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进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

分类: 资源共享 |
独立思考进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记录学生的思考内容,为切实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适当引导。
教室站位:学生过道(动作像小猫一样,一定要轻要静,不要打扰学生的思考)
动作路径:静静地观察+轻轻地踱步+认真地记录
行为目的:
(1)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在观察学生的过程,教师应尽量减少打扰,静静地记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同时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思考表现,便于在后续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呈现学生的真实困惑,解决学生的疑难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利用“座位记录表”记录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分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时,我给学生独立探究的问题是“你想用哪个数代表淘气的记忆水平?为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结果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什么数?有多少位同学选择了平均数?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只有把这些问题在巡视和观察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这时“座位记录表”就起到了很好的记录功能,不但可以快速记录学生选择的代表数,还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在边上做标记,标记出重点方法或特殊方法的学生,如用表示这位学生是用画图的方式即“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找到“6”代表淘气的记忆水平的。
再比如,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一课,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是“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面对这个问题,我想知道“多少名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存在困惑?”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就重点关注选择三号图形的学生,并在“座位记录表”上以打√的形式快速记录:
(2)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独立思考过程也可以作为因材施教、分层启发的过程,在巡视过程如果教师发现学生表现出困惑或挫败感时,可以通过手势、表情等非言语方式给予提示或鼓励,以减少对学生思考的干扰。例如,用微笑表示鼓励,或轻轻点头表示肯定。对于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则要适时介入,可以采用轻声询问的方式,如“你需要帮助吗?”或者提供一些启发性的建议“是否可以……”,但要注意不要直接给出答案,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
(3)思考后续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快速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把学生的思考和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对比,思考学生真实的困惑点是什么?并初步构思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时要聚焦的核心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小组交流重点、全班汇报时关注的难点,促进学生对独立思考结果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自主建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