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竹缘
(2023-01-04 16:27:28)分类: 教师篇 |
在我办公室的窗外有一片小竹林,也不知是谁种的,那年种的,应该很有些年头了。闲暇之余总爱移步竹林间,看看那粗细不匀、满身翠绿的枝干,听听风吹竹林发出的簌簌声响,举头从疏密有间的枝叶间遥望蓝天白云,顿觉脑清目明,心情大好。
从小就喜欢竹子,不仅仅是因为它翠绿清秀的外表,更因其宁折不弯的正直、温润谦虚的气质、始终保有的独立品格,让人见之忘俗,心生敬佩。青梅竹马、成竹在胸、势如破竹、茂林修竹、
依竹而论,我最喜爱的当属“难得糊涂”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一生爱竹如痴,日间在竹声中吟诗,夜里伴竹声入眠,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画竹,恣意妄为,一气呵成,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雨中之竹,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一枝一叶与众不同,极富变化之妙,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些联语诗句,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超凡脱俗,把板桥先生对竹精心修剪百般呵护,如先生之教育子弟,如长辈之爱抚儿孙的一往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绝不哗众取宠,毫无矫柔造作,自然、亲切、真挚,可以说是他人格伟岸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对竹的真爱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因为喜爱,所以执着。我2014年到扬州出差还专程拜谒了 “扬州八怪纪念馆”,即兴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扬州有八怪,个个俱神通;落笔惊风雨,妙手绘丹青。循规不蹈矩,推陈又出新;最爱郑板桥,胸有竹节情。”现在讲课时还经常用郑板桥临死前要求儿子为他蒸馒头,最后留下“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是好汉” 的绝唱故事来勉励自己和后辈青年要勇于担当、自立自强,千万别在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最终一事无成。对板桥先生之喜爱可见一斑。
冥冥天意之中,我似乎也有竹缘。最早应该追溯到孩提时代,因为嗓音高亢嘹亮,再加上胆大皮厚,便成为了文艺少年,小学三年级和高年级同学同台演唱《红星照我去战斗》,个子极不般配,我得站在高凳子上才能靠近话筒,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声一出来便博得满堂喝彩,让我很是受用,影片里小小竹排如浪里白条穿梭在湍急的河流中,英俊少年潘冬子手持竹竿左右开弓,顺流而下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至今还久久难以忘怀。
其次是到了昆明遇到了我的恩师汪艺德先生,师从他老人家学习快板、金钱板,并有幸成了他的大徒弟,那更是曲不离口,板不离手,日夜与竹相伴。我随着恩师选板、做板、磨板、拴板、打板、唱板,清脆的板声伴随我一路走来,留下了几多的欢笑与艰辛。而今恩师已仙逝,我也早生华发,幸好师父的弟子、学生们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各种文艺舞台大放异彩,把“汪派”快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也算是告慰了先生的悉心培育之功。
而今喜欢吹箫,人在萧在,更是与竹相依相偎,亲密无间。茶余饭后,收心敛气,清茶一杯,淡香一缕,独坐门前幽篁,归朴返真,或《苏武牧羊》苍凉悲苦、或《寒山僧踪》虚无缥缈,抑或《秋江夜泊》幽静典雅,再有《阳关三叠》回味无穷,陶醉其中,岂不悠哉!遥想待老之将至,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静谧里,在“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烟雨中,在幽怨泉流的琴箫声里,如闲云野鹤,似桃源仙人,芒鞋竹杖,披蓑挂篱,同好相邀,知音相伴,把酒言欢,浅唱低吟,面朝春暖花开,感叹平生烟雨,“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岂不乐哉!有此情趣,夫复何求?
写到此处,窗外已是黑云压城,炸雷声声,暴雨突至,竹林在雨雾中迷离、颤栗,信步竹林,眼看沥沥秋雨,耳听鹤唳风声,不觉又想到了郑板桥的那首诗:“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昆明西山区朱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