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更精彩
(2022-06-18 07:49:37)分类: 教师篇 |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本节课必须要有第一课的实验作为基础,并且会熟练操作过滤装置,掌握过滤时应该注意的“一贴、二低、三靠”。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有部分学生对溶解实验的操作过程还比较模糊,不能很熟练的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因此在实验操作时有效的复习与演示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方法要正确,记录要实际,推断描述要科学。
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科学课标中: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切环节以科学探究为基础,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科学词汇:物质、溶解、均匀稳定分散、沉淀、过滤、分离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科学方法:实验观察、联想推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准备:铁架台1组、滤纸1张、烧杯2个、搅拌棒1个、PPT、多媒体、实物展示台
学生分组实验准备:(共分10组)
实验一:观察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1包、
实验二:溶解实验
烧杯1个(100ml)、搅拌棒1根、药勺1个、实验记录单。
实验三:分离实验
铁架台1组、漏斗1个、烧杯1个、滤纸2张(备用1张)、实验记录单(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增加)
实验四:分析比较(面粉、沙和食盐)
烧杯3个(50ml)、搅拌棒3个、面粉若干、沙若干、食盐若干、实验记录单
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一)复习导入:
看大屏幕,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会发现什么?
(实验溶解到水当中去了。)
引导想象:说一说,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孩子们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板书课题、呈现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本环节运用了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的方法。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科学观察 初步认识
(一)学生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
1. 出示课件介绍高锰酸钾,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
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可以用做消毒剂、漂白剂和防腐剂。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危害: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损害。溅落眼睛内,刺激结膜,重者致灼伤。刺激皮肤,浓溶液或结晶对皮肤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的特征及用途,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实验)
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高锰酸钾这一化学物品的特点和作用,在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2.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组内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后,再总结性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实验前观察相关材料的习惯)
猜测: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勇于猜测,敢于猜测,说明学生已开始为实验做准备,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再次强调高锰酸钾使用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来说)
避免高锰酸钾类的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二)学生活动二:高锰酸钾的溶解
1.出示记录表,引出实验提示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 |
|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
|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静置1分钟后) |
|
思考: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步骤: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前后有什么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述搅拌前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的,搅拌后高锰酸钾和水有怎样的变化,使学生初步形成"溶解"的描述概念。)
学生完整的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课件出示)
讨论: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均匀、透明、稳定
不同点:高锰酸钾水溶液呈现紫红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比较、交流帮助学生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加深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三、探索未知 严谨求真
(一)学生活动三:分离实验
1.设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高锰酸钾和水混合又会怎样呢?(学生猜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高锰酸钾过滤实验:
思考:做过滤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请学生来说:1贴、2低、3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过滤后。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高锰酸钾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学生用所看到的现象来描述:不能,因为滤纸上面没有紫黑色残留物)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二)学生活动四:分析比较
1.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设计意图:本环节相对于前面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来说,是一个开放的活动。沙、面粉、食盐上节课都已经做过,这次的分组实验采用“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活动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专门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进行探究的实验方法,才能让学生把实验探究当作一种乐趣。
在每次小组合作时都要评比要建立小组奖励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2.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注意分工,并做好记录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
食盐 |
沙 |
面粉 |
高锰酸钾 |
能否看见颗粒 |
|
|
|
|
分布是否均匀 |
|
|
|
|
是否有沉淀出现 |
|
|
|
|
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
|
|
|
|
是否溶解 |
|
|
|
|
4.反馈交流,完善记录单(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物质溶解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5.归纳总结: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
(尽量让学生根据记录表来归纳回答)
四、科学总结 求得真理
(一)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观察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总结溶解的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
(二)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
白糖、红糖、味精、鸡精、咖啡、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三)环节三:探索未知物质
让学生自行动手研究自己准备的固体材料是否能溶解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如何,又是怎样溶解的。
(在时间允许的范围之内操作这个小实验,让孩子们真正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升华到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这类情况,了解溶解无处不在,每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状态都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四)环节四:回顾 探究
课后思考:液体在水中能够溶解吗?溶解的状态是怎样的?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吗?
(布置成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将科学课的探究精神带回到家里,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变得没有那么枯燥无味,鼓励家长参与,鼓励同学互助,鼓励查阅资料,并且加深孩子们对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印象,为下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溶解特征:分布均匀、稳定、透明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使其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