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读的魅力
“品”即“品尝”“体味”,这与将一道佳肴置于桌前,你会要如何去品尝,去体会它的美味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只是这里的“品读”将对象换成了语文中的句、段、篇、章。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既然如品菜一样,可以使人感受到菜肴中的美味,那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就能使读者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中深意,进而与作者进行交流。更有甚者则可以品味出作者隐藏得很深的意蕴。如:学者们经过对《红楼梦》的反复品读、研究,竟然能在其中看见一套完整的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品读李白《行路难》才能体会他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的气魄,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品读朱自清的《背影》才能感受到那些普通语言下的伟大父爱。这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如果少了品读,就会像一幅梵高的画作没有被后人发现,实在可惜。经过反复品读,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魅力就不在话下了。如此看来,古往今来诺大的文学库带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是与后人对作品的品读是密不可分的,这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家”
(一)品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课标》里提到:“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对文章进行品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品读就是精读、细细读、然后慢慢地品味、进而反复地咀嚼,最终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读出作者的用意以及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精美之处和深厚的文章意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重视品读,通过让学生体验文章的内涵和魅力,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丰富的经验,激发小学生在学习中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生活、了解精彩纷呈的世界。
1、品读是阅读中的个性化感悟
在读者品读作品时,是读者个性化的过程。而这个“个性化”是学生在细细咀嚼文字后的一个独特体验,在这个个性化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一者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用意,达到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二者,通过品读可以“拼凑”一个读者以外,自己对作品的感知世界。这样一来“品读”就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主体性的最大限度的突出。”
2、品读是学生与作者的深度交流
中国有句古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面的“读”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品读”,学生反复品读文章,那么书中的深意也就自然明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品读,可以让学生透过字面表层的意思而转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那么这样的品读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阅读的境界。
3、品读使文章内容得到沉淀与升华
要使文章的内容得到充分展现,使文章的深意能够凸显,必须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细细品味。达到文章内容的升华与沉淀。
(二)品读教学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清晰准确的找出品读过程中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实时的有效的解决在小学生品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老师有清晰明了的思路去引导小学生如何去品读;能够使小学生更好的掌握品读文章的技巧,体验读书的乐趣;能够加强小学生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使学生在品读中领悟书中的奥妙、积累生活的经验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所以充分发现在小学教学品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其相应的品读方案,有利于实现阅读课堂上激发小学生的品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并积累丰富的品读经验;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思考身边的事物进而达到感知生活、了解精彩纷呈的世界的目的。
1、品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
有效品读并且正确品读可以使学生深入书中去感受,品读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远比一般阅读要有趣得多,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阅读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富有乐趣体验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爱上阅读,愿意阅读,而不是老师要求读,学生为完成任务“为读书而读书”。
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文章是需要品读的,如《爱之链》,这是一篇小说体裁的文章,全文通过故事的讲述,贯穿全文的伏笔最后汇成一条主线---构成了乔伊生活贫困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以及老妇人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这是一段环境描写,在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发生了一个“爱与爱”的故事才会如此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品读句子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用“又冷又怕”着重强调了老妇人的处境,她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并紧张地闭上眼睛,用“紧张绝望”这几个字描述了老妇人在荒芜人烟的路上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的神情,为后来乔伊的出现做了有力的铺垫。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包含作者的深思,品读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读有利于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文章是作者话语,文章的每字每句都是作者仔细斟酌后放上去的,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与作者达到情感的交流,这样的品读比“粗枝大叶”的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品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少不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让学生能够获得敏锐而有丰富的感悟力。
在文章的文字中感受美,在句子中感受美。有效的品读可以仔细品味文字间流露出的情感,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4、品读有利于学生感受精彩纷呈的世界
在4-6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分成不同板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一共设计了八个专题,这八个专题分别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这些专题包揽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品读这些文章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更是有利于学生感受精彩纷呈的世界。
(三)阅读与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学生常常将阅读和品读分不清楚。把握好阅读与品读的细微差别就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
阅读教学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和对各种语言形式的识别,阅读是比较理性的对文章的梳理或分解,是读者站在文本的高山指指点点;品读则是侧重于对事物形象的感受和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品读先是使读者进入文本,亲身体验文本的情感。然后再爬上山,议议评评,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品读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品”字由三个“口”字组成,顾名思义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思考、阅读、品味,体会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温暖的情感、哲理与感染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选择课文中的典型段落或句子,以便去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