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楚国方言读楚辞·《屈原·离骚》 9

(2012-10-12 12:56:30)
标签:

文化

分类: 屈原注解

第九段 

    第九段是屈原除却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外,在学术上欲完成的一个事业,也是他除却政治理念以外的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的宏图伟业。完成这个曾经让他朝思暮想,牵肠掛肚的曾被屈原称为“愍” 主意的事业当然是被罢黜后的屈原要面对的。因为不做官了,实现那个“愍” 主意的时机也就来了。从第九段起屈原用詩记述了他到考证自己的学术事业的全过程及其收获。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 敷,铺开。祍,衣襟。跪敷衽,跪在铺开的衣襟上。耿,光明。中正,指正道。

以为“敷”含有两重意思,一是铺开;二是敷衍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句是屈原对第八段陈词的一个写实。即虽然可以渡沅水过湘江到舜帝的坟墓上去陈辞,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屈原只是遥对舜墓的方向,跪在衣襟上向舜陈词。

“此”是指到辰溪来考证他的关于伏羲和女媧史实的一个未了的志向。

本句译文:(我并没有到舜的陵墓上去)只是跪在铺开的衣襟上向舜遥拜陈詞,在这番陈词以后,我终于做出了欲去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的更现实的又一个结果照样輝煌的理想。

 

驷(sì四)玉虬(qiú球)以桀鹥(yī)兮,溘(kè克)埃风余上征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驷,驾。玉,白色。虬,虬龙,传说中的一种龙《,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这里的“玉虬” 指的是白色神骏。鹥,凤凰一类的神乌。这里是以“玉虬” 作为前导,以鸟做为车。溘,忽然。埃风,夹着尘埃的大风。按,詩人驾虬乘凤升腾天上是为了追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关于“溘埃风余上征” ,(1)诗到此句以前屈原己被楚王罢黜,他己不可能追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2)面对现实,屈原只有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观念之可能。他也清楚这一奌。(3)屈原在诗中己表示自己愿做前贤彭咸为自己的政治理念而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不可能突然又跌入空想之中。

所以其中的“余上征” 之“余”是“我”的意思,这里指“屈原”。上,走上。征,征途。故此“溘埃风余上征” 的意思是:我决定乘着被楚王罢黜的下台之际,走上去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征程。

将“驷玉虬以桀鹥兮”译成驾着白色龙马拉着装扮成如风凰一样飞快的车子。“鹥”是屈原用之对自己所乘车子的描述给的比喻。不管是比喻成凤凰也好,还者是比喻成,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屈原所乘的车子跑的很快,有如在飞一样。而“上征”是写实,是写屈原己走上了去考证史实的征程,不是吗,下一句就开始写他出发与一路之过程了

本句译文:为了实现那个(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理想,我驾着龙马拖着的行走如飞的车子毅然地乘被楚王罢黜的大好时机,走上去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征程。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轫,停车时阻止车轮的木头。发轫,拿掉阻止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意即启程。苍梧,山名,即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传说虞舜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疑山。县圃,即悬圃,神话中地名,意思是“悬在空中的花园”, 在昆仑山上,犹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在这句诗中,最关键的是“苍梧” 一词的解释。二千多年以来的名人大家都以为“苍梧” 是湖南宁远的九嶷山。其实不然,“苍梧”是楚秦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秦时为县,汉初即被撤销。在今湖南益阳一带。正是由于它在历史上留名时间太短,所以为后人所遗忘,误以为《离骚》中的“苍梧” 即今湖南宁远九嶷山。而今,关于“苍梧” 的本源己为湖南里耶出土的竹简所证实。所谓“朝发轫于苍梧兮”说的是清早从今湖南益阳境内的苍梧出发。(据此,虞舜死于苍梧其实是死在今益阳郊区)

关于县圃,有人写文章说那即今天的湖南溆浦,从詩句中可以看出屈原自益阳至溆浦到辰溪的路线,可证“县圃” 即今之溆浦。从叙浦活来说至今仍有将溆浦说得音近于县圃的。又,溆浦古属辰阳,辰溪因其赤水河源头有洞入之可达仙界因而被称之为天堂,境中的某个地方被称之为“悬在空中的花园” 也是有可能的。再,从屈原在诗的后面写到的流沙溪,赤水河,咸池这些辰溪境内的地名来看,从益阳一带出发到辰溪陆路必须经过溆浦亦可证明“县圃”即今之溆浦。

本句译文:清早我从苍梧出发(由于车行如飞)下午我就到了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灵锁,通灵薮,意思是神灵集中之地,即悬圃,亦即《穆天子传》“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的舂山之泽,神话传说中所谓天池景观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快。

因为屈原既然到了神灵聚集的天堂里的花园,他当然想在那里一看究竟,想作停留是理所当然的。又,关于“舂山”据《穆天子传》载;舂山即钟山,即《山海经·西山经》之钟山。《山海经·西山经》说“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有人将其翻译成:“再向西北四百二十里是钟山。钟山山神的儿子叫做鼓,······”这是专家们的无稽之談。鼓山是比钟山小一些的山,位于钟山旁边。辰溪人有将小视为大之子的习贯,“儿”不读第一声,读第二声。钟山似钟,鼓山如鼓,各为辰溪大酉山九峰之一。现合称钟鼓山。因之丹山石璧上有钟鼓洞,辰阳镇有钟鼓楼。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时曾游舂山,赋诗一首:路入舂山久费寻,野人扶病強登临。同游仙侣须乘兴,共赏花园莫厌深。呜鸟游丝俱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独怜疾首灯窗下,展转支离叹陆沉。此处的叹陆沉就是说的伏羲女娲洪水故事。(详见笔者谢伯胜和谢金奚著《从王阳明在辰溪写的三首诗说起》见《怀化社会科学》)

本句译文:我本想在悬圃稍停片刻,无奈太阳已经西沉,天色将暮了。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羲和,神话中太阳神的驾车者。弭,止。节,与策同义, 马鞭。崦嵫,神话中的曰落之山, 也即《天问》中的蒙汜昧谷。迫,迫近。

“羲和”一词,有多种解释。如:(1)羲氏,和,和氏的并称,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往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親。(4)代指太阳.(5)王莽时代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

那么,对“吾令羲和弭节兮” 怎祥翻译呢?我以为从后面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句来看,以及本段是屈原写已从苍梧出发,准备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目的出发,把“吾令羲和弭节兮” 翻译成“我要考证清楚羲和太阳的故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后面的段落里,屈原用诗歌把自巳到辰溪(亦即“天堂”)考证明白了的东西都写了出来,也印证了屈原此次来辰溪的目的。同时,到辰溪来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屈原不是史上第一人,更不是仅仅只有他一人。在他之前,尧之师善卷,曾来辰溪作过考证,最后死在辰溪,葬在辰溪。到了周朝,周穆王,又来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最后死在辰溪,也葬在辰溪,这都是有記载的,对上述史实,屈原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如今屈原自己要来辰溪,就是打算跟随善卷和穆天子的脚步,做一件伟大的事。(据闻一多考证,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是考证记载研究伏羲女娲最兴盛的时期,在历史上占有极高地位的屈原,身居那个时代之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潮流。见《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

(关于伏羲和女娲出生在辰溪以及相关传说,我在《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九章之惜诵》中有叙述。)

关于崦嵫山,很多词典都把它说成是在甘肃的一座山名。在辰溪的龙泉岩也有一座山叫崦嵫山,(叶翅山,山形酷似飞鸟之翅而得名)山下有一个不知始建于何年代的雷神殿。传说雷神蛇身人首,長相伟岸,被住在今怀化市中方县花桥镇花溪一带的华胥部落首领华胥看上了以后,两人私会生下了伏羲。伏羲是人类的祖先,雷神是伏羲的父亲,故此雷神被称为人祖之父,因雷神就出生在山下一个被叫着西海的小溪潭边,后人在此建殿纪念他。如果是甘粛之崦嵫山,济沅湘之后的屈原是不可能看到的。又,有记载:雷神居住之地在吴西。古之辰溪曾属吴(后属楚),正在吳西。

本句译文:为了弄清楚伏羲和太阳的故事,让我的龙马之车不要跑的太快,己经看見崦嵫山了,慢一些到达又有什么关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曼曼,通漫漫形容路長远的样子。修,長。求索,寻求,即下文的“求女”, 喻求君。

吴广平先生对此句的翻译是:前面的路漫長而又遥远,我要上天下地寻找知音。

二千多年以来的名人大家们对此句的解释和翻译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我却有不同看法。

认为此句中的“其”和诗中其它句里的“其”的用意完全不同。如“固乱流其鮮终兮”的“其”是代词。又比如“不吾知其亦己兮” 的“其”也是代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其”代的都是诗中明确表示了的,比如“固乱流其鲜终兮”里面的“其”代的是羿。而“不吾知其亦已兮”中的“其”代的是屈原的政治理念。此句中的“其” 它照样也是代词,但代的不是诗句中明确表述的人或事。他代的是屈原在诗中含蓄的表現出来的另一种人生志向,即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一个是屈原在第六段中提出的“吾将往覌乎四荒”的“覌”是什么。另一个则是他在诗中说明白了的此次行程,即从苍梧到悬圃而后到咸池,到流沙溪赤水河……屈原这一个行程的目的是什么?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在《九章·惜诵》中只说自己的那个志向是个不可以告人的傻想法,在《离骚》这个描述招来的麻烦的诗里,也只好把它隐藏起来了。了解了屈原此行的目的以后来解释“其”,一切就好办多了。

本句译文: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史实,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現在考证起来一定会很困难,但无论如何,即使是上天入地,我也要把它考证清楚,弄个水落石岀。

 

饮(yìn印)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pèi配)乎扶桑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饮,给牲畜水喝。咸池,神话中太阳出来时洗澡的天池。总,系結。辔,马缰绳。扶桑,神话中长在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神树。

看!我们根据民间传说和《惜诵》对屈原此行的目的推断屈原自己用诗文来给我作证了。屈原驾驭着用龙马拖着的车子过了县圃以后终于到了咸池了,于是屈原让自己的龙马在女娲(即太阳)沭浴的地方(即咸池)饮水。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认为,咸池是太阳神沭浴的地方。但咸池到底是神话中虚无飘渺的或者是世上真有这么个地方,没有人作过考证。所以,大家就用咸池是神话中太阳出来时洗澡的天池这种神而话之的说法来负衍人们。事实是咸池是世上真有的地方,它是位于湖南省辰溪县沄湾镇下边的一条叫“咸水溪”的小溪中的一个小水潭。因其叫咸池,所以,座落在水潭旁边的山就叫咸池山,是辰溪大酉山九峰之一。传说一万多年以前有伏羲女娲兄妹居住在咸池这个小水潭旁边的咸池山上,为了行走方便,兄妹俩用扶桑树在咸池上驾了一座独木桥。到了历史上一个叫龙汉元年的时候,天下大雨,瀑漲的溪水冲走了咸池上驾的独木桥。因那桥是神树所做,所以树乘水势,冲毁了东海龙王的龙宮。龙王大怒,一连下了三年又六个月大雨,遍天下漲起了齐天大水。当水淹到咸池山上的时候,兄妹二人跳上自家一只方舟上逃得了性命,和他们兄妺二人一道逃得性命的还有同他们一道跳上方舟的一只自家养的狗。洪水退后,因遍地淤泥,他们只好把方舟存放在离咸池山不远的沅江小溪河段的石壁上(那方舟至今还在原处)。兄妹二人逃得性命回家以后,第一件大事是要耕种,不然,没有吃的,饿也会死人的。可种子从哪里来?此时,他们的那只狗起了作用,狗从流沙溪的源头的洞中跳入天河,游过天河以后到了天堂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正好有人在晒各种种子,狗就在种子上打滾,由于游过天河时浑身被水湿透了,所以,狗身上沾满了各种种子。天堂那边的人发现狗在捣乱,就来赶狗,狗就跳入天河,游回了人间。由于天河水的冲涮,狗身上的种子被水冲洗得一干二净。幸好狗游泳时尾巴翘在天上,唯有狗尾巴上的种子还在。这样兄妹俩人就有了谷物种子,吃的问题给解决了。为了感谢狗,兄妹俩每毎吃饭时,总要给狗留一碗饭,“狗饭,狗饭”就是这么来的。那狗,也就是敢吃曰头月亮的天狗。生活安定下来以后,摆在伏羲女娲兄妹面前的首要之事就是繁衍人类。为此,女娲提出要和哥哥伏義结为夫妻。伏羲对兄妹结婚表示不同意,但面对現实,他又不好拒绝。到底怎么办呢?兄妹几经啇量,最后决定把兄妹能不能结婚的决定权交给天。兄妹商定把一副石磨从咸池山上滚下,如果石磨滾到山下分开了,那就是天不让他们兄妹结婚,如果石磨滾到山下,仍然在一起,那就是天让他们结婚,他们兄妹就结婚。磨是伏羲发明的。但把磨七推八推上下两扇就自动分开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女娲发明了磨心,用一根木棒把两扇磨穿起来,再怎么推,上下两扇磨再也不会分开。所以,当兄妺俩人把磨抬到咸池山顶滚下来以后,到了山脚,兄妹俩上前去一看,磨紧紧的连在一起,没说的,兄妺俩只好结婚了。晚上,女娲到哥哥伏羲房里来睡之前,都要到咸池里去沐浴,怕妺妹看不見路,伏羲就化为月亮,用蒙蒙胧胧的亮光为妹妹照路。每早睡罢起来后,女娲不好意思,总覚得世上万事万物都在笑自己。于是,女娲化为太阳,用84根绣花针专刺万物眼晴,使你看不清她的真容。这,就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太阳和月亮的由来。故此,把咸池注解为“神话中太阳出来时洗澡的天池”,也没有什么错。但对于太阳是怎么来的这个神话传说,人们不一定清楚。而在辰溪却是尽人皆知的

关于“扶桑”,在辰溪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传说女娲发明了养蚕,用蚕丝来织丝绸做衣服。有一年,女娲的蚕养的太多了,桑叶不够吃,蚕儿饿得直摇头,女娲看见饿得摇头的蚕儿,心里很不好受,但又沒法子解决桑叶问题,只好一只手扶着蚕房外一棵灰皮厚叶的个别枝上还长有刺的树叹息。女娲随手捉住一只饿得正在摇头的蚕儿往那灰皮树叶子上一放,谁知那蚕儿竞大囗大囗的吃起灰皮树叶子来了。一下子,蚕儿的饥饿问题给解决了。从此以后,辰溪人就以蚕儿吃不吃那灰皮树叶子来验证是不是女娲养的蚕的真种。据说吃那灰皮树叶子的蚕不仅是女娲养的蚕的真种,那蚕吐的丝比起其它蚕吐的丝更细更韧。一说是那灰皮树帮女娲解决了桑叶不够吃的困难,所以,那灰皮树后来被叫着“扶桑”。 一说是女娲当年是用手扶着那灰皮树,才让那树发挥了用场,这才叫那树为“扶桑”。 因发现扶桑树就在女娲蚕房边,所以说它是“神话中长在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神树”也没错。神话传说中女娲本来就是太阳嘛。

如此看来,屈原在当年女娲(太阳)沐浴过的咸池饮过马,然后把自己的马拴在扶桑树上,那是在写实,不是什么浪漫主义。

本句译文:我到了咸池以后,停了下来,解开马的缰绳,把马牵到咸池去饮水,然后把马系结在扶桑树上让马休息休息。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chángyáng常羊)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若木,神话中长在西方太阳落山处的神树。拂,拂拭。因太阳风尘仆仆,故要拂拭。聊,姑且。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相羊,通“倘徉”,徘徊。

将“折”做“取出、取下”解。

“若木”是“马鞭”的意思。有史料記载,周天子封“若木” 于东南,到穆天子时其中一人有十分高超的御马之术,于是周穆王用其为自己驾车入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未几,若木人于东南作乱造反,周穆王让那御者驾车一夜千里赶回都城,平叛以后,穆天子再来辰溪并死在辰溪。穆天子死前知道过去辰溪之所以叫天堂是因为从流沙溪的源头洞中走进去就到了天堂,从洞中走出又回到了人间。那地方其实是一个阴阳不分的地方。故此,穆天子下令自己死后就埋在流沙溪源头的洞中,让人挑黄泥和沅江里的卵石在墓外筑了一座小山,以此堵断了通向天堂的路。穆天子墓至今还在辰溪大酉山中。此段历史除辰溪县志有记载,辰溪民间有传说《四库全书·湖广通志》有记载,穆天子墓有实物外,其它典藉未见记载。但屈原时代离穆天子只几百年,以屈原的才資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史实。屈原没有为他驾車的车夫,唯一帮他御车的是马鞭。所以我把“若木”做“马鞭”解。“以拂日”是在太阳下用马鞭拍拍自己身上的灰尘。

“聊逍遥以相羊”是屈原在说他己经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让马饮了水并且把马拴好在扶桑树上,又用马鞭拍去了身上的灰尘。于是,屈原打算在这里休息休息,四处走走,然后开始自己的考证工作。

本句译文:取下马鞭在太阳下拍干净自己身上的灰尘,姑且在咸池一带到处走走,看一看,然后开始自己的考证工作。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望舒,即月御纤阿(xiān,ē先婀),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人。飞廉,神话中的风神,飞廉 的合音就是“风”。 属,跟随。

关于“望舒”,有两种解驿:(1)神話中为月驾车的人。(2)借指月亮。

在此处取“借指月亮”解。即经过拂拭灰尘等休息以后天色己经晩了。天未黑月亮就出来了,可证屈原到咸池时当是月初。当此之时,前面有月亮为屈原的“相羊”照路,身后吹着一阵阵的晚风。这是屈原的优美文笔之体现。

本句译文:前面有月亮为我照路,身后有风儿在轻轻的吹。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鸾皇,凤皇一类的神鸟。先戒,走在前面戒备。 雷师,雷神。未具,没有准备齐全。

如果用我的《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的方式来注解的话则有很大的不同。

先说“戒”, 在辰溪话中读音为“盖gάi”。在辰溪的“害山佬”地区“戒”字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比如一伙人一起外出谋生,有相关人会问“哪个是你们戒头的?”此处之“戒” 有带头的意思。又,一个副业队总得有人负责生活。相关人会问“哪个为你们戒伙食”? 这其中的“戒” 则是“带,主管,主办” 的意思。故此,“戒” 有带头,带领的意思。如此说来“鸾皇为余先戒兮”就要译成:凤凰在前面为我带路。(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凤凰可见谢伯胜新华网博客《旅程》)

至于“雷神告余以未具” 以为这是一个倒装句。应当是“余告雷神以未具”。句中“余”为主语,“告”为谓语,“雷神”为宾语,“未具”为补语。说的是我还没有告诉雷神要他去为我做些什么。又,此处之雷神应当是写实。如果是写实则是当然的。根据历史记载和辰溪民间传说,雷神是辰溪龙船岩人,五月十五日生。雷神龙身人首,長相十分伟岸,因与华胥相好,俩人私会交欢后华胥生下伏羲,是为伏羲之父。后龙船岩人在每年的五月十五日划龙船纪念雷神,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整个湘西。屈原在咸池一带相羊,他可以令凤凰,令月亮,令风儿为自己服务。但和雷神比起来是七千多年以后的晚辈,所以他没有想好(也不敢想)要雷神去为他做什么。

本句译文:凤凰在前面为我带路,但我还没有想好要雷神为我做些什么。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凤鸟,与上文“乘”相应,指凤车(以凤为车)。继之以日夜,即夜以继日。

如前所述,我以为“凤乌”即行走如飞的车子。此時此刻,屈原终于结束了路上的奔波,从苍梧来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咸池——伏羲和女娲的故居。所以,经过休息之后,心情极佳,他在体味着月亮为他照路,轻风给他送爽,凤凰为他带路的时侯,一切的一切会使自己的车子飞起来,好让他可以更快的看到传说中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各种遗跡。所谓“继之以日夜”正是屈原那种急切心情的写真。

本句译文:我想让自己的车子能像凤凰那样像轻风一样飞腾起来,夜以继日的带我去考証。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飘风,旋风。屯,聚集。离,通“丽”,附着。帅,率领。霓,副虹。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通称为虹,这种圆弧常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鮮艳的叫“虹”, 也叫“正虹”,红色在內,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也叫“副虹”。云霓, 泛指云霞。御,通“迓”,迎接。

在译文中, 吴广平先生是这样翻译的:旋风抢先排队集合,率领云霞前来欢迎。

用我的《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来注解,“离”是“来”的意思。为了不与后面旳“来”相重迭,屈原在前半句中用“离”字表示“来”的意思。也正是由于对“离”的理解的完全不同,所以,翻译起来就相去甚远了。

把“御”当“驾御”解。这和屈原在上句想让自己的车子飞起来是相一致的。而“飘风”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中读piáo,是斜吹的风或斜下的雨为“飘风”“飘雨”。

本句译文:斜吹起来的大风就要来了,这正好让大风率领彩虹为我驾车。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纷总总,聚集很多的样子。离合,忽离忽合。斑陆离,色彩斑斓的样子。上下,忽上忽下。

让我用我的《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的办法来作一个注解吧。

“总总”,在现如今辰溪保留的楚国话中作“无论如何,无论怎样,任你如何,任你怎样,硬是,硬要” 解。

关于“离合”如前所述,在辰溪保留的楚国一话里有“来啊”的意思。辰溪害山佬地区人把“来啊”说成“离合”。

“斑阹离”,是“搬拢来,搬过来,拿过来”的意思。

前一“其”字指的是“大凤”,而后一“其”字指的是屈原乘坐的车子。此处的“其”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来解是“你”的意思。辰溪黄溪口一带常说“其嬷嬷”其中的其就是“你的意思”。 

本句译文:(大风啊)无论如何你都要来啊!(不然,我的车子就飞不起来),快把大风拿来吹遍车子的上上下下

  

吾令帝阍(hūn昏)开关兮,倚阊阖(chānghé昌盒)而望予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帝阍,天帝的看门人。开关,打开门闩,等于说“开门”。 阊阖,天门。

在未用我的《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注解以前,让我们先来提个问题。屈原正在写让大风(即旋风)来帮忙使自已的车子飞起来,为什么突然又写要到天宫里面去呢?前面很多句诗里,屈原写的是要在咸池附近玩一玩,为什么突然又想去天宫里呢?这可不是屈原在东一笔西一笔,出現这种现象原本是非常非常协调的,但两千多年以来由于那些楚辞大家们的胡弄,用所谓“求女” 来按自己的思维解释,这才出现时东时西的不合逻辑的诗。

让我慢漫地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辰溪的民间传说来解读吧!先说一个故事:現在的辰溪县城有一个离咸池不过十里的流沙溪,在这条溪里水流过的溪底的沙石,全是从其源头洞中流出的辰砂(硃砂的一种),因辰砂本身呈赤色,所以流在辰砂上的溪水呈赤色(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仍然可以看到流水呈赤色,如今由于辰溪电厂煤炭灰水的污染己看不到赤水了),传说流沙溪的源头是一个洞,入则进了天堂,出又回到了人间。周穆王以它是阴阳不分之地,死后遗命将自己葬于洞中,并因而在洞外筑了一座山似的坟莹,从此隔断了人们自由出入天堂仙界的路。屈原距穆天子只不过几百年,屈原既然要歩善卷和穆天子的后尘来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对穆天子的故事不可能不了解。我想屈原人到咸池,诗写到此处,必然有想去看一看那入即天堂出则人间的地方。故此,屈原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要天堂的看门人为他打开天门。然而,穆天子己堵死了天门,那天堂的看门人也沒有法子打开天门,所以,当屈原叫他们开天门的时候,也就只能是在天门里倚着天门看着屈原而无可奈何!

本句译文:我叫天堂的看门人为我打开天门,(因穆天子遗命堵死了可通天堂之门,)看门人也只能倚着天门看着我而无可奈何。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时,时光。暖,日光昏暗的样子。罢,结束。结,编结,打结。幽兰,兰草,因多生于幽僻之处,所以称为“幽兰”。 闻一多《离骚解诂》云:“结兰者,兰谓兰佩,结犹结绳之结。本篇屡言兰佩,‘纫秋兰以为佩‘谓幽兰其不可佩又言以佩结言‘解佩以结言兮盖楚俗男女相慕,欲致其意,则解其所佩之芳草,束结为记,以诒(yí夷)之其人。结佩以寄意,盖上世结绳以记事之道。己所欲言,皆寓结中,故谓之结言。”即俗语所谓“心有千千结”也。延伫,長久站立。

的“结幽兰而延伫”的解释略有不同。二千多年以来,由于凡涉及注解《离骚》的名人大家因为他们在注解时都抛开了屈原是楚国人,他在写诗时一定用了不少的楚国才有的地方话这一基本事实。所以,当他们在遇到一些楚话而搞不懂时,就犯了就字论字,就词论词,论不了,说不好时就用“假借”“ 衍文”来解读的毛病。如果用我的《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的法子来注解詩句中的字词,大家就容昜明白多了。

“结”, 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中“结”是做名词用的,意思非常丰富。有“意思,想法,看法,不对的行为,做法,错误,隔阂,仇恨,罪过”等等。在辰溪的傩文化中,傩教有“司,道,法,术” 四大流派,不论哪一流派里都有给人“解结” 的法术。(关于傩教,傩文化可見谢伯胜著《辰州探傩》一文見《怀化社会科学》。)

关于“幽兰”,在辰溪害山佬地区保留的楚国方言中,“幽兰”的意思是“有”

最后说“伫”,在辰溪保留的楚国话中,“伫”是“僵硬,呆呆的”的意思。当把“伫”用于表述站时,意思是一动也不动呆呆的站在那儿。所以,“延伫”表示是像木头那样一动也不动的呆呆的站着。

说到此处读者会问,屈原写诗写到这里为什么要写自己呆呆的站着呢?据我分析判断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因为心中有结,所以当人认识了“结” 的存在以后,就必然要解“结”,“解结”如今在辰溪仍然很流行。 

到处都显现着傩文化的辰溪,“司,道,法,术” 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用自己的本领和能耐给人解“结。”解“结”时老司(司的作法者的名称),道人(道的作法者的名称),师傅(法和术的作法者)一般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绳子(多为鞋绳或细线),要求被解“结”者伸出手来(男左女右),站着一动也不动。作法者则用绳子在伸出的手的姆指上打出一个又一个活“结” 隨着锣鼓等响声又一个一个的把活“结”解开。

解结时,解结作法的人囗中唸唸有词(是他们代代秘传的术语)。就这么结上又解脱反反复复几遍以后(一般约费时30——60分钟,特长的要2——3小时),一般是九遍以后“结”就算解除了。(但也有3672遍甚至108遍的据说是“结” 越多解的遍数也就要的越多。而解“结”解的越好,你今后的运程就会越好。解“结”其实也是对神灵的一种崇敬和尊重。相当于后来的斋戒沐浴。)

屈原此时此刻到了人类祖先伏羲和女娲的故里,实現自己学术上的抱负指日可待了。心中的一切杂念都应当抛弃了。屈原一定了解至今还在辰溪流传的解除心中杂念的宗教方法——解“结”。本句诗是真实的记述屈原曾请人给解过“结”。 

本句译文:太阳就要落山了,本来想久逍遥一下也不可能了。干脆,请人把我的心结给解了吧。

  

世溷(hún混)浊而不分兮,好(hào浩)蔽美而嫉妒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溷浊,混浊。不分,指善恶不分。好,喜欢。蔽,遮盖。美,指有才能的人。

本段最后一句是屈原对自己到辰溪来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这一行动以及他到了辰溪以后的心情的一个写照:是啊,如果不是这个世界忌贤妒能,如果不是楚王昏庸无能,我可能到这穷乡僻圵来吗?

本句译文:(我之所以会到这里来完全是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善恶不分,混浊不清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世道本身的忌贤妒能的原故。

         

全段译文:

    我向舜的陈辞是跪在铺开的衣襟上完成的。在这番陈词以后,我终于确定了自己去辰阳(今之辰溪)即天堂完成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另一个照样辉煌的理想。为了实現这个理想,我驾着由白色龙马拖着的奔跑如飞的车子,趁着突然斜吹来的大风,踏上了去实現自己考证史实的旅途。我清早从苍梧(今湖南益阳)出发,下午就到了县圃。本想在县圃稍停片刻,无奈太阳西沉,天色将暮了。为了搞清楚伏羲和太阳女娲的故事,我让我的龙马驾着的奔跑如飞的车子不要走得太快,慢一奌到崦嗞山也没有什么关系。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史实,时间的确是太远了,现在要想考证清楚一定会很困难,但不论如何,即使是上天入地我也要把它弄个明白。到了咸池啦,首先让马在咸池里饮够了水,然后把马栓在扶桑树上。取下马鞭,在太阳下拂去身上的灰尘,稍事休息以后,姑且就在咸池附近走走看看,了解下情况。(天慢慢黒了)月亮就在前面为我照路,风儿则在身后轻轻的吹着,凤凰在前头给我带路,但要雷神给我做些什么我还没有想好。(不一会)聚集起来的斜吹的大风就要来了,还是让大风率领彩虹来为我驾车吧。无论如何大风你都要来啊,(不然我的车子就飞不起来)。只要能把大风拿来,吹在车子上边或下边都可以。我叫天堂的看门人为我打开天堂之门(可天堂之门早己被关死),看门人也只好无奈的倚着门看看我。沒有办法,太阳就要落山了,本想玩一玩都不可能了,干脆请人把我的心结给解了吧。哎,这个世道也实在是善恶不分, 混浊不清了, 我之所以今天来到咸池,完全是世道忌贤妒能的原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