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例研究的有效性
(2023-12-19 11:42:34)分类: 资源共享 |
如何提高课例研究的有效性
通过对课例研究活动的观摩和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体会到,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关键在于课例研究活动是否有效。怎样提高课例研究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课例研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教师群体的需求。
有效的研究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不了解教师的需求就不可能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也就不可能让教师有真正的收获。比较可行而又有效的做法是:活动前,策划者首先要对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然后据此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和形式。
2. 提高研究主题的针对性。
提高研究主题的针对性是课例研究有效开展的前提。研究主题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课例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想象;其次,表现在主题应该是教研组教师或不同层次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再次,研究主题与教学内容有效链接,切入口要小,便于深入研究,尽量避免“大”而“空”的主题。怎样筛选出研究主题?我认为需要把教学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放在一起,经过甄别和比较才能确定。同时,要符合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即这些主题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二是典型性原则,即是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三是可能性原则,即这些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四是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选题”,不要让“选题”绊住了手脚。此外,所选主题最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课例研究需要先进的理论和课改理念做支撑。我们发现,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理论底蕴,在自我反思、课堂观察、课例研讨等环节,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善于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致使课例研究效果大打折扣。笔者以为理论学习是课例研究走向深度的关键。围绕主题学习理论,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有效对接,一方面可以为执教教师的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观察课例、研究课例的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的目的明确了,更容易发现问题;研讨时有话可说了,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了。这种“问题式的理论学习”,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使得实践得到理论的引领。
4.提高研究过程的可参与性。
提高研究过程的可参与性是课例研究有效性的关键。有效的课例研究活动,应让参与者真实投入、真正融入其中。而要让教师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既需要策划者的精心设计,也需要参与者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作为策划者要基于教师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围绕研究主题,在每一个活动阶段设置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思考和行动的参与点,即为每位教师分配一个合适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办法,促使每一位教师参与。在课例研讨现场,策划者要善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合作、和谐的研修氛围。同时,要转变角色,以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参与者平等对话,交流共享,避免出现少数人独揽话语权的现象。另一方面,作为参与者要明确课例研究的目的,在活动前,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比如,了解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初步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学习相关理论,让自己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例研讨现场,摆进自我,公开自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亮出来,与他人交流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提升,等等。做到参加一次,投入一次,收获一次。
5.要充分预设,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课例研究需要精心预设,比如,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基本流程的设计,以及每个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等等,都应该做出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让参与活动的每位教师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没有充分的预设,研究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走过场,更不会有精彩的生成。但是,过度准备,墨守计划,把课例研究当成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却是不应提倡的。充分准备是为了促成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只有当课例研究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课例研究才是成功的。因此,有效的课例研究要有充分的预设,更要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6.营造交流互动氛围,培育新型的研究文化。
在课例研讨环节最怕的是“一言堂”,缺少或没有研修氛围。我们认为研讨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制度的规约和保障。课例研讨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确保课例研讨的有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追求的是一种民主探讨、交流合作的文化。因此,需要精心设计研究活动的过程,尤其是现场课例研讨活动的策划。在课例研讨现场,开课者和观课者各抒己见、其乐融融,不是对开课者品头论足而是针对课例和问题本身,把自己的想法、观点亮出来,参与者不分教龄、职称,在和谐的倾诉和倾听中,学习文化、研究文化也便悄然而生。我们所追求的研究文化就是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所应有的和谐、合作、进取,每个人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研究文化中都能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7.要达成研究共识,并关注行为跟进。
开展课例研究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提高,二是行为上的改进。如果在活动结束时,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共识,没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改进,那么,教师明天的教学行为还是依然如故。因此,在课例研究活动的最后阶段,主持人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要对问题解决的多种策略加以比较和甄别,从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和有效策略,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自主选择。当然,归纳总结,达成共识,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为了教学策略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具有建设性,更容易被教师认同和理解。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相关。从日常听课、评课到主题课例研究的开展,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学习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