以我们将其翻译成“牧马”

本句译文:明天清早我准备先去白水,然后把马放牧在白水边的可以看見悬圃的高山上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反顾,回头眺望。流涕,流眼泪。高丘,楚山名。吴先生引闻一多《离骚解诂》云:“《文选·高唐赋》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高丘若即巫山之高丘,则‘哀高丘之无女 必谓巫山神女。五臣吕向注曰:‘女,神女’ 盖得之矣。”并按:登高丘而求取巫山神女是《离骚》中的第二次“求女”。

如果“高丘”指的是巫山,巫山之高是世人皆知的。如果屈原将其称为“丘”实在是太对不上号了。也显得屈原的知识面太窄了。

同时,如果白水之原型是黃河,屈原从黃河上了仙境,展目反顾一下叹起巫山神女,也与情理不合。黄河长江相隔千里之遥,纵使在高高的天上也不能一反顾就尽揽于眼。

如果用白水即今辰溪县之柿溪说来解则十分的合理。“高丘”指的是位于今辰溪城南沅江和辰水交汇处的大酉山。大酉山山有九峯,被称为“九丘”。 屈原称之为“高丘是合情合理的。

同时, 前句写到屈原过白水后将马放牧在可以看見县圃的高山上, 那白水边的高山离大酉山九丘不远,反顾后完全看得見。

这是其一, 其二, 从屈原在诗中用“反顾”一词从方向上来说完全符合,因为是先看县圃所以再看大酉山九丘的话必然要“反顾”才行。

其三,如前之述,白水之名源于穆天子赠白竹之故,如此,易于引起屈原回身反顾大酉山九丘,因为在大酉山上还安埋着穆天子。

四是到“天堂”来考证伏羲女娲的史实,屈原并非首开先河者,尧师善卷为之首,死后也葬在大酉山,从崇敬先辈出发屈原肯定要景之仰之。否则,用“反顾” 何由?

关于“无女”, 以为“无女”指的不是巫山神女。要说明其中原由,还得从辰溪的民间传说说起,在辰溪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以后花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生了三男三女,由于伏羲天生一张红脸,女娲天生一副玉脸,(几千年来辰溪傩教人士敬奉的伏羲女娲雕像均如是)兄妺之间过起夫妻生活当然十分害燥,红脸再红,生下来的大儿大女均为黑脸。大儿名叫太上老君(那可不是后来道教伩奉的老子)今民间的太上老君为红脸,那是他在炼丹时受炉火咉照所致他(她)们生下的二儿二女圴为黄色,是父毌肤色混血的结果,二儿名为道德真君。传承了父母仁慈,善良,聪慧的秉性。三儿三女均为白色,那是继承母亲女娲肤色的原因。三儿名叫原始天君,因似母亲而有富有贵。花了十几二十年才生了三男三女,真不知牛年马月才能使人类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自此以后每生下一个小孩,女娲就将其剁成肉泥,然后将其做成一块块,要么丟在田里,要么掛在柳树上……不几天田里和柳树下就出現了村落。柳树下村落里的人姓柳,田里村落里的人姓田……在伏羲和女娲的教育下,他(她)们的儿女都外出谋生发展去了,女娲则成了新兴的世界的皇帝女娲想起兄妹结婚的种种,下令从今以后再也不准兄妹结婚。

想屈原既然己经到了辰溪,一定会对千年以后仍在流传的故事有更充分的了解。所以“哀高丘之无女”句应该是屈原在写伏羲和女娲由于他们为发展和繁衍人类,至使自己身边无子女的史实。非如此,又何来“哀”呢?这样,“女”就是指儿女了。

本句译文:转身看到辰溪大酉山后,忍不住涕泪长流,哀叹起伏羲和女娲夫妇为繁衍人类竞连一个子女也没留在身边。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春宫,神话中东方青帝所居的仙宫。此处仍指昆仑悬圃里的神宫仙室。琼枝,玉树的枝。继佩,继续佩带。

查《现代汉语小词典》309页,溘:忽然,突然。溘逝:称人死亡。

“春宫”即为“青帝之宫”。“青帝”是干什么的?是管理花开花落的神。黃巢有诗“它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春花一时开。”所以,这里的“春宫”是一处春花怒放的的地方。这里的“春宫”我怀疑为“舂宫”之誤;为什么这么说呢?源于“溘”字,屈原本在白水旁之高山上緤马,一个“溘”字标明他突然又到了舂山之上,那是穆天子墓前陵园所在之地。还有从后面屈原看到了垮塌了的瑶台中的姜源简狄二姚雕像来看应当是“舂”而非春。(明代王阳明先生路过辰溪时有诗:路入舂山久费寻,野人扶病強登临。又《穆天子传》记载其游舂山即《山海经第二·西山经》之钟山)  

查《辞源》2079页,琼枝(一)玉树之枝。楚辞·屈原·离骚‘溘吾过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二)比喻美好的人物。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较简单,但从吴先生作的大量说明来看,他把玉树的枝作玉来看待了。这和《辞源》的解释有很大的出入。二者虽然都以为琼枝是玉树的枝,但一是认为玉树为仙树,一则认为玉树即为玉石之树。 

“玉树”,既有“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和“用珍宝制作的树”的意思,也指槐树。关于槐树的別称是这样的:《三辅黃图·汉宫》“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唐·刘悚《随唐嘉话》卷下“云阳县界,多汉离宫故地,有树似槐,土人谓之玉树。”

如果说屈原描写的是他到达的辰溪的实情实景的话,他所折之琼杖,必定是槐树之枝。辰溪人有把槐树所结之子称为槐米的说法,且有将槐米作充饥之用的传统(现在当然沒人吃槐米了,但说法至今仍存在于老伯姓囗中。)写诗时,屈原把槐枝写成琼枝,应当在情理之中。

关于“继佩”,不能简单的作“继续佩带”解。“继”我将它做“代替”解。在《离骚》的前面几段中屈原反复写到他喜欢以蕙为佩,此时此刻,一路颠波,那蕙草做的饰佩由于时日久长路途遥远,可能己经不能再佩戴了。于是,屈原顺手折了一束花正怒放的槐树枝来代替蕙草佩带在身上。

本句译文:突然我走到了舂山穆天子陵园边的一片花正怒放着的槐树林,顺手折了一束槐花佩戴在身上。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 荣,华,都是花。这里指玉树枝上的花。相,看。下女,下界的女子,指下文的宓妃,简狄及有虞二姚等人,因相对于帝宫之玉女和高丘之神女而言,所以说“下女”。诒,通“贻”,赠给。

“界”,指高山。这和辰溪保留的楚国话是一致的。辰溪人把高山叫做“盖”。

“女”,指宓妃。

“及”是“要、撘、 趁”意思。屈原为什么用“及”呢?因为槐树之花极昜脱落,所以要折必须趁早。

本句译文:趁着槐树枝上的花还没落掉,可以把它送给山下要去看望的宓妃(故居)。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丰隆,神话中的雷神兼云神。宓妃,神话中人名,传说是古帝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成为洛水之神。吴先生在此还加了一个按:求宓妃是《离骚》第三次“求女”。 

“丰隆”,有可能是屈原坐骑的名字。???

“乘云”,腾云驾雾,指快速前进。

“求”,指探求,寻找。

“所在”指故居。

本句译文:我令丰隆快速前进,带我寻找宓妃的故居。

  

解佩纕(xiāng箱)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纕,佩带。结言,在佩带上打结以表达爱慕的情意。蹇修,据吴先生所引之章太炎,汤炳正二人之著以及吴先生的译文来看是作“钟磬”来解的。

查《说文解字注》655页,纕:援臂也,援臂者,捋衣出其臂也。襄训解衣故其字从襄。

故此,“解佩纕以结言兮”应该翻译成解下佩在手上的饰物。(先前顺手折下的槐花)以表示我尊崇的心意。“结”应作心结解。我将其翻译成“心意”( 这里是屈原欲给宓妃的故居献上一束尊崇的鲜花)

“蹇修”,《 楚辞全解》中吴广平先生引章太炎,司马迁等文章后认为应当作以声乐为使解。

査《现代汉语小词典》262页,“蹇”有四义:(1)跛(2)不顺利(3)指驴,也指驽马(4)姓。又查《说文解字注》83页,蹇:跛,行不正也为跛。

“修” 字,前诗句中曾多次提到。如“恐修名之不立”,“ 退将复修吾初服”,“ 汝可慱謇而好修兮”,“固前修以菹醢(肉鱼酱)”,其中的“修”字,尽管注解时各有不同,但都和人的品德以及修心养性之所成有关。

“理”,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理”是动词,作“打听,了解,刺探,捜集,关注”等解。凡从事“理”之人一般是聋,哑,跛,瞎等废人以及一些爱管闲事的人。如今在辰溪龙船岩一带有把知道不少事但又不是真正了解事情原委的爱管闲事的人称为“理事主任”的习俗,原因就在于此。

由而,我以为“吾令蹇修以为理”是我请了一个善于“理事”(管闲事)的跛子给我打探宓妃的故居在什么地方。

本句译文:解下我手臂上的槐树花以表示我尊崇的心意,一位跛脚人去给我打探宓妃的故居在什么地方。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纷总总,这里形容情况不明,态度暖昩。离合,忽离忽合,指宓妃的态度变化不定。按:此句和前文的“纷总总其离合亏,斑陆离其上下”的前句字面相同,但文意不同。在屈赋里,有不少同样的或相似的句子重复出现。从一个单句来讲,它是“重现”,而从整个篇章来讲,却不影响其为创新。这是古人在修辞手法上所留下的历史痕迹。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在抄袭。汤炳正称屈赋这种修辞手法为“重現”。纬繣,态度别扭。

关于“纬繣”一词的注解:“纬繣:乖戾,相异不合。《楚辞·离骚》”。王逸注:纬繣:乖戻也。洪兴祖补注:此言隐士勿与我乖利,其意难移也。清·錢谦益《书瞿有仲诗卷》:“凡天地之内恢诡谲怪,身世之间交相纬繣,千容万状,皆用以资为状,夫‘肬(然)后谓之有诗”。

在辰溪保存的楚国心方言中“纬繣”是指不肯做某事时故意找借囗予以拒绝而说的话。这和乖戾是相一致的。

而“纷总总”是无论如何,无论怎样,仼你如何,任你怎样的意思。

“难迁”整个一句是说屈原请的那个跛脚理事人不愿意去给屈原带路好让屈原到当年宓妃的故居去拜访拜访。故此此处之“难迁”不是“难于迁就”,而是说乖戾的跛脚理事人不肯改变不愿带屈原到宓妃故居去的初衷。

可以肯定的是,从理事的角度出发,不愿意接受屈原从手臂上解下来的佩饰物之邀请,此人一定是一个隐士类的真才人,极有可能就是屈原在其《九章·惜诵》中提到的厉神,即那个特别有名堂的人。

至于“离合” 前面我们己经说过它是“来啊”的意思。

本句译文:无論如何你(指跛脚理事人)都要来啊,但他却突然乖戾起来不肯带我到宓妃故居去了。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zhuó浊)发乎洧(wêi伪)盘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次,停宿。穷石,神话中山名,是有穷氏后羿的根据地之一。传说宓妃是河伯之妻,常与后羿偷情。宓妃晚上宿在穷石,即指宓妃(即洛嫔)和她的“新欢”后羿有暖味行为,就是《天问》所説的:“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佊雒嫔?”。濯,洗。洧盘,神话中水名, 发源于淹滋山。

未注解以前,我先把一句辰溪谚语写在这里。这话叫做“張飞杀岳飞,热闹得很。”意思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要说張飞杀岳飞那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如果不是说的人是傻子就是听的人是傻子。因为张飞是三国时的人而岳飞是南宋时的人,两人相距近千年,他们是根本不可能見面相互打斗的。

关于宓妃和后羿偷情一说,不管是如何被记载被人传播,我认为那都是人们杜巽的故事。因为首先宓妃是伏羲的女儿,而后羿是四五千年以后的一个小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之间生存的年代相差几千年,偷情一说和辰溪人的“张飞杀岳飞”一样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可信。即是这个杜巽源于屈原之前,做为一代名人的屈原也绝不会轻信。

“穷石”,指的是“有穷国”的国都。故此,我以为“夕归次于穷石亏”之“归次”是指屈原到达咸池的笫二天的投宿。那么“穷石”不是指后羿之都城,而因后羿是少数民族。所以“穷石”代指辰溪范围內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寨或村落。

据史料记载:楚人灭巴以后巴子兄弟五人逃入今湖南湘西一带(今湖南怀化和湘西自治州一带),逐有“五溪”之说,把湘西一带立为“五溪”地,那是汉朝以后的事。秦只不过二十多年,所以屈原时辰溪一带当是巴人在居住。当然也有可能是夜郎人。当时不管屈原投宿的是巴人村落也好,是夜郎人山寨也好,“穷石”只是屈原的一个借指。并不是屈原突然回到了距他千多两千年以前的有穷国国都里去了。

,洧盘;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不是什么神话中水名;而是逆着某一规律出现的事物。比如有一垅田皆为东西向,单有一坵橫在田垅里,使水流改向,老百姓则称此田为洧盘。如果“春宫”为“舂宫”之误的话则此诗“洧盘”就和辰溪方言对上号了。沅水从东向西流来,辰水自南向北掺入,其状符合“洧盘”之义。据向舂山下老人了解,山下原本住着土人,秦灭楚后,楚王子孙熊姓人入住后被赶往今辰溪伍家湾,谭家场,大水田一带,元末明初因“江西填湖南”现有辰溪一些祖藉江西人入住,又把原来的熊姓人等赶走;由于明代的改土归流所有土著人皆汉化了。故此,诗中之“穷石”有多种可能,即“穷石人”或“巴人”或“越人”或“夜郎人”。

本句译文:第二天下午,我投宿于一个少数民族村落里,第三天起来(由于那村落里什么也没有)我只好在橫流过来的辰水边洗漱。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保,恃,仗着。厥,其,指宓妃。这句是针对宓妃与有穷氏后羿“通淫”之事而说的。

关于“淫游”在《离骚》第八段中有“羿淫游以佚畋兮”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淫游过分游乐”。

关于“日康娛”,在第八段里亦有“日康娱而自忘兮”,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日,天天。自忘,忘記自身的危险”

“保厥美以骄傲兮”,是屈原在写他自己。因为他从来都“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确是一位人才出众的优秀才俊。到了辰溪那相对落后的地方,屈原仍然“朝濯发乎洧盘”,表明即使是在外考证,屈原也注重仪表。同样,他也不会轻昜的放弃自由自在的游乐。

本句译文:保持自己洁美的体态,也是值得骄傲的,更何况我要在这里尽情的游乐呢。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虽,虽然 。信美,确实美丽。无礼,没有礼教。来,汤炳正认为是助动词,用在动词“违弃”的前面,表示要“违弃”宓妃(《楚辞类稿》)。违弃,丢开。改求,另作追求。因为宓妃虽然长得美丽,但一味胡搞,与洛伯用,河伯冰夷,有穷后羿都有喛昩关系,朝三暮四,人尽可夫,不是诗人理想的“美人”,所以要“违弃而改求”。

宓妃是伏羲的女儿,屈原此行之目的是来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的,他没有必要抓住不可能成立的传说而大加非议。如果我们假設“求宓妃之所在”确是屈原求取的美女的話,那么他有必要去为此费尽笔墨,绞尽脑汁吗?有必要用那么长的篇幅来写一个与人偷情的女子吗?如果是这样,屈原岂不也是一个花花公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他何談坚持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 更何况屈原还要以周盛兴的礼教去评判几千年以前的人的行为举止? 就算宓妃确有不轨行为,那也是母系氐族社会的一种必然而已。

屈原在“日康娱以淫游”之际,仍未忘记他来辰溪到咸池此行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他不能不在作其他描述以后,又回到自己的主题上来。所谓“虽信美”应当是屈原相信有许许多多的关于宓妃的故事并广泛流传在民间(此前屈原曾请人帮助寻找宓妃故居,当然会使屈原想起历史上一些关于宓妃的传说)。

“而无礼”,则指的是没有音信,即没有真凭实据。更何况还没有找到宓妃的故居,这些传说又当如何呢?

“无礼”是指责请其帮助寻找宓妃故居的那个人。当屈原求他时他却一味纬繣,没办法屈原只好“来违弃而改求”了。由于找不到宓妃的故居只好违心的放弃了这个念头, 改而寻找其它的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史实了。

本句译文:宓妃本来就有很多优美的传说故事, 但却因请的带路人一味纬繣而不知宓妃故居之所在,所以我只好违心的放弃寻找宓妃故居的念头,另外寻找其它的有关伏羲和女娲的史实了。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览相覌,“览”、“相”、“ 观”是三个同义词平列连用,都是看的意思。汤炳正称之力“同义连迭”修辞手法(《屈赋新探》)。在屈赋里,这种三或四个同义单词连续使用,不仅使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酣畅,而且使音节旋律也更为舒扬。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周流,周游,到处游览。

如果用我的《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的法则完全不一样。

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相覌”是方位的意思。“览相覌”则是看方位。

如果用看方向来注解“览相覌”那么“四极”就不能作“四方极远的地方”解,只能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解。

至于“周流乎天余乃下”,此句是屈原在找不到宓妃故居以后,在咸池附近作了一番方向了解(意在确定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的考证线路)后作出的一个关于考证路线的决定。

本句译文:我把东西南北四方之中有那些史实遗址做了一番了解以后,最终确定了考证线路。     

  

望瑶台之偃(yǎn演)蹇兮,见有娀(sōng松)之佚女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瑶台,玉台,犹“琼楼”,华贵的建筑。偃蹇,高耸的样子。有娀,传说中古代部落名。佚女,美女。有娀之佚女,即帝喾妃简狄。古代传說有娀氏女简狄,住在瑶台上,后来嫁给帝喾,她吞了玄鸟所衔的卵而生子契,契是商朝的始祖。按:求简狄是《离骚》中的第四次“求女”。 

先看相关字词在词典中的解释:

瑶台:《辞源》2073页的解释是:(一)美玉砌成之台,极言其华丽(二)神话中为神仙所居之地。

偃:(一)仰面倒下(二)停止。

因此,屈原在这里写的是他决定了考证路线以后,第一个看到的是一个己经垮塌了的通向天堂附近的琼楼玉宇。根据《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卷八十一之四七下》和辰溪县志记载,周穆王死后葬在辰溪。穆天子时周朝仍然強大,周王朝在穆天子墓外修了不少亭台楼阁。但屈原和穆天子相隔几百年,当屈原到达穆天子墓前时他看到的是己经垮塌了的“瑶台”。 

至于有娀氏,《史記》上有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見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司徒而敬敷王教,王教在建,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天乙立……于是建立了商王朝。”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源。姜源为帝喾之妃,姜源出野,見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正过者皆辟不践,徒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盖荐之。姜源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固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神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则之。帝尧得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禝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含德。后稷卒……子吕立,是为西伯”。 于是由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見《史记·周本纪第四》。)

由此看来,商祖先契和周祖先弃本是同父(帝喾)异母(简狄和姜源)之兄弟。故很显然,有娀氏简狄也是周的祖婆之一是没有问题的。由而在已经垮塌了的穆天子王陵前的亭台楼阁中雕有有娀氏之女简狄的雕象也是很正常的。从而屈原看见在垮塌的瑶台里有简狄的雕象也是实实在在的。对此,屈原当然有感触。                

    本句译文:四下里看了看,只见到的是早已垮塌了的(穆天子陵前的)亭台楼阁,在亭台楼阁里还看到了周的祖婆之一的有娀氏之女简狄的雕象。  

  

吾令鸩(zhèn)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羽毛稍置酒中,即能致人死命。这里用来比喻坏人。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和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没有多大出入。有出入的是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我托鸩鸟做我的媒人,鸩鸟撒谎说她去不好。”这个翻译和辰溪话出入太大了。

之所以出入大是因对“媒”的翻译。正是因为几千年来人们对“媒”的理解不同,这才有“求女”之说。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媒” 的意思有多种:

其一是所谓“媒”和“子”连在一起用组成一个词“ 媒子 (此时读音为mén,指“引子”在辰溪有一种打野鸡的猎人,(此类猎人一般归属傩教里的梅山教,即法或者术)他们事先做了一个棚架,使棚架和野外场景一样,平日里训养了一只母野鸡,当发现山上有野鸡以后,猎人将做好的棚架固定摆好,放出那平日里训练过的母野鸡,母野鸡被放出以后会在猎人事先选定的地方娱玩,做出种种勾引山上野鸡的动作姿式,当山上的野鸡被勾引来到那被训练过的母野鸡所在的地方来以后,猎人会乘母野鸡与被勾引来的野鸡拉开距离时开枪把被勾引来的野鸡打死,完成一次狩猎。这整个过程用辰溪话来说叫“放媒子”,而那被训练过的母野鸡则被叫做“媒子

其二是把“媒”和“头连用组成一个词“媒头”,词意是借囗。“媒台”不读tāi而要读读唉切。

其三“媒”字单用,有“原由,理由,借口”等意思。

本句译文:我想用鸩去做媒子,鸩告诉我说,用它做媒子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鸠,斑鸠, 似山鹊而小, 喜欢唱歌. 这里用来比喻轾佻多嘴的人。鸣逝, 边叫边飞。恶,讨厌.佻巧,轻簿。巧,言语花巧。

用我的《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读楚辞》的方法来做注解是:

“鸠”,在辰溪则到处有,虽说爱叫但不是天天叫,一般情况下只是在春天时叫。辰溪人对斑鸠的评说有一句叫“叫雀儿不生肉”,意思有说在前,讲在前,吹在前的不一定有真本事。斑鸠就是那种叫得凶沒什么真本事的角色。

“佻”,在辰溪读音是tiāng。“佻佻港”意思是人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长理短,没有实际本事又爱表现,贬义词。

本句译文:雄斑鸠老是爱边飞边叫,(本想叫他做媒子)我又嫌它轻浮没真本事。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犹豫,狐凝,都是双声联绵词,都是疑惑不决的意思。适,往。“自适”意谓“想自己去说情求婚”。 

由于“媒” 字上释义的不同,而造成接下来注解的很大不同。屈原原本想让鸩鸟去当媒子,鸩鸟自己划(húa二声)不倒,( 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不敢干) 雄斑鸠想去屈原又嫌它佻佻港,没真本事。所以此时想自己当媒子,又觉不可以,不恰当,不适宜。

本句译文:(此时此刻,我的)心里犹豫不决,想自已亲自去做媒子又觉得不可以。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凤皇,通凤凰。受,同“授”, 给予,赠送。诒, 通“贻”,这里是名词,指礼物,聘礼。这句意思是说凤凰受高辛氏的委托已经给简狄送去聘礼。高辛,传说古代部族首领,帝喾即位后用的称号。

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又想要凤凰去当媒子,但凤凰又是高辛氏帝喾求简狄的媒人。问题是屈原要用媒子的意图是什么。屈原的意思是要用媒子去作引見,以便让他去祭拜周的祖婆之一的立在垮塌瑶台里的简狄。为什么祭拜周之祖婆要用媒子呢?我们知道屈原是主张忠君爱国的,周政权虽然衰败,但从法律,道义以及传统层面上来讲,列国都是周的臣子,如此才有史上的“东周列国”的用语。屈原到了周穆王陵前垮塌了的亭台楼阁边,看到了本应受祭祀的周之祖婆简狄的雕像,想去朝拜,但自己只是一个诸候国的被罢黜了的官儿,已经是一介平民,所以需要一个媒子为他做引見。他极需一个媒子却又物色不上。

将“凤凰既受诒兮”译成“凤凰既然已经得到了别人赠送的礼品”,这里“诒”或“贻”即赠送的意思(見《现代汉语小词典》663页)。

而“恐高辛之先我”是指高辛帝先于屈原得到凤凰,得到凤凰干什么?得到凤凰做媒子,也就是引见。

据此我推想,一:要么帝喾和简狄之间有一个与凤凰有关的美丽的神话传说,二:要么在穆天子墓前垮塌了的瑶台里的简狄雕像边有一尊帝喾的雕像,这才有屈原的“先我”之说。

本句译文:凤凰已经得到了别人赠送给它的礼物,帝喾先我見到了简狄恐怕就是这个原由吧。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集,梄止。止,居畄。浮游,游荡。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我想往远方却无处投靠,我就暂且四处溜达逍遥”。

“远集”,在屈原之《九章·惜诵》中有一句“欲高飞而远集兮”,对此句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集,止。高飞远集,犹言高飞远走,即离楚他适”很显然,在这里把“远集”翻译成“想往远方”是和《九章·惜诵》中的“离楚他去”有区别的。我以为两者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离开楚国的意思。

《九章·惜诵》之“远集”是因恨楚王无理怪罪,《离骚》之“远集”则是还沒有目标的,不是什么“无处投靠”。屈原的本意在于选择未成熟,因为以屈原的才能,他去任何一个诸候国都是会被重用的。

但诗到此句,屈原已为自己曾经的想法而来到了咸池,来到了辰溪,他不可能又想着远乡他国。这一句的“欲远集而无所止兮”是表明屈原想到离咸池更远一些地方去考证,但却还沒有选定目的地。故此“远集”注解为更远一些地方。

“无所止”,指还沒有确定。

“聊”,和“姑且、暂且、 暂时”是一个意思。

“浮游” 做“走一走”,因为既有“浮”意当然是举无定止。

“逍遥”是玩一玩,看一看的意思。这和前文之“相羊”相一致。

本句译文:本想到(距咸池)更远一些地方去考证考证,但到底去什么地方又还没有确定,不如就在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完成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心愿就可以了。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少康,夏代中兴的君主,是夏相的儿子。据《左传·哀公元年》,寒浞使其子浇(ào傲)杀死了夏相, 少康逃到了有虞, 有虞国君将两个女儿嫁给他, 后来少康灭了浇, 恢复了夏的政权。未家, 没有成家。有虞,古代部落名,帝喾的后裔,姚姓。二姚,指有虞国君的两个女儿。按:求二姚是《离骚》中第五次求女。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趁少康没有结婚的时节,还留下有虞氏两位阿娇”。

很明显,这是一个典故。是屈原在用典故。这个典故就是吴广平先生在注解时顺便提到的寒浞使其子浇杀死了夏相,少康逃到了有虞,有虞国君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少康灭了浇,悏复了夏的政权。屈原为什么突然用起了这个典故? 肯定是在仔细看了垮塌的瑶台里除了简狄, 帝喾的雕像以外还有同属于帝喾后裔的有虞二姚的雕像而屈原用此典故的意义还在于此时的屈原己经被罢了官,这一奌和当年少康因浇杀其父不得不逃亡到有虞的情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少康逃到有虞以后得到了有虞国王的帮助(将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少康杀了浇,中兴了夏朝,屈原当然希望回到楚王身边,帮助楚国,使之强大。

本句译文:(尽管想在咸池一带自由自在的游乐一番,但当看到垮塌的瑶台上帝喾,简狄,二姚等雕像以后,使想起了)当年的少康因浇杀了他的父親不得逃亡到有虞,最后得到有虞国君的帮助娶二姚杀浇中兴夏朝的典故(相信自己一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理,媒,都指媒人。导言,媒人说合时传达双方意見的言词。固,坚牢。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想到我的媒人那样笨拙,怕撮合的言辞说得不行”。

“媒”在本段前文“吾令鸩为媒兮”中我已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作了注解。现在单评说那个“理” 字,在辰溪话中“理”出現的频率极高,即是“寻找的意思, 又是“打探的意思,还可以作“了解”讲。在不同的语言场合里有不同的解释。在辰溪的“害山佬” 地区“理”有“偷”的意思。

“弱”,在辰溪方言中“弱” 是小一些,少一些,不够,不足的意思。按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理弱”是沒有全面祥细的打探了解或寻找。

“媒拙”的“拙”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拙”不作“说得不行”解。在辰溪的龙船岩一带,一般用“拙”和“夫子”联在一起,即“拙夫子”,意思是“完了”,“很差”,“泡汤了”这里的“夫子”是语气助词,沒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理弱而媒拙兮”是“没有仔细的打听,加上媒子的本身能力就差”的意思。

“导言”吴广平先生作“媒人说合时传达双方的言词”解。在辰溪做媒子的在使用媒子时一定要先唸上一通“话把台”,那“话把台”一般的辰溪人叫它“法术”, 行内或懂行的叫它是“安山”,“起术”或“刹添”。 那就是“导言”。

所谓“固”即有固定的程式,唸固定的咒语(话把台)起固定的作用。从而“不固”就是怕那使用“媒子”时的施法术唸咒语不一致而不灵验,起不了使用“媒子”的作用。

本句译文:没有仔细打听,加上煤子本身能力差,又还害怕使用的法术咒语不一致  丶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称,抬举。

关于“圂浊”和“蔽美”在前面已有:“世圂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二者同为一词,虽分别在不同的两句诗中使用,意义相同。

本句译文:这个世道是个嫉贤妒能的世道,总是压抑好人,重用坏人。

         

闺中既以邃(suì)远兮,哲王又不寤(wù悟)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闺,旧时指女子所居的内室。邃远,深远. 哲王,明智之王, 指楚怀王.。寤,通“悟”,醒悟。按:这两句恐怕夹杂着对怀王枕畔工谗善妒的郑袖之流的憎恶和对怀王执迷不悟的痛心。

大家知道,周穆王是周朝的中兴之主。屈原来到咸池,来到辰溪以后还没有开始着手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他首先看到的是穆天子的陵墓以及那些曾经风光而今己经垮塌残破不堪的亭台楼阁里的周之祖婆等等,一番感叹之后想起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现实以及种种的不公,自然会想起执迷不悟的楚王,想起了楚王不能象穆天子那样做一个中兴之主。(史载穆天子用八匹龙马拉着一大車资料来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不久,有若朩后人在东南作乱,穆天子连夜赶回京城,平息了叛乱。穆天子平叛重兴周王朝就是借助楚国的力量)所以他当然要抨击那只听信谗言没有大作为的楚王了。其实对楚王的抨击从上一句就开始了。

本句译文:后宫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深遂遥远了,而那楚王却又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老是爱听信谗言。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发,表现。焉,何,怎么。终古,永远。按,从“女媭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离骚》第二大段。作者借女媭之囗极写自己的不容于世,通过向重华陈词进一步以历史上的兴亡事例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借幻想的境界,以上天下地“求女”的不遇,来表现自己在遭到君王疏远以后仍不屈不挠追求君臣相得的艰苦努力及其失败。

但从翻译来看吴先生把“情”当“衷情”来理解。我认为其中的“衷情”就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

而“与此终古”吴广平先生也末做注解,但从翻译来看显然是把它当成“一生”来解了。我以为“终古”固然是“一生”的写照,但更有一层意思含在“此”中。即“此”指的是屈原的政治理念。屈原在这里发出不甘心失败的心的呼喊——“我怎么能就那样让自己和自己的政治理念就此了结呢”。

本句译文:满怀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的热切激情而无处倾诉,我又怎能让自己和自己的政治理念就那么了结呢!

 

第十段译文:

清早,我渡过白水,登上紧临悬圃的山峰以后,把马牧放在山上。好马后猛然回过头来我看到了辰溪的大酉山后,忍不住涕泪长流,哀叹当年伏羲和女娲为繁衍人类连一个子女也没留在自己身边。

突然我游到了舂山一个春花怒放的地方,折了一枝槐花佩带在身上。趁着槐花还没有掉落。准备把它送给伏羲的女儿。因为我想要丰隆快点带我到宓妃的故居去,就解下我手臂上的饰物做我的聘金,请一个跛脚的人去给我打探一下宓妃故居在什么地方。

无论如何你都要来啊(指那个用手臂上的饰物聘请去打探宓妃故居的人),但他却突然乖戾起来不肯动。

当天,我投宿在一个少数民族村落里,第二天起来由于村落里不便,只好到辰水中去洗漱。保持自己洁美的外表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更何况我要在这里尽情的游乐呢?

宓妃本耒就有很多优美的传说故事,但都因为没人知道她故居的去处,所以只好违心放弃了寻找她的故居的念头,另外寻找其它的有关伏羲和女娲的史实遗址了。

确立了东南西北四方之中有哪些史实遗址可以考证以后,最终确定了考证的路线。但在穆天子陵前四下里看了看,见到的只是早己垮塌了的亭台楼阁以及在亭台楼阁中间周之祖婆之一的有娀氏美女简狄的雕像。

为了祭拜简狄,我想叫鸩做我的“媒子”,鸩告诉我説用它做“媒子”不好。雄斑鸠老是爱一边叫一边飞,叫它做媒子我又嫌它轻佻没有什么真本事。心里犹豫不决难做决定,想干脆自己当“媒子”给有娀之女简狄作自我介绍,又觉得不妥当。凤凰早就得到了聘请它当“媒子”的礼品,恐怕它早已经给帝喾当“媒子”了。

本想去离咸池更远一点的地方去考证,又还没有弄明白要去的地方。暂且就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完成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的想法算了。

(当此之际看到了有虞二桃,想起)当年少康帝末成家时,因浇杀其父而逃到了有虞,有虞国君把他的二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帮助少康重归帝位中兴夏朝。我相信总是会有实现自己政治理念的翻身的机会!

由于没有仔细打听加上“媒子” 本身能力差再加上可能用媒子使用的法术咒语和别人不一致,(没有找到我要找的遗址)由此使我想起这个世道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世道,总是压抑好人重用坏人。

哎,后宫对楚王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楚王又不象穆天子那样能及时醒悟做一个中兴之主,怀着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又无处倾诉己的情怀,我又怎能让我自己和我的政治理念就此了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