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化课堂结构

(2022-10-12 14:20:41)
分类: 教师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化,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探索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教师再也不能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要成为导演和教练,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构想“催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求知,自觉地实践,形成能力,有效地发展素质。

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也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兴趣,而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是形成学习的真正动力。”在教学中,抓住每一个契机,积极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氛围。例如:“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还可结合教材利用 “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等一些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化学带如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就在学生通过自己主观能动的分析和思索迎刃而解了。

同时,应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信任的双向关系,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分组实验探究式教学等,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克服传统教育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培养和发挥出来了。

 

二、创设多样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巧妙构思,精心设问,不断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的水溶液PH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分组实验讨论总结,学生会发现这些盐溶液会成不同酸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2.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如:讲“元素周期表”时,联系美国核化学家西博格教授经过长期艰巨、危险的探索发现了9种超铀元素,并提出了镧系元素概念与电子结构,这不仅为近代元素周期律趋于完整,而且为后来逐一合成人工铀元素指明了方向。因此,他获得了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对化学史的回顾,激励学生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教师还应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等的应用。例如:现代家具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可使学生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对化学未来发展的感性认识,而且增强学生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三、加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中小学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例如讲到CO的还原性联想到H2C的还原性;讲到硬水的软化,联想到锅炉、水壶中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煤气可燃易爆炸,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煤气泄漏怎么处理。二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H2是最理想的能源,那么用水代替汽油如何驱动汽车?讲到玻璃、水泥的工业生产,讨论自己以后建厂应考虑哪方面的问题?讲到氢的原子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核的吸引,不掉进原子核内而在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学生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是错误的、荒谬的,教师也想方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的核心。创新思维能保证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活动顺利完成。应该说,创新思维是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的思维品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卤族元素》知识后,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资料谈到大脖子病由于缺碘引起的,要求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IO3-)。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含碘呢?这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了,然后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手实验。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于是创造教育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化学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亲自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参与时间,并让学生当主角。如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其他学生观察、评论,教师指导评讲;或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发展。

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实验,应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是手脑并用,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如以铝屑制Al(OH)3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前,让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可设计出15种制Al(OH)3方法,再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全面比较后,探讨出最佳的制备实验方案,最后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对比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败,在肯定其探索精神的同时找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然后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学生在纠正缺点、弥补不足的过程中就已经使自己的能力得以优化了。用实验探究法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重要的不是最后得到一种合理的方法,而是学生在讨论几种方法的过程中,从方法的提出到发现存在的问题,再到改进措施的提出,其间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挖掘和训练,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益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很难有明显的区别。三者互相包含、互相通融、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

总之,化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只要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作教改的有心人,与学生通过教学进行真切的交流,必然会出现一个教学相长、育人成才的新局面。(昆明经开区李明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利用逆境教子
后一篇:教学后的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