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中反思

(2022-04-22 08:16:18)
分类: 教师篇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观看雾凇的短片,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为了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将教材首尾两个自然段进行了整合,让学生欣赏雾凇之美,二是重点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显然,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什么叫“过于饱和”?“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品词、品句,体会朗读。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的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他们现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与运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2
、对语言的品析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文中作者用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等词语来描述雾凇的奇特壮观,没有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句式训练,展开想象来感受雾凇之美。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语言还比较单一,应再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并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朗读的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尤其是分句分组朗读时,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该读到哪儿,有时教学指令过密往往会让学生应接不暇,从而削弱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显然,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为了达到目标,化解教学难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真正走进文本而又不拘泥于文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再适时适当加以点拨,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语文素养。(昆明盘龙区张稳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数学课案例
后一篇:说情感体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