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转化是一个经常性的话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里的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常、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
我是一个小学音乐教师,主要要负责的是学困生唱歌习惯的养成。很多人管“音乐课”叫“唱歌课”,虽然不准确,但是也反映了唱歌教学在音乐课中占的比例。学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因此,学生唱歌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歌唱习惯我们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娘好的歌唱习惯。大部分同学唱歌都喜欢大喊大叫的唱,坐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为了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要科学分析,因人施教,对不同的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转变学困生的唱歌习惯,为此,我本学年做了个案研究。
个案姓名:张某
个案性别:男
(一)问题简述
该生从小就由姑妈领养,爸爸在外地打工,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改嫁了。爸爸对其学习、生活漠不关心。该生性格单纯,自卑、怯懦,很讨人喜欢,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爱讲小话,从不认真听课,音乐课上,我教他们唱歌他也从不跟着唱,就连期末检测让唱歌也不唱,宁愿得零分都不唱。
(二)形成原因分析
该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学习状态,我想和他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该生爸爸在外地打工,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改嫁了,他一直由五十多岁的姑妈抚养照顾。爸爸对他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平日,该生的生活起居以及学习等都是姑妈在负责照顾。从小失去母爱的他,又加上父亲的不管不问,导致孩子的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三)症结所在
研究表明:学困生不仅存在行为问题,还存在自卑、怯懦、嫉妒、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要想提高该生的学习成绩,改变它的学习现状,使之融入到班集体中,首先要改变他的心理状态。通过一个多月该生的家庭背景和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的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沟通为主,激发自信、培养交流能力,实现内化提升和能力潜移,树立学习信心。
(四)干预方案
根据该生课内外的表现以及其性格特点,我制定转化方案如下:
1.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加强与其进行情感沟通,理解关爱,先消除该生的恐惧心态,赢得其信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她,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对他们以鼓励,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2.本学期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给其平等地参与合作竞争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让学困生感到教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他们就会在爱的感召下体会自我价值与能力,为不辜负老师与同学们对他的热望,加倍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3.家校配合,进行家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那么家访也就成了一条家校配合最完美的纽带。
(五)方案的实施情况
1.主动给予帮助
每节课下课的时候,我都会走到他身边,亲切的问他课堂上听明白了没有,如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经常鼓励他敢于表现自己。记得第一次走到他身边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时,他只是笑笑。但是每次我都和颜悦色的了解他的情况,并为他解决生活与学习上得各种问题,时间长了,他对我排斥心理渐渐地消除了,并开始唱谱唱歌了。慢慢地,在课后他见到我了会主动跟我问好,还会主动来帮我打扫卫生。我感到非常欣慰。
2.主动给予关怀
有了一点点进步后,我觉得应该把工作做的再细一点。于是我寻找一切机会和他接近,和他谈心,谈心的内容还是不离开他的学习。有时也给他讲一讲自己学校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刚开始,他只是充当听众,后来他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每当我讲到有趣的地方,他会开心的笑。慢慢的,我发现,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一颗活泼开朗的心,只是他自己太自卑了。
经过一个月的沟通,他已经完全信任我了,有时上完课还主动留下来让我弹着琴给他唱歌,主动与我交谈,看到他的进步,我心里真是很高兴。
3.家校互联,双管齐下
跟家长谈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为家长提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如对孩子提出较高的希望,让孩子有必须努力学习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必要性。
(六)转化效果
我对张某的转化工作为期三个月,这三个月里,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他的性格变得开朗了一些。课上老师有要到黑板演算的题,他会勇敢的举手,到黑板上去做题。课后,有不懂的问题,他也勇敢的向他的那个好朋友请教。但是,他仍旧不敢去问老师和其他的同学。
第二,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在他们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他的唱歌习惯改了很多,唱歌姿势有模有样了,也敢于表现自己了。以前检测他从不唱歌,检测的音乐素质更是一无所知,现在他基本能达到及格水平。
看到他有所进步,我觉得这三个月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知道,这三个月里,他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让他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在充满关爱的班集体里,他内心的自卑心理明显减轻了,于是他开始打开封闭已久的门,尝试着和同学、老师沟通,并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在他的性格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的同时,他渐渐的融入到这个班级中,他每天带着憧憬走进教室,看到的是老师和同学关爱的目光,此时,相信他的内心是暖暖的,他觉得学习有了动力,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经过这一年来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不断实践和总结,我有很多感受。“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又持久的工程,这半年里,我一直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老师是关键。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大一下几点:
1.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每个班级中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学困生”,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困生”,不让每一位“学困生”掉队。另外,在班级中也要营造人人平等的氛围,教育学生关心帮助“学困生”。
2.做工作时要细心。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特点,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找到他们的症结所在,为转化“学困生”提供突破口。
3.与“学困生”进行情感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在班级中,“学困生”属于弱势群体,往往成为被老师和同学“遗忘的角落”,因此,他们大都存在自卑心理,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得到他们的信任。同时,也要号召班级同学多与他们接触,使他们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心,逐渐的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4.适时鼓励,增强自信心。为“学困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适时适当的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做得很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因材施教。“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千差万别,类型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周密的调查和分析,针对每个“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转化方案,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
6.把心里素质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在课堂中设小舞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和锻炼手段。
在这半年来的转化工作当中,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的不够彻底,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开了头儿,要想更加彻底的转变他们,还需要与班主任老师一起继续深入的开展工作。(昆明官渡区陈大红)
加载中,请稍候......