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问有效性”的课例研究
(2023-12-19 11:51:40)分类: 资源共享 |
“课堂追问有效性”的课例研究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建构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实践研究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下面,我以一次主题为“课堂追问有效性”的课例研究为例,谈谈我校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在教学调研过程中,对于如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我校部分语文教师就这节课的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这节课提问类型的设计、教师回答方式和挑选学生回答等方面做得不错,但课堂追问方式单一,追问内容没有紧扣教学目标,课堂追问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了探讨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大家商定再次对如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课例进行深入观察,围绕“课堂追问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讨。
2.学习理论、设计方案。
教研组长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寻找与课堂追问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出一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供大家选择学习,并要求教师从中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组织集体备课,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此次设计教学方案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一起讨论课堂观察的视角和视点,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
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感到:围绕主题学习理论,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另一方面为观察课例、研究课例的教师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设计观课记录表,便于观课教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相关信息,能提高观课的针对性。
3.观察课堂、研究课例。
执教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另一个班再次试教,观课教师根据各自的课堂观察视点,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相关信息,详细记录课堂情境,包括教师追问的内容、追问的方式、学生应答情况、教师应对策略以及学生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等,以便深入研讨。研究课例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执教教师说课,包括追问目的的确定、内容的设计、方式的选择等等;第二阶段是分观课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统计数据,找出差异,运用理论知识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开出初步的“处方”;第三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深度会谈。组长围绕主题做代表性发言,组员补充,就问题说事,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第四阶段是校本教研活动主持人归纳总结组长的汇报及部分教师的补充发言,围绕主题,比较再教和试教,分析有哪些教学行为得到了改进,哪些实践性智慧得到了提升,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做出总结性评述,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在课例研讨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设计追问内容,如何选择追问方式,如何选择追问对象,如何界定追问的作用等。
4.行为跟进、持续研究。
研讨后,教研组长根据每位教师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小专题)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组建了4个教师小组,每个小组由4~6位教师组成,指定一位教师为小组长。每个小组确定一位教师主备教案,小组成员依据研究形成的共识,帮助其优化教学策略,修改教学方案,而后主备教师进行课例实践,邀请同组教师对自己所借鉴的课堂追问策略和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