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更想用“九层塔”或者“金不换”,但是既然介绍这种食材,还是写成通用的“罗勒”较为妥当吧。
我从来没见过一种食物,像罗勒这样,有那么多的别名,诸如零陵香、兰香、翳子草、矮糠、薰草、家佩兰、省头草、光明子、香花子、香荆芥、缠头花椒、家薄荷、毕焕子、千层塔、茹香、鱼香等等等等,数之不尽,一一列举的话,可凑半篇文章。
原产热带地区,在我们中国,则是跟着佛教一起由印度传入,“罗勒”即来自梵音。香气特别,有些人觉得像是肥皂味,很难接受,在北方就流行不起来。
撇开台湾不谈,在南方也只有潮汕人欢迎,他们亲切地叫成“金不换”,可见有多么重要。夏季时,薄壳大量上市,用猪油爆了金不换和蒜头来炒,天下美味。
不止是薄壳,罗勒和所有的贝壳类搭配都极佳,台湾人用来炒花蛤,毫不逊色。这时应叫“九层塔”而非“金不换”了。
所谓“九层塔”,是指罗勒开花,层层叠叠,犹如佛塔,“九”字言其多罢了,并非真的有九层。除了炒贝壳,台湾名菜三杯鸡更要用九层塔调味。
做法简单,一杯酱油、一杯麻油、一杯米酒,锅底铺姜片和鸡块,再下九层塔即成。本来是江西菜,台湾大师傅多加一味九层塔,这下子变得错综复杂,如同找到灵魂。
但是请记住,三个杯子,大小不一,其中诀窍,是压箱底的功夫,用同样的尺寸,做出来的菜一定完蛋。
说到蛋,把香葱换成九层塔,煎蛋或者炒蛋,相当惹味,当然,非下猪油不可。
泰国菜和越南菜中也经常用到九层塔,而且多多益善。判断一家越南牛肉河馆子的水准如何,看舍不舍得奉送九层塔就知道了,只给几根的,好极有限。
严格说起来,不同品种的罗勒香气也不同。为了区分,我们自己种的亚洲种,才叫九层塔或者金不换,外来的则沿用罗勒本名。从香气上看,九层塔类似柠檬和丁香的结合体,较外来品种强烈得多。
最常见的外国种是欧洲的甜罗勒,地中海沿岸的法国菜、意大利菜和西班牙菜缺了它,失分不少。不过鬼佬们只是磨成粉,最后撒一下子,远不如我们茎和叶一起下那么精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