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建议
(2025-08-07 19:16:49)分类: 资源共享 |
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建议
(一)完善教研组织结构和制度
教研组的组织结构应当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
1.优化设置教研组织。学校应重视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教研组设置应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专职教师人数少于2人(含2人)的学科应与相关学科组合成立综合教研组或加入其它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联合相关学校设立联片协作教研组;规模较大学校可按学段或年级设立学科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任教的主要学科教研组,同时须参加兼课学科的重要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形成学科教研团队。学校要制定三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有序实施学科教研组建设。学科教研组要充分发挥学术教研功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与其他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科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管理者、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团队发展的领头人。要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组织和协调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科教研组组长。加强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形成由教研组长、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
3.优化“三定”“三全”教研制度。教研制度是保障教研组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期初教研组就要设计好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要定期、定点、定主题开展活动。如设计好每周校本教研活动、每月年段组主题教研活动、每学期学科年段组或跨学科年段组教研活动。每场活动都要定好活动地点、定好活动的主题。活动过程组织老师要全员、全程、全深度参与,推进教研现场“全员可及、成长可见”,构建“研教”一体化的新场景。
(二)精细教研过程组织和管理
各校要强化教研过程管理,确保人员应到尽到、内容应研尽研、问题应解尽解。
1.要坚持梯队式准备。集体教研要做足事前准备,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调动年轻教师参与的能动性,形成“骨干主备、名师审备、全员参备”的梯队式、全员化参与的良性格局。
2.要坚持沉浸式参与。活动地点须安排在非平时办公室的相对固定场所,所有人员要在活动前将手机统一存放到指定位置,根据组长或活动主持人安排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不得做与教研活动无关的任何事情。
3.要强化闭环式管理。坚持地点、内容、主题事先公开,明确当次教研目标任务、活动环节与要求等,活动结束及时总结并将过程记录资料归档,同时注重不同年级之间教研成果的传承。要重视反馈,根据教研的过程、质效等及时完善教研制度、调整教研内容、优化教研形式,教师能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从而提升教学实施水平,做到每一位教师都真参与、真研究、有收获、有提升,让教研成为教师乐于参加、争先参加的集体活动。
(三)丰富校本教研内容和任务
各校要形成“集体备课+”式校本教研内容体系。以“三学四备”为规定动作,将学习课程方案、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育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将备“教”、备“学”、备“评”、备“练”明确为教研的固定内容。
1.要坚持“以改领研”。紧扣课改方向、紧跟教改热点,坚决克服传统教学“讲套路”“重刷题”的惯性,坚定不移将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转化为课堂实践;关注“三程”建设,对标国家课改要求,围绕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依据市级教程编写校本教程,开发学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体验式学习等实践行动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与突出困难,确立教研内容主线。
2.要坚持“以学定研”。充分关注学情,将学生在学习、学业水平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反映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确定教研内容的第一出发点。
3.要坚持“以研促评”。围绕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结合教学实际研究练习、学业水平检测、考试等质量监测的内容与频次,科学研制每一份练习、每一次检测和考试的范围与选题,并坚持 “先研后讲”,做到弄清标准、分清主次、讲清错点。
4.要坚持“以研助教”。将教师基本功训练、专业化阅读和教育原理探寻等作为教研重要内容,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助力教研质效提升。
(四)创新校本教研项目和形式
各学校要充分领会新时代新课改育人要求,改变以往单学段、单学科、单课时的单一化教研模式,不断创新教研形式。
1.要开展项目化教研。要聚焦教研组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范式构建、学科育人等重点内容,着眼大单元、大任务,以项目实施形式组织集体教研、持续攻关。
2.要开展卷入式教研。每学期都要结合课改要求、学科特点、阶段教学实际设计教研的序列化主题,展开卷入式教研。完善“卷入式”教研“六流程”的实践:问题驱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组间互动——反思提升——迁移应用。
3.要开展融合式教研。聚力整合学科,打通学科界限,以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助力学生将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相通的知识有机勾连,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4.要开展贯通式教研。针对学段特点及课标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以幼小(或小初)衔接为主题的跨学段教研活动,尝试编制体现学段衔接的区域或校本实施方案。
(五)完善资源建设和机制保障
优质资源的共享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个人专业成长。保障机制的完善是确保教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1.科学规范资源共享建设。学科资源建设包括教科研项目与课题、优质课、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论文、学生学习资源库、校本作业本、校本习题库等教学内容资源。积极实施“云教研”,利用优质网络学科资源,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研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经验推介,逐步形成校本化的学科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
2.要切实履行落实主体责任。各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教研管理机制,制定教研规划、计划,明晰教研工作职责,完善考核制度。要加强统筹分工,保证各学科都有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挂靠指导,通过设置错时教研等办法,参与任教学科教研活动,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强化教研督查考核。教育中心要建立教研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纳入综合考核内容,每学年对各校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视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各学校要强化教研模式提炼、特色教研活动创建、先进模范个人培塑工作。
4.加大教研经费保障。学校要把教研工作经费纳入经费预算,在资金上予以优先安排,确保开展校本教研的经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