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教法
(2022-06-29 04:42:25)| 分类: 教师篇 |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字面没有提及读书,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读书的深刻的道理。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的道理。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大家对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了。请你做这样一个练习: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
生: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清澈明净)
师:那么朱熹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会怎么做?
生:他会读很多很多的书。
师:对,难道就在少壮时代读完吗?
生:不,他会不断地读书,从年少时代到青年时代一直到年老时代。
生:他肯定会一直读书,不断汲取知识。
师:对,知识就是力量。朱熹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他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呢?
生: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
师:所以,正像那源头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同学们,作者望着眼前的清澈明净的池塘,他多么希望自己也像这眼前的池塘呀!
生:这就是作者的心灵感应,心里想法。
师: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智慧。
正如《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一、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课堂上的这番对话,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是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而开发出来的。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倾向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观书有感》这堂课中正式体现了学生自悟探究的方针。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昆明五华区燕贵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