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建设工作方案
(2025-08-07 18:20:16)分类: 资源共享 |
小学数学学科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引领,立足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通过课程优化、教学创新、师资赋能、评价改革四维联动,构建 “夯实基础、发展思维、学以致用”
的小学数学学科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形成 “国家课程 + 校本拓展 + 实践应用”
的三级课程结构,实现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教学质量:构建 “问题导向 — 探究体验 — 迁移应用” 的课堂模式,使
85% 以上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
师资队伍:打造 “骨干引领、全员提升”
的教师团队,培养多名骨干教师,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评价机制:建立 “过程 + 结果、定量 + 定性”
的多元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教与学的诊断、激励作用。
三、具体措施
(一)课程优化工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对照新课标,重组教材内容,将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等模块与生活场景结合,开发 “校园数学地图”“家庭消费统计” 等情境单元。
拓展课程开发:开设
“数学阅读课”(推荐《马小跳学数学》等读物)、“思维训练课”(趣味数独、逻辑推理)、“实践探究课”(测量操场、设计合理预算),每周 1
课时。
跨学科融合:与科学课合作开展 “图形与建筑” 项目,与美术课结合设计
“对称图案创作”,打破学科壁垒。
(二)教学创新行动
课堂模式改革:推行
“三单导学”(预习单、探究单、检测单),以真实问题驱动学习。例如 “百分数” 教学中,通过 “超市折扣对比”
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百分数的意义与应用。
技术赋能教学:利用希沃白板、几何画板等工具,动态演示
“圆柱体积推导”“小数点移动规律” 等抽象内容;建立班级数学资源库,共享微课、习题等素材。
分层教学实践: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 “基础题 + 提升题 + 挑战题”
三级作业,课堂实施 “小组合作 + 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跳一跳摘到桃”。
(三)师资发展计划
分层培养:
青年教师:实施 “1+1” 师徒结对,每周跟岗听课 2 节,每学期完成
1 节汇报课。
骨干教师:承担校本课程开发任务,主持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等微课题研究。
教研提质:每月开展 “主题式教研”,聚焦
“如何培养量感”“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平衡” 等核心问题,形成《教学策略手册》。
校外联动:与名校建立教研共同体,每学期开展 2
次跨校同课异构;组织教师参与区级以上培训,学习先进经验。
(四)评价改革举措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探究表现,采用 “数学成长档案袋”
收集作业、实践报告、错题反思等材料。
多元化测评:期末评价包含 “口算速算(30%)+
实践操作(如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30%)+ 解决问题能力(40%)”,增设 “数学小论文”“创意解题方案” 等加分项。
评价反馈:每月召开
“数学学习分析会”,向学生、家长反馈学习情况,提出个性化改进建议,形成 “评价 — 改进 — 提升” 的闭环。
四、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教研组长牵头,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
资源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教具采购等。
考核激励:将学科建设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对优秀项目予以表彰推广。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力争三年内建成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小学数学学科体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前一篇:小学数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后一篇: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