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策略

(2022-05-21 07:21:47)
分类: 教师篇

 1、以生活展现情境

早在上个世纪初,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教学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的改造,陶行知认为,只有“生活即教育”才能做到“教育即生活”,只有“社会即学校”才能讲“学校即社会”。作文教学中以生活展示情境,是指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引导学生将写作行为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作为生活主体和写作主体的学生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写作转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1)自然生活情境

 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之中,观察万事万物随季节的生长、变化,给这个世界增添的色彩,对人们心情的影响。教师并不是非得带学生到公园、植物园、生态园等地方专门的感受写作,也可以就地选材,在平日的学习中,有意地带领学生欣赏观察校园的景色。

在给初一学生讲写景作文的时候,刚好学习了上册第三单元的写景诗文《春》《济南的冬天》《风雨》《秋天》等,学习了其中的写景顺序、技巧、特点。作文第一节课,带领学生感受了秋天校园的美景,让学生仔细观察秋天的树叶、秋天的远山、秋天蓝天、秋天的假山水池、秋天的花朵与《春》中有何不同,让学生都闭上眼睛享受秋光旭日的温暖,与济南冬天的冬日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屏气凝神闻秋天校园是什么味道,这样的校园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大家一起欣赏同学们平日生活中记录下的美景图,并配以安静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在美景中安静地感受,并表达出此时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2)校园生活情境

感受生活细节,生活中的人、事。对学生而言,最熟悉的就是校园生活、与同学老师之间相处发生的小事,教师要培养他们记录生活感受的习惯。比如平时举行一场拔河比赛,比赛时,教师在旁边引导学生观察谁最积极、同学们的动作表情、啦啦队的表现、场面如何,让学生及时写下赛后感悟;或校园除草活动,怎样除草更快,谁最爱劳动,除草时老师有没有参与其中,自己的表现如何;再如课堂上,学生给老师顶嘴,老师批评一位同学时语言不注意,给同学起外号惹得对方生气,某位同学对打乒乓球非常执着等等这些值得讨论、发现的亮点问题都可以及时作为写作起点启发学生思考感受。 

3)社会生活情境

作文《我最敬佩的人》,一般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都会把眼光停留在人人皆知的音乐家贝多芬、科学家、明星、名人等身上,但他们忽略了身边他们离不开的那些职业的人们,比如爱自己的家人、救死扶伤的医生、不畏艰辛的建筑工人、吃苦耐劳的清洁工、拾金不昧的朋友甚至是每天按时按点不畏严寒给自己送牛奶的叔叔,这些人都坚守在学生身边并不耀眼的位置上,可他们却看不到。这节作文课可以搜集这些岗位的照片视频让学生看,引起他们对平日生活的回忆,想到在自己身边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那些令人敬佩的人们,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及写作记录心灵的热情。

    作文教学中,以生活展示情境时,需耍注意以下几点: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是人的生活,所以教学也应该在生活层面展开。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课本和习题上,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去关注生活,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从根本上讲,任何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包括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从生活中走来,但有不少学生迷失于生活,觉得自己缺乏生活的经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做一个唤醒者,引导学生禾生活对话,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激活那些沉睡在记忆中的生活事件。 

2、以实物演示情境

作为形象的真实存在,实物是直接的教学辅助用具,将其运用到情境的创设中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情境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加速完成写作任务。例如,“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 语文教师就可以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些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实物,比如长笛、毛笔、集邮册等,然后由这些实物展开对自己兴趣爱好的描写,介绍这些实物的来历和使用方法, 周围人对自己兴趣爱好的看法等,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在描述的过程中无形给学生起到了一个教学示范作用,使学生大致明白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实物演示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可以用来制造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或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场景,以扩宽学生的写作范围,提高写作水平。 比如学生们都没去过沙漠,那么教师可以找一些骆驼模型和黄沙,自己制作一个小型的“沙漠”,让学生通过对其模拟场景的观察,在脑海中想象出真实沙漠的样子,比凭空想象要容易得多,这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一种好方法。 

3、以语言描绘情境

    语言描绘情境,是情境创设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谁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任何情境几乎都需要老师用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渲染氛围,创设积极的情感情境,引导学生。教师在描绘情境时语言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可知性、逻辑性、主导性,以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进入情境,在语言描绘情境时也可伴随应景接情的音乐或图片画面,使学生在语言的引导、音乐的感染、画面的渲染中,情由心生,有感而发,文如泉涌,跃然纸上。

    教师的语言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直接因素,也是形成课堂教学对话,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发展方向的直接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作文这类人文性很强的课堂中,精妙的语言、精彩的分析以及激情的渲染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以语言描绘情境,不仅仅指的是单纯的说话,这里的语言必须具有情境的特点,如情感性、教育性等,是对语的整合与加工而不是单纯的语言信息显现。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堂作文课时,引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一事件,当时老师呈现了不少图片,学生己经动容,随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首诗,引得当堂所有的学生以及听课老师包括她本人都潸然然泪下。这首诗的题目叫作“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其中几句摘录如下: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漫天的星星可都是你的泪光,黑夜里我不是孤独的流浪,同学们手牵手嘶哑地歌唱。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老师说那边再没有鸟语花香,所以我恋恋不舍回头张望,绿水青山却是一片苍凉。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只是我舍不下曾经的梦想,帮我把漂亮的书包好好收藏,我听见废墟里姐姐的书声朗朗。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我还想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留恋着黑板书本和课堂。

     这是一首诗歌,除了优美的语言,打动当时所有人的还是里面所包含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说话,它具有对话性,如泣如诉,用这样的诗性语言营造的情境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联想。

又比如“爱在我身边”这个主题,教师可根据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先创作一首抒情诗,大概内容:小时候,不知道爱是什么,长大后发现爱就是家人、朋友、师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成熟后,明白爱由心生,爱可以滋养万物,她是落日在湖面荡起的金波、是雨后亭亭玉立的白莲、是群山中汨汨作响的小溪,原来,爱就在我身边。然后再配以音乐,在这首诗的引发下,展示发生在学生生活中有爱的图片,帮学生勾起爱的往事、爱的回忆:爱是与同学并肩长跑的鼓励、爱是妈妈送自己上学的目光、爱是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原来爱就在我身边。教师要用语言慢慢地让爱的力量包围他们,放松他们的心灵、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爱涌出心间,在字里行间留下印记。 

4、以图片再现情境

图片最具有直观性,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图片来再现情境。结合不同的作文话题,采用不同的图片,如优美的然风景,社会景观,人物画像等等。同时图片在作文课堂中也起到不同的作,如有些是作为一种背景,主要用于渲染气氛;有些则是直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图片引发问题。

    早在2005年,我们曾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有关“感动中国”的话题。作文课的题目是“感动中国的十幅图片——网络的良知”。教学步骤如下:

   、师导入:今天我要给大家呈现十幅图片,这些图片中的人我们很少感知他们的存在,或许他们曾在我们的眼前经过,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认真地注视过他们一眼。

   呈现图片:

   图片1,提示:该图中的人物叫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图片2,提示:该图显示的是一对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父子,他们一生别无所求,只求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也许一辈子他们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没上过楼梯,没打过“的士”,没进过电影院,可就是朴实勤劳的人们一代代的供养着我们。

    图片3,提示:该图的标题是“同在一片天空下”,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身后站着一个时尚的妈妈;给他擦鞋的女子身上也背着一个小孩,睡着了。同在一片天空下,但相差强烈。

    图片4,提示:该图叫作“雨中曲”,大雨下,躁三轮车的男子全身都淋湿了,吃力地採着轮子。

    图片5,提示:图片显示是一个老年拾荒者,标题是“拾荒者母亲是这样老去的”

    教师提示:

    十幅图片,说的是同一群人的故事,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作“弱势群体”。因为弱势,他们生活艰辛:因为弱势,他们几乎失语。在主流媒体上,在网络上,很少有他们的身影。可是我们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面对生活的坚忍态度。愿阳光永远照耀他们!

    请同学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堂课,主要以十幅图片为框架,向同学们展现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目的是通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感染,驱动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感触和思考。

5、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们用来放松精神的有效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景而生的情往往是极为真实的。所以在音乐的感召之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对一事物进行更为细腻的描写。因此,在写作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来为学生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感情的迸发,从而加强在写作中感情表达的力度。

    例如,在描写灾难场景时,播放曲风恢弘、具有煽动性的音乐;在写游记时,播放曲调欢快的音乐;写运动会场景时,播放运动员入场曲目等。在学生写作时为其播放与写作主题相呼应的音乐, 有助于使学生快速进入写作情境、酝酿出与情景相对应的情绪,方能才思泉涌。但在音乐的选择上,教师最好是选取轻音乐或者是音乐作品的伴奏,这样可以避免歌词对学生写作造成干扰,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 而教师利用音乐为学生创设语文写作的情境,对气氛进行渲染,使听觉等感觉器官被调动起来,从而取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最容易接受与产生情感共鸣的方法。所以,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引入音乐元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刺激,切实提高写作课堂的教学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愿
后一篇:对比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