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比阅读

(2022-05-21 07:36:59)
分类: 教师篇

对比阅读就是把关于相同或相反的描写事物、人物的篇目放在一起去理解分析,在分析比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判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小学阶段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心的是语言的积累,当下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重点。在教学中在运用对比阅读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我们的小语教学活动做了很好的示范。

1.古诗文中图文对照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的发展依托于学生对词语和画面的理解。学生在充分感知词语与课本中的插图的联系之后,才让想象力的发展有的理据。李伟忠老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古诗《绝句》时,先让学生圈一圈诗中前两句中的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再让同桌相互指着插图上的景物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最后有感悟朗读古诗,整体上再和同桌讲一讲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了诗中景物的颜色、感受。二年级的学生们很容易就能说出自己看到了黄色的小鸟,蓝蓝的天空……诗句从文字变成了学生头脑中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无限的发展。

2.文言文中事物的比较突显学生对事物品格的理解。

在文言文中通常会把几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凸显事物的品格,我们称为烘云托月。王崧舟老师在六年级《爱莲说》教学中先后分别呈现菊花、牡丹、莲的诗句,在几种花的对比中让学生明白三种花的品格,感受在不同朝代,世人君子对不同花的喜爱,理解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明白了作者对莲花品性的独敬之爱。

通过对莲的颜色、姿态、花茎、叶柄、香气、外形,位置的描述,感受莲花形态之美,把莲花的特点与君子的品行对比,升华学生对莲的认知。补充作者周敦颐《罪不当死》《拒收端砚》《支持变法》三个历史故事,都受作者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心系天下的君子美德。王老师把莲花与君子对比,与作者生平对比,让学生识文意,识作者,识品行。

3.文言文中人物行为对比感悟人物品格。

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人要根据他的言论和行为。”在文言文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对比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评判人物的特点。徐俊老师在教授三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出示:“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让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意思,面对树上的李子,其他小朋友的做法是争先恐后的摘取李子,而王戎却无动于衷,一动不动。面对路边的树上的李子,小朋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探寻两种不同人物的行为,通过对比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王戎的聪明机智,善于判断的品格。

4.组诗对比丰富学生的语言感悟积累。

通过组诗对比,优化组合,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古诗文放在一起学习,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可以发现古诗文在炼字、意象和情感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有序的组织起来,触类旁通。把有关联主题的古诗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

王红老师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时,选取其中《元日》《清明》作为一个课时的学习。先分别学习两首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两首诗是同中的异,异中有同。再对比分析,发现两首诗都是写了节日,却有三方面的不同:节日不同,《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清明节;天气不同,《元日》写的是瞳瞳日,《清明》写的是雨纷纷;心情也不相同,《元日》写的是欢快,《清明》写的是悲伤。两首诗一对比,学生对古诗主题的理解更加的深入。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事物的比较,人物行为对比,组诗文对比,在丰富学生的语言感悟积累,事物品格的理解,人物品格的感悟,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中对比阅读不仅能够提升阅读速度,发现读写的规律,还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昆明经开区薛根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作策略
后一篇:校园建设途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