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里推导

(2022-06-29 05:27:10)
分类: 教师篇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十二册P42-441 ,例2

教学目标

1. 知道和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

2. 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的计算公式推导和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在学生已有圆柱体知识和圆锥体的认识基础上,大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从而加深对空间几何图形的理解,在自学中做,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片段

师:(出示一个空心圆柱、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这是一个空心圆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

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就是说,这两个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师: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老师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

 (出示小黑板:(1)实验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

生:在实验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2: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   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       是圆锥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

 圆锥体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学生对立体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圆锥体和圆柱体的联系和区别,引出圆锥体的特征,进而分散了难点。在讲授体积公式时,我设计的实验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可以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想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教学里推导 Sh。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

     总之,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云南红河州李淑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创新中总结
后一篇:课堂的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